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意识对物质有没有反作用,有多大的反作用,这是科学和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古老的难题,也是各派哲学争论的一个焦点。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但是不起决定作用”。我认为这种说法既缺乏充分的理论根据,又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基本上  相似文献   

2.
<正> “意识”和“认识”是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辞典以及一些文章中都把这两个概念相混同。比如,1980年1月出版的《辞海》,是这样给“意识”和“认识”下定义的:“意识”是“高度完善、高度有组织的特殊物质——人脑的机能,是人们所特有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个定义,除了前后用词上有所不同之外,其基本含义是一样的,即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显然,这样给“意识”和“认识”下定义是不科学的,它给人  相似文献   

3.
一哲学的最初含义是“爱智慧”,这“智慧”既涵盖着人对身外世界之谜的破译,也包容着对自身世界之谜的破译。任何哲学都无不关注人自身的问题,自哲学诞生之日起,还没有哪一种哲学能够超然于人自身之谜的诱惑,即使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在关于宇宙的“始基”究竟是“水”、“火”,抑或是“气”与“原子”的探寻中,也依然浸透着对人的命运的关注。就哲学都关注入的自身之谜的破译之点上,应该说没有特别的例外。但哲学家们在对人自身之谜进行破译时,通常是循着不同的路径与方法,正是这路径与方法上的分野,牵引出对人自身之谜不同的解…  相似文献   

4.
一哲学在其历史上有过三次重大的回转,这种回转表现在人们对哲学问题的定位上。哲学从宗教中分离出来以后,给自己的定位是“哲学是什么”,哲学讨论世界观问题。“世界存在不存在”、“世界本原是什么”、“人能否认识这个世界”,这种人对世界或是对自身的叩问,都没有...  相似文献   

5.
<正> 笔者曾著文论述过哲学基本问题和物质概念的关系。从那时起,笔者逐渐形成了如下看法:给物质概念下定义,实际上就是以简要的形式,把辩证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看法浓缩或凝结到物质概念中去,从而使辩证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看法以概念的形式确定化,使之获得相对完备的逻辑形式。从逻辑上看,“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是外延最广的概念。因此,正如列宁所说,除了指出它们之中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之外,实际上不可能对它们下别的定义。通过揭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给物质概念下定义,这并不是人们主观随意胡来,也不是不负责任的搪塞,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就是说,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是国内哲学界普遍并持续关注的话题。近年来,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方式、路径、生长点和基本原则等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通过讨论,学者们普遍意识到:缺乏问题意识正在成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瓶颈,而如何面对现实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关键性问题。在笔者看来,要更好地做到强化问题意识、有效面对现实,从而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我们还需在理论上澄清一个与创新有关的前提性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创新”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的明确区分。陈德容先生在《哲学研究与研究哲学》中明确指出:“哲学研究”是一种原初哲学活动,“研究哲学”是对前者的工作过程及其成果的反思;“哲学研究”是直面现实的哲学活动,“研究哲学”是关注历史(传统、文化史)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一、非实体性的人思①与禅分属于东西两种不同的文。在对人的理解中,思与禅都必须面对“人是什么”这一劈头而来的提问,思与禅以不同的方式面对这一问题。思破除了“人是什么”这种提问方式的合理性,代之以“人是谁”的追问。思所实现的这种问题方式转换的实质性意义,不在于能引导一个新的人的定义,而在于否定了从“是什么”的意义上给人下定义的可能性,在于否定了这一问题本身。人本来就不成问题,人本来就这样或那样地如其本然地存在着。用禅宗的语言来说,海德格尔所做的是要还人一个本来面目。禅宗没有提出一个“人是谁”的问题来…  相似文献   

8.
人是哲学的奥秘──张曙光《哲学与人生》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世间的许多事情都很奇妙:人们最熟知的对象往往并不真知,经常在讲说的事物恰恰最难说得清楚,“人”就是这样的对象,“哲学”也属于这样的事物。历来,“人”被人们看作最难理解之谜,“哲学”自己总在不断追问什么是哲学,这显然不会没有某种道理蕴涵其中。在我看来,这两个问题其实是连理而生的一回事,一旦人的谜底被揭开了,哲学是什么也就容易说清楚;反之.如果哲学弄清了自己的本性和身世.也就表明人开始走向充分的自知和自觉,我把这叫做:人是哲学的奥秘,哲学不过是人的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理论。这句话不只包含人和哲学有着…  相似文献   

9.
在改革的潮流中,“价值”一词几乎成了人们的口头禅了。然而,在我国的哲学领土上,它还属荒僻之壤。这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观实实意义的问题,在目前流行的哲学体系中,没有立足之地。在打破哲学教学、宣传、研究的沉闷的教条主义习气时,似应加强对价值问题的研究。本文拟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是否成立,谈一点浅见,向同志们请教。马克思对人的尊严和价值一直是重视的,他还从哲学的高度给“价值”做了界说①。列宁曾明确地指出过科学认识与价  相似文献   

10.
哲学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进行“哲学活动(Doingphilosophy)”。要对“哲学活动”下定义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参考一下古今中外的哲学家解决难题的思维形式,我们也许能够作个简单的概括。古今中外哲学家解决难题的思维形式一般都是从批判的思维到构成的思维。对此可以命名为“批判的构成主义”。我认为“批判的构成主义”就是哲学教育所追求的“哲学活动”的普遍形式。哲学教育中“哲学活动”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思考问题、选择解决方法。自主地思考意味着思考的主体不是他人,而是思考者自身。“哲学活动”的根…  相似文献   

