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经济研究》1979年第八期孙冶方同志的《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一文,很有启发,但有些说法还不能同意,提出来和孙冶方同志商榷。一、关于斯大林同志的生产关系定义中的“交换”问题。斯大林同志关于生产关系的定义中有没有“交换”?孙冶方同志说:“斯大林定义中没有‘交换’”,“斯大林同志因为一般人都把‘交换’理解为‘商品交换’,他怕引起误解,所以就把‘交换’这一项目取消”。斯大林的定义中  相似文献   

2.
自《经济研究》1979年第8期发表孙冶方同志的《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一文以来,经济学界围绕着生产关系包括哪些内容,如何认识斯大林和恩格斯关于政治经济学对象的定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个讨论对改革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加快四化建设的进程,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以下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是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恩格斯对政治经济学对象的定义是: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斯大林对政治经济学对象的定义是:“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这里包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二)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三)成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这一切共同构成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生产关系”不仅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而且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因此,关于生产关系的理论,无论经济学界还是哲学界都十分注意对它的研究。最近几年来,理论界的一些同志对斯大林的生产关系理论,提出了种种置疑和批评。这种情况是正常的,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发展。现在的问题是:对斯大林的生产关系理论的批评达到了全盘否定的程度。有的批评者甚至提出:批判斯大林的生产关系“三分法”,“这是我们批判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的一个主要内容。”(见《红旗》1979年第12期《经济理论研究的若干方法问题》一文)那么,斯大林的生产关系理论真的错了吗?它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理论真的“有矛盾”吗?斯大林虽然去世了,无法回答人们的批评了,但是他的著作俱在,有案可查。我们可以来看看斯大林生产关系理论的批评者究竟是否有根据。这里,就几个重要的批评之点作一些评论,就教于批评者,共同探讨一下生产关系范畴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5.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研究》1979年第10期发表张闻天同志《关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的文章,其中就谈到“生产力是经济范畴,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社会科学》1979年第3期刊载的孙冶方同志的《政治经济学也要研究生产力》一文,赞同李平心同志的政治经济学不仅要研究生产关系,同时也要研究生产力的观点。如果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力,那就意味着要去研究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要去研究人们对自然进行斗争的能力。这样,政治经济学势必要“侵犯”工艺学、技术学乃至生理学、心理学等等各门学科了。可是“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而毕竟是一门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6.
最近一个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对斯大林关于政治经济学对象的定义提出疑义,《学术月刊》1979年第12期刊登了洪远朋同志的《应该恢复马克思的定义》一文,认定斯大林的这个定义所包括的内容“少了许多”“不应该少”的东西,“又片面强调了一些东西”,因而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应当正本清源,恢复马  相似文献   

7.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论争已有几十年了。争论的问题之一是如何理解《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的一句话:“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第8页)1982年第7期《江汉论坛》刊载了许精德同志的文章《对<资本论>中一句译文的考证》(以下简称《考证》),对这句话又提出新的见解,认为这句话中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应译为  相似文献   

8.
孟捷 《人文杂志》2022,(6):22-27
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上,《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一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著作。今天看来,斯大林的这部著作一方面包含着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另一方面也制造了一种为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进行辩护的意识形态。《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最大功绩,是将生产关系界定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联系生产力考察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然而,斯大林的失误也存于此。《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虽然试图揭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却回避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关系的内部矛盾及其改革的必要性,进而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表述成与生产关系(所有关系)变革无关的,单纯表达手段(生产力)与目的(社会的物质文化需要)间联系的抽象规律。毛泽东等人对斯大林的批判性反思,一方面是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理论超越,另一方面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先声。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基本经济规律这个经济范畴的名称,探索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逻辑体系,应该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寻找出它的基本经济范畴。一九八二年我在《经济学周报》第四期的一篇短文中,提出净产品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基本经济范畴的问题。我不同意斯大林给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所下的定义。斯大林的定义不是一个经济范畴,而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内容的描述或论述。因为从斯大林所下的定义中,难以理解它是属于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某一环节或某个方面的生产关系,难以理解它是人们生产关系的凝结  相似文献   

10.
<正>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把它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因此,我们在讨论和研究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时,在评论斯大林的生产关系“三分法”时,看一看列宁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列宁在《评经济浪漫主义》、《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著作中,明确地提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他说;“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决不象通常所说的那样是‘物质的生产’(这是工艺学的对象),而  相似文献   

