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根在大理 “桑植白族的根在大理!”说起桑植白族的渊源,桑植白族学会副会长谷利民说。湖南白族起源于宋末元初,是一场军事战争的终结。即1252年,蒙古军攻破人理国后,大将兀良合台率军攻取南京。兀良合台在云南建立了一支“寸白军”,由大理国王段兴智的叔父段福率领。  相似文献   

2.
十月十五日,麦地坪赶庙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俊德 《民族论坛》2003,(11):16-16
农历十月十五日,到麦地坪赶庙会,成为金秋十月张家界白族人最乐意的去处。麦地坪是桑植的一个白族乡,庙会这天,家家户户杀猪宰鸭,用白族人的豪爽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到处人山人海,笑语欢歌,买卖繁忙。麦地坪庙会,也叫“本主会”,是白族纪念本主(即祖先)的一种祭祀活动。据《桑植县志》载:桑植白族始于云南大理。1271年,蒙古大汗对南宋大举进攻,忽必烈派大将兀良合台就地征募了一支二万余人的“寸白军”,不久“寸白军”遭到解散,不少军士流落长江两岸,湖南白族始祖谷均万、钟迁一、王鹏凯等人来到桑植,开荒斩草。三位祖先以狮子岩、錾子岩、…  相似文献   

3.
《民族论坛》2013,(5):20-20
正桑植县是贺龙元帅的故乡,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桑植白族是宋末元初从云南大理迁徙而来,现已有12万多人。"白族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为进一步研究、发掘、保护、传承和弘扬白族文化,早在1991年,桑植县就成立了"云南白族学学会桑植分会"。2009年4月23日重新成立了"桑植县白族学会",选举组成了第一届理事会,现任会长王银花。桑植县白族学会是本民族有志于弘扬白族文化的专家学者,以及本  相似文献   

4.
正700多年前,云南大理的300名白族人,因宋末元初的战乱,告别苍山洱海,告别蝴蝶泉,跋山涉水,终于在秀美澧水缠绕的武陵山脉停步,繁衍生息,幸福新生……"一拜祖先来路远,二拜祖先劳百端,三拜祖先创业苦,四拜祖先荣耀显,家住云南喜洲县,苍山脚下有家园,忠勇义士人皆晓,洱海逸民历代传……"桑植的白族人会唱这首《拜祖词》,永远记得他们来自云南的大理。公元1261年,他们只有300人,由谷均万、王朋凯、钟千一、熊安国4人带领,"溯长江、渡洞庭、  相似文献   

5.
当你徜徉在桑植秀美的山水之间,会发现一幢幢别致的白族民居,走进民居,身着白族服装的少女会为你筛上三道茶。正赶趟的话,你还可遇上娶新娘或跳仗鼓舞等喜庆事儿。桑植白族,祖居云南大理地区,自称“白伙”、“白尼”、“白子”,汉族和其他民族称之为“民家人”,主要聚居在芙蓉桥、马台口、麦地坪、洪家关、瑞塔铺、刘家坪、走马坪等乡镇,现有人口10余万人。据记载,公元1253年,忽必烈与大将几良合台率一十万大军乘革囊,渡金沙江,灭大理国,并利用大理王段氏充当向导和先锋,平服其他未降部落。后忽必烈率主力返回上都(今河北承…  相似文献   

6.
辛酸的流落湖南张家界市桑植县的白族,祖居云南大理地区,自称“白尼”、“白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称之为“民家人”,主要聚同在桑植县芙藤桥、马大l-l、麦地坪、洪家关、刘家坪等15个5镇,现有人LJ十余万,占全县总人日的234%。据史料记载,宋末元初,忽必烈与大将兀良会率军乘革囊渡金沙江,灭大理国,并利用大理段氏为向导和先锋,平服其他未降部落。后忽必烈率主力返回I:*都(今河北承德),留几良台台镇守云南。1258年忽必烈挥师南下,令儿良合台率部会师鄂州(今武汉),然后顺江而下,攻取南来民都临安(今杭州),以留…  相似文献   

7.
云南民居众多,其中以大理白族民居特色鲜明,其中独具白族特色的院落陈设、照壁门楼,典型的白墙灰瓦、白族彩绘,无一不体现出白族民居特色。本文对云南大理白族民居装饰图案进行研究,分析云南大理白族民居装饰图案艺术独特特色。  相似文献   

8.
石坚军 《西藏研究》2008,5(1):10-17
前人对1253年蒙古三路大军远征大理路线虽有一定研究,但迄无定论,而兀良合台西路军进军路线在学界仍有较大争议.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1244年蒙古军自吐蕃进至大理九和路线、1253年八思巴入藏路线,以及蒙古汗国初期吐蕃地区所设驿站,对兀良合台西路军进军路线作了一番新的探讨.通过对西路军进军路线的详细考证,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蒙古汗国初期入藏路线和藏彝走廊的交通状况.  相似文献   

9.
正4月12日,一年一度的"三月街"文化艺术节在张家界市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新建的白族文化广场隆重举行。这一富有当地白族特色的文化盛会,让藏在武陵山脉腹地的这个白族乡村热闹非凡。"三月街"亦称"观音市""观音街",是白族传统的盛大节日,也是白族传统的民间物资交流和文娱活动的盛会,流行于云南大理等地。"三月街"为何能在远离云南大理千里之外的张家界芙蓉桥乡继续盛行呢?不禁令走访的我们产生了好奇。张家界既有"奇峰三千、秀水八百"的绝世美景,让人神往;又有"芙蓉白族来路远,苍山脚下有家园"  相似文献   