11.
现实告诉人们,涉及经济的深层问题要求得解答,不是诉诸实证的经济学,也不是直接诉诸哲学,而是诉诸经济哲学。经济哲学是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领域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其主旨,在揭示经济活动领域的内在奥秘。它应阐明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而不是解答经济生活中各色纷繁的问题。如是,则“经济是什么”应是经济哲学首先必答的。经济活动的本质在于创造与实现物质文明仕途经济,这是中国人老早已在关注的。这说明,虽则学而优则仕、官本位是中国一大特色。然衣食住行,无人不需。经济生活为个人。社会须臾不可缺,它是整个人类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孙铁骑 《船山学刊》2009,(2):225-229
哲学基本问题应当是一种终极追问,是通过对具体的哲学问题进行前提追问,当追问到终极之处,对之不能再问的那个问题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如此追问的结果是人的存在根据问题。即“人何以存在”的问题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没有终极答案,东西方哲学与文化通过不同的方式在实践中不同程度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而终极的解决之道还留待未来的哲学去思考,也留下了未来哲学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论事物的可知属性与对其认识的不可穷尽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事物的可知属性与对其认识的不可穷尽性李继武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给不可知论下定义时,都把否认世界的彻底可知性当成是不可知论的重要含义之一。在它们看来,由于无限延续的人类具有把宇宙一切事物都认识完毕的能力或无限性,因此,“整个人类...  相似文献   

14.
我们现在正在努力实行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首先应是“人”的观念的现代化。实现“人”的观念的现代化,需要对于传统思想中的“人”的观念进行反思。中国传统哲学中有没有“人”的观念呢?如有,传统哲学中“人”的观念的内容如何呢?这些都是首要研究的问题。多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古典哲学以“人”为中心问题。既然以“人”为研究的中心,应该是具有“人”的观念的。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人”的观念,与西方近代哲学中的“人”的观念,必有显著的不同,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哲学当代转向内涵的阐释 ,指出在思考哲学基本问题时 ,应该明确个体作为哲学活动实施者的地位 ,哲学应该是在理想性、原则性总体哲学背景下的具体哲学活动。重申个体在哲学中的基本地位 ,首先面临的是新的唯我论问题。本文通过对个体多维结构的分析 ,建立了个体合法的三种视角 ,指出这三种视角下哲学活动都有其合法性 ,揭示新条件下哲学多元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关于人学研究内在局限性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人学研究业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是,当前的研究还依然停留在关于人学的对象、人学与哲学的关系、人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阶段、人的存在状态、人文精神等宏大问题的宏观描述上,相对缺乏理论深度和理论突破。进一步深化人学研究呼唤研究范式的变革。笔者认为,要超越传统思辨的理论哲学或意识哲学的“抽象化”误区,回归真正的实践哲学和文化哲学的研究范式,在人学问题域中,首先应当始终固守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一人学研究的核心价值理念,其次应当把人置于具体的实践活动和生活世界中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17.
“天人之辨”、“天人合一”问题历来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之所在。那么,如何对这一古老的命题进行一番全方位的评估呢?我们认为:一、“天人合一”究其实质是个哲学命题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这一命题的奥义及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哲学精神在神州大地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它已积淀,凝结为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道德习惯。“天人合一”首先是个哲学命题。说它是个哲学命题,因为它是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这样一些永恒的哲学主题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历史表现。对此,中国…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哲学界都肯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而分歧的焦点只在于:在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中,究竟哪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乃至最高原则?在我看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出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根本不同之处。 (一) 这里首先要明确:所谓“原则”,不是事物存在或运动的普遍规律,而是主体根据内在需要和客观实际为自身所规定的“活动准则”。从“活动准则”这个意义上说,只有相对于活动中的主体才有意义。就是说,这两种原则都是主体为自身的活动而规定的准则,而不是主体或客体本身所固有的。  相似文献   

19.
科学活动中的价值渗透聂锦芳,刘秀萍价值问题研究近年来在我国学术界成绩斐然。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和困境,导致了不少混乱。在我们看来,主要症结在于:(1)缺乏无哲学意义上的界定,混淆了“价值”一词在不同语境中各不相同的用法和意义;(2)没有把价值看成是一个包...  相似文献   

20.
反映和反映论问题,近年来成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批评较多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涉及到认识论的许多方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反映范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一范畴却很少研究。在一个时期,很有影响的罗森塔尔、尤金编的《简明哲学辞典》虽有“反映论”这一条,但对“反映”未作专门解释。我国的一些哲学教科书,也都没有对“反映”范畴作出明确的解释,甚至没有提出什么是反映的问题;有的谈到了反映,但也是从反映论的角度谈的。这种情况,表明了人们对反映范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表现了人们对反映范畴缺乏研究。这种状况,在苏联直到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才有所改变。科普宁在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导论》和《作为认识论和逻辑的辩证法》等书中,对反映作了专门阐述,回答了一些人的批评。在我国,直到近几年才开始深入探讨反映问题,但问题一直未展开。今天,在现代科学基础上,探讨反映范畴问题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克服这一薄弱环节,推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