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明代北京城的营建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朱棣接受了礼部尚书李至刚的建议,决定迁都北平。二月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八月迁直隶苏州等十郡、江浙等九省富民来北京。四年(1406年)闰七月,下诏营建北京宫殿城池,分谴大臣赴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诸省采名贵高大的木材,作为建筑京城的木料,当时有二十三万工匠,上百万民夫,以及大量的士兵,被迫投入营建北京的巨大工程。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宫阙告成,前后达十五年之久。永乐十八年十一月(1420年12月),以迁都北京布告天下。永乐十九年正月(1421年2月)正式迁都北京。  相似文献   

2.
<正> 北京是我国历史比较悠久的政治与文化名城,到明代,它有了明显的发展。本文围绕经济状况,做些初步的探讨。一元末战乱之后,北京人口一度大减,故明初时出现了“商贾未集,市?尚疏”①的现象。朱棣即位后,针对这一状况,采取了各项积极政策。他下令“发流罪以下垦北京田”②。永乐元年,“令选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四川、广东、陕西、河南及直隶苏、松、常、镇、扬州、淮安、庐州、太平、宁国、安庆、薇州等府无田粮井有田粮  相似文献   

3.
刘仲华 《唐都学刊》2012,28(6):78-83
清前期北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北京文化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今天北京文化中很多特色的形成大多都可溯源至清代前期。在政治上实现了气度恢宏的大一统,为多民族、多地域的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长城内外、南北地域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越了前代;北京还是当时的商贸和消费中心,这进一步推进了不同地域文化在北京的融汇;此外,清初中西交流进一步加深。这对于我们今天首都文化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 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承担的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地域文学研究”课题近期完成了一批由8部研究专著组成的系列科研成果,它们从不同侧面对富有北京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做了填补科研空白的工作,是地域文学研究方面的可喜收获。这批研究成果大部分是对北京地区一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做综合性研究的。其中《新时期北京文学与北京文化》一书对文化内涵丰富’的新时期北京文学的地域文化特征做了较全面、系统的探讨,是迄今为止从地域文化角度审视新时期北京文学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本质特征。建立在文化创新驱动之上的北京创意城市战略,必将带来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巨大飞跃。北京申请加入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正是这一飞跃的里程碑。北京创意之都建设需要逐步培育城市创新精神,形成创意城市的文化特质,壮大创意群体,建立以文化创新为核心的创意城市文化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6.
谈谈北京的地域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地域文化应是北京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且分为大、小两个范围。北京大地域文化包括旧石器文化、都城文化、皇家文化、士大夫文化、长城文化和京剧文化等11种。  相似文献   

7.
电视的自律与他律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可扬 《唐都学刊》2006,22(5):66-68
电视首先是一个他律的存在,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范畴而存在的。它处在整个文化的大系统中,与经济、政治、宗教、哲学等其他社会文化范畴密切相关,决不是一个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系统。电视的他律性体现为它与整个社会文化与文化大系统以及各个子系统之间复杂的联系。一方面它明显地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影响、制约和决定,它只能在文化大系统的胚胎中发育生长;另一方面,它反过来又影响制约着文化大系统。只确认电视是—种社会文化现象的他律性还不够,必须进一步限定它有别于其他社会文化现象的特殊性,明确它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文化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始皇时代,随着燕齐文学方士的大量涌入,邹衍之学与燕齐方术西传秦国,并对秦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在燕齐文学方士的鼓动下,始皇帝不仅接受了邹衍阴阳五行学派的思想,而且营造了钟鐻金人、极庙复道、始皇陵寝等大型工程。在这些工程背后,都藏有与邹衍阴阳五行学派相关的丰富文化隐喻。  相似文献   

9.
北京的文化建设要站在国家首都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履行全国文化中心的职能,推动首都城市四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发展。本文围绕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支撑和战略措施对推进北京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粗浅的理论思考并提出初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迄今为止的中外学者普遍把萨满文化现象视为原始宗教,作者对这一流行观点提出了质疑。文章从萨满文化现象的非单一构成性;意识场与原始宗教、巫术的关系等方面论述了萨满文化现象与原始宗教现象的不同,认为巫术文化是萨满文化的主流。巫术意识与宗教意识的分离、交叉与重合乃是萨满文化现象存在的不同类型的原因,作者认为:巫术是萨满现象的基础和核心,弄清这一问题,对于解释萨满文化现象世界范围分布的广泛性,对于认识这种现象的本质,对于探讨萨满文化现象的发展阶段与类型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Sonic Armatures     
ABSTRACT