10.
白族对"民家"、"民家人"之称表现出高度的认同感。云南白族被认为是桑植"民家人"的始祖,对其形成原因,本文主要根据明王朝在全国推行以卫所为主体的军事制度来探究,不难发现桑植白族是"爨僰军"作为归附军戍守卫所留下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桑植白族婚俗探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自古至今,婚俗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社会价值,珍藏着灿烂的民族文化。通过婚姻,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源,一个民族富有凝聚力的源泉。桑植白族婚俗保存着云南大理那遥远古代传承下来的富有民主自由色调和浪漫气息的婚制礼俗,呈现出与湘西各少数民族相互交融的古朴、绚烂的风采,从而充满着欢快、别致的情调。桑植白族婚俗从一开始,就弥漫着神秘的湘西楚风楚韵。桑植白族婚俗自始至终有十四道程序,可以说内容丰富,色彩斑谰。  相似文献   

12.
本主信仰是云南大理白族地区最重要的民间信仰。本文对大理白族地区的历史地理进行概况介绍,然后从崇拜对象、崇拜行为、组织者、本主庙对本主信仰进行分析,最后分析了本主信仰与佛道二教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白族自古以来就是以云南洱海为中心的土著居民,早在两汉时期,王朝设置叶榆(大理)、邪龙(巍山)、比苏(云龙)、云南(祥云)四县,隶属益州郡,这是将洱海地区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统辖之始。唐代建立了南诏国、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宋代建立了大理国五个长达515年的地方政权。白族是我国西南历史最悠久、经济最发达、文化教育最繁荣、文人志士辈出的少数民族之一。白族聚居的中心——大理,被史学家誉为“文献  相似文献   

14.
云南民居众多,其中以大理白族民居特色鲜明,其中独具白族特色的院落陈设、照壁门楼,典型的白墙灰瓦、白族彩绘,无一不体现出白族民居特色。本文对云南大理白族民居装饰图案进行研究,分析云南大理白族民居装饰图案艺术独特特色。  相似文献   

15.
杜文秀"卖国"说辟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时杜文秀有"卖国"的谬说,起于一张所谓"大理回教国"的传单和所谓"大理使臣"这两件勾当.前者是外国侵略者捏造的,后者则为刘道衡这个卖国败类干的骗局.那份以阿拉伯文所写的传单,是出自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捏造,其目的是要侵占云南.而所谓"大理使臣"则是刘道衡个人搞的骗局,刘在伦敦活动无果,被送经君士坦丁堡回国,他在君士坦丁堡的活动也毫无结果,待回到仰光,大理已被清军攻破,从此他便在英属印度政府下过活.根据考证,刘道衡并不是杜文秀义子,也非杜文秀部属,他是一个闯进大理的曾流浪外国多年、与英法殖民主叉者有勾搭的大骗子,他的所有行为与杜文秀无关.  相似文献   

16.
桑植白族本主神祠与宗族祠堂在功能上存在很大程度的叠合,其分布在空间上以城区及白族聚集区密集度为高,时间上以清代至民国较为密集,清代又多在乾隆年以后,损毁多在"文革时期"。桑植白族本主神祠的空间分布与桑植民家人的历史迁徙及落户桑植的历史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地理环境、宗教需求、经济因素、宗教文化传统以及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也是影响桑植白族本主神祠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1868年杜文秀开始与英法殖民主义者发生接触,他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是完全正确的,态度严肃但决不粗暴,这一年进入云南的是德拉格来和安邺率领的"探险队",当他们到达大理时,杜文秀面斥法国神父,勒令安邺等人立刻离境,决不加以接见.而所谓"回教国"问题,来源竟是散发于西藏、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张阿拉伯文传单,与大理回民政权无涉.至于刘道衡使英,则完全是刘个人行为,甚至可以说是他个人的骗局,因为在对外关系上,杜文秀态度一向正确,直到最后大理被攻陷时,政治上也无妥协动摇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白族总人口有185.81万人,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主要聚居于云南大理。2005年,桑植县总人口434927人,其中白族人口101903,占全县总人  相似文献   

19.
桑植白族文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植白族,七百余年前落籍桑植以后,与当地汉族、土家族、苗族互相学习、和睦相处,却仍然保持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桑植白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民族主体精神的表现,它始终维系、协调和推动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反映着白族的整体精神面貌和根本性格。一、整体意识白族人民认为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有维护国、族、家整体利益的义务,整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为了整体利益,个人不惜牺牲以赴,个体的价值通过整体利益实现。白族谚语这样承传:“有天才有地,有国才有家”、“志士保国、庸人护家”。《武陵谷姓白族志·先训》中载有这样两条:…  相似文献   

20.
送"祖先蛇"是大理白族村寨中一种很小的宗教仪式,我们通过对这个仪式的多维解读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历史上的图腾崇拜、祖先追忆,以及仪式本身对保持区域性生态平衡,减少蛇对白族人的伤害和维护白族传统信仰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