11.
关于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研究》一九七九年第八期发表了孙冶方同志的《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一文(以下简称《论关系》),读了很受启发。文章中提出的问题,确实很重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开展讨论,不但有理论意义,而且也有现实意义。这里我们谈谈对其中几个问题的粗浅意见,与孙冶方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2.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恩格斯认为应该是生产、交换、分配三个方面。而斯大林同志则把生产关系概括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相互交换其活动;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三个方面。显然,关于生产关系,斯大林同志的定义较之恩格斯的多了一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减少了交换。我很赞同孙冶方同志的意见,这一多一少是不妥当的,或者说是不科学的。为什么说这一多一少是不科学的?在理论上至少可以从两方面来说。首先,把所有制关系另列一项,硬从生产关系三个方面中把所有制抽出来,这就不仅割断了所有制与生产、交换、分配的内在联  相似文献   

13.
一孙冶方同志对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关于生产关系所包括的内容,提出了不同意见。虽然,我并不完全同意文中的所有观点,但认为提出这个问题,是有积极意义的。这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中,是一个解放思想、正本清源的重要问题。解放以后,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和传播,受斯大林的影响较深。当然,首先应当指出,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有贡献的。例如,他肯定了社会主义社会还应该有政治经济学,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社会主义还有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以及关于  相似文献   

14.
<正> 《红旗》杂志一九七九年第十二期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经济理论研究的若干方法问题》,作者是林子力同志。他这篇文章的一个主要内容,是批评斯大林的所谓生产关系的“三分法”。他说:“斯大林明确地把所有制规定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并决定着其它两个方面。从而就使得所有制成为可以脱离生产、流通和分配而存在的独立的概念,实际上也就是把所有制简单地等同于生产资料的归属。”“恰恰正是这个‘三分法’,是马克思生前批判过的形而上学”,并且“陷入了唯心主义”。我认为,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5.
现将近年来世界经济研究中若干争论问题简介如下: 一、世界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世界经济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总的来说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没有原则的区别,伺样是研究生产关系的科学。区别仅在于,政治经济学是从历史上去研究人类社会五种不同类型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世界经济学则着重研究当代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国家的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 另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上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这个问题要从经济学研究对象谈起。几十年来,对这个问题争论不休,多数人包括我在内,一直认为应是生产关系,并以为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后来注意到马恩的观点也是发展的。无论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和导言、《资本论》的初版序言来说,或者从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第二篇来说,实际都是说对象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见《序言》和《导言》),也就是“生产形式以及与它相关的生产条件和交换条件”(见《初版序言》),或者说“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反杜林论》)。我在《复旦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一篇论文中论证了这个问题。我这种想法是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启发:内容与形式总是辩证地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  相似文献   

17.
看了蒋学模同志写的“关于劳动形态及其它”一文中,关于生产关系的四个领域和三个方面的论述后,感到有两个问题值得商榷:第一个问题,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否包括消费关系?蒋学模同志认为:“按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阐述的理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除了生产、分配和交换以外,还要加上一个消费。当然,这里所讲的消费,不是指个人的  相似文献   

18.
<正>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是目前经济学界正在热烈讨论的一个问题,山东大学经济系在今年四月举行的校庆学术报告会期间,也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争论,讨论中出现三种不同的意见,现介绍如下。一种意见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是人类历史各个发展阶段上特定的生产方式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持这种意见的同志不同意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生产关系的科学。他们引用了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初版序育中的一段话:“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他们认为,这是经典作家关于政治经济学对象的规定性的一个最重要的表述,其中包含着对广义政治经济学各部分都适用的一般内容。持这种观点的  相似文献   

19.
作者来函     
编辑同志:拙文《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怎样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载《江汉学报》1963年第10期)第14页加了编者按的两个脚注,请代为补正如下。(一)拙文原为:“马克思所说的‘所有制的社会关系’就是指生产关系的总和。”这句话的根据是我弄错了,这个脚注应该改为:马克思说:“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是把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社会关系描述一番。”(见《马克思  相似文献   

20.
今年三月五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逝世二十九周年纪念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以下简称《苏经》)是斯大林生前最后一部光辉著作。在这部著作里,斯大林扼要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书中的基本观点对各国的经济理论界有很大影响,它已成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种版本教科书的理论依据。当然,由于历史实践的局限性,书中的某些观点也有不妥之处。但从整体上看,它是一本不朽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多次号召我们学习这部著作。今天重读《苏经》,颇受启发。现仅就商品生产理论谈一些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