This article traces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coustic regime in Renaissance Florence that was based on the casting, placement, and ringing of civic bells. In confronting the formidable but mute power of the defensive towers that dominated the city's skyline in the late middle ages, successive republican governments regulated these private towers with legislative restrictions while transforming them into a speaking architecture. The new civic bell towers played a crucial, if hitherto neglected role in the struggle to create the Florentine republic, which was the political ground upon which the cultural phenomenon of the Renaissance was founded. In contrast to the more antagonistic urbanistic policies that Florentine governments used to combat their enemies, however, the ringing of civic bells exploited the unifying power of religious bells—a power embedded in their role in uniting people into spiritual communities—to integrate its ideals, laws, and institutions into the soundscape of the city. As a result, the sonic armature created by these bells can be read as an evolving attempt to bind the social body to its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and to create a universal civic society that transcended more localized loyalties and whose existence guaranteed the legitimacy of its ruling bodies.  相似文献   

12.
满族对北京的文化奉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京师是满族的聚居区,其地域文化受到满族民族文化多向度的影响。北京话,是经过满族依据本民族语言特点来重塑汉语北京方言的文化结晶;旗人作家们在创作中体现了京腔语言的风采神韵,开创了“京味儿”文学流派;满族在京剧和曲艺等北京传统表演艺术的形成与完善方面贡献良多;满族的习俗曾给予北京文化以熏染;而昔日满族人的性格气质,也在当下北京人的精神文化层面留有烙印。  相似文献   

13.
北京话的“您”与京味儿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普通话第二人称代词尊称"您"的用法源于北京话。"您"在北京话中是一个具有明示权势关系、凸显京味儿文化双重意义的尊称代词,在交际中不仅普遍使用,而且显示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本文依据《当代北京口语语料》,在对北京话"您"的用法的描写与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京味儿文化对北京话"您"的使用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梳理了“市井文化”的简单发展脉络,并从流传于清代中晚期北京地区的说唱文学作品,如子弟书、岔曲等,分析当时京城社会一种特殊的社会风气,即休闲尚趣之风,从中体现出独具特色的京城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5.
奥运行动计划与北京古城旅游景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人文奥运是 2 0 0 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要设计理念 ,其中 ,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是其重要内容。北京已有 30 0 0余年的建都历史 ,古城文化为奥林匹克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所以 ,奥运行动计划对古城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延续的历史剖面和标志性景观通过旅游化识别 ,向世界展示古老的东方文化神韵。本文对奥运行动计划中的古城设计进行了景观解读和诠释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作者所掌握的口述资料及相关文献,说明辛亥革命时期台湾同胞在北京开展了很多活动。一些中青年深受革命的影响,到北京恢复国籍,并开展实业救国的各项活动。与此同时,他们也因北京之行而深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铭文的叙述视角和人称代词的使用具有对应关系,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要求用第一人称代词来指称作器者,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则应用第三人称代词来指称作器者。一篇铭文一般只能有一个叙述视角,若任意变换叙述视角,就会造成叙述视角混乱,从而导致人称代词使用的混乱。作为两周铭文中人称代词最全的铭文之一的《叔尸钟》,由于多次变换叙述视角,其人称代词使用的混乱情况尤为典型。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系统论、区域传播、全球化、资源位等理论初步探析了北京传媒塑造我国国家形象的策略,即树立传播的"球土化"意识,处理好京派文化、民族文化、世界文化这三重视域的关系,充分利用京城发生的"媒介事件",研究不同传媒资源位的不同策略,营造系统、高效、立体的传播网络。  相似文献   

19.
发展经济学视角下的京沪扩散效应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分析北京和上海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在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力上,北京弱于上海,这既有两城市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和城市定位的原因,又有两城市所在经济圈周边环境的原因。尽管如此,北京对京津冀经济圈的带动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上海的发展也必须扎根于长三角这片土壤中;区域经济发展一方面需要中心城市,另一方面需要协调和统筹。  相似文献   

20.
李小东 《社会》2022,42(6):160-187
在近代城市人口流动增大的背景下,有必要对基于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运作方式有何变化展开深入探讨。 虽然民国时期京津两地人口流动规模较大,但其城市文化在旗人生活方式的影响下依然重视基于血缘伦理的礼数。通过分析反映京津城市文化的丧礼相声可以发现, 在人口流动与城市文化碰撞下,京津平民倾向于接纳外人与陌生人进入其丧服体系,亦即差序格局的核心圈层,以完成礼数的正常运行。 民国时期京津平民的社会关系运作逻辑基于“义利之辨”的“交情”与“占便宜”,“交情”使外人、陌生人得以进入差序格局核心圈层,而“占便宜”则是外人、陌生人调适自身在差序格局中的合理位置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