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论,"革命"是绕不过的话题.由于历史的机缘,二十世纪中国文论与革命之间关系的研究,又总是绕不过周扬.周扬的一生,是"矛盾"的一生:延安时期,是文人情结与官员身份之间的矛盾;建国后十七年间,他同时在两条战线作战,既批判教条主义又要清算教条主义;新时期,他重新回归文艺界领导岗位,却对自己此前的文艺思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思和清算.这些矛盾产生的根源正在于他对文学与革命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庄子堪称我国第一个文学家,庄子的文章不但完全摆脱了语录体的格局,而且想象丰富,感情充沛,文彩飞扬,全书大抵率寓言,故事情节多有虚构,与严格意义的文学创作已相去不远。不仅文辞,而且在美学、文艺思想方面,庄子都引起人们日益的重视。但目前国内对庄子的审美观、文艺观的评价上,是颇有分歧的。只要我们拿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的《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庄子”部分的按语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研究室李泽厚、刘纲纪主编的《中国美学史》有关庄子部分比较一下就可了然。本文不想对庄子整个的文艺思想进行全面分析评价,只就其中一点,即庄子在一个寓言中提出的艺术创作的原则——以天合天——略作解剖。这个寓言见于《达生》篇,前人颇多误解。现  相似文献   

3.
李滨 《云梦学刊》2003,24(5):127-128
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一些学者开始以西方接受美学为理论参照。对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关读者接受的思想资料进行审视和研究。如今,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一批可喜的成果,同时也向我们展示出广阔的学术前景。邓新华的《中国古代接受诗学》(武汉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诗学》)就是该研究领域内一部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文学研究领域内兴起的,它主要研究读者文学接受活动的一系列特点和规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接受美学就是西方的专利,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关文学接受的思想资料就相当丰…  相似文献   

4.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创立的文化符号论美学在二十世纪独树一帜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对艺术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尤以艺术的"生命形式"论影响深远,与中国古代文论的生命精神有相通之处,为中西文论、美学融合研究提供了可能.同时,对于今天文论建设中反对本质主义的思维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五年七月三十一日至八月五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在长春召开第四次年会。会上,围绕着中国古文论的民族特点和开创古文论研究的新局面两个中心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什么是中国古文论的民族特点,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分歧意见。现将这次年会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分四个方面介绍如下。一、从中西文学理论的对比中看中国古文论的民族特点。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古文论,这是多数同志所赞成并且实践了的方法。有的同志认为对东西两大文学理论体系进行比较,应该把时间控制在两种理论最早萌生的时期里。中国先秦时期的文艺思想,实质上已具备了这之后各种文艺思想的胚芽;而希腊时期的文艺思想则是西方文艺理  相似文献   

6.
海外华人学者在中西文化交融、中西比较诗学语境下对中国文论、中国诗学、中国美学的阐释与研究,是一个极富学术价值和文化战略意义的课题.这一研究,不仅开启了一扇研究中国古典文论、中国古典美学的“南风窗”,为目前的文论研究吹进一阵清新的海外之风,而且对我们所热议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中国古典美学的当代参与,提供有了力的经验和启示,有助于我们找到中国文论的源头活水和文化本位.  相似文献   

7.
许家竹 《东岳论丛》2005,26(2):142-147
“养气”说 ,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作家修养的重要学说 ,它以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中的气化谐和论为指导 ,强调生命谐和与审美创造的有机统一。“养气”说的这种生命美学意蕴 ,首先表现在孟子和庄子的美学思想中 ,后代的文论家则从作家养气的生命意义和审美价值、实施途径和具体方法等层面作了大量的阐发。全面而深入地把握“养气”说的生命美学意蕴 ,能够为当代作家修养、文艺生态批评和生命美学建设等提供可资借鉴的文化养料。  相似文献   

8.
汪正龙 《浙江社会科学》2023,(1):140-148+161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框架中提出并展开的。到了20世纪,随着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革命的失败和东方不发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革命,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苏联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不约而同转向文化、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但前者多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美学、艺术相关的问题入手,对资本主义进行文化批判;后者则多从政治学与哲学入手,或着眼于苏联政治意识形态重建,或着眼于中国现实的民族民主革命,其理论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重新阐释与创造的色彩。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当代化中国化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如何与本土语境相结合的实践问题。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认真汲取。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庄子》研究经历了从冷清到繁荣、从封闭到开放、从偏狭到科学的演进态势。具体说来,建国后的前30年,大陆《庄子》研究几乎随着思想政治运动升降沉浮,致使研究重点多在庄子的哲学方面,对庄子的正面评价也不够,在《庄子》文学研究方面,主要承接鲁迅、闻一多等前代学者关于庄子散文的理论建构而在微观层面有所推进。后30年来,学术界不仅对《庄子》的文学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庄子》文学的研究亦逐渐深入、拓展,出现了多角度、专门化的研究,在《庄子》美学及文艺思想、《庄子》的风格、《庄子》的艺术形象、《庄子》与散文、《庄子》与寓言、《庄子》与小说、《庄子》与诗歌、《庄子》与神话、《庄子》文学的比较研究以及《庄子》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回顾建国60年《庄子》文学研究的进程,认真总结学术界所取得的成就及不足,对今后《庄子》文学研究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 ,国内美学界和文艺理论界总体上处在对西方现代美学介绍、移植、阐发和梳理的阶段 ,其内容涉及到西方原型美学、存在主义美学、形式美学、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美学、阐释美学、生命美学、解构主义美学等。这些西方现代理论的引进 ,一方面使得中国美学界得以了解西方现代文论的基本状况 ,为中国文论与西方对话打开了局面 ;另一方面则突破了实践论美学、认识论美学和社会—历史学批评模式的单一化局面 ,不仅为中国美学与文艺理论的现代化探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而且初步形成了当代文论的多元化格局。目前国内关于西方现代美学研究的总…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史是文学时空的再现,其变动主要源于文学观念的改变;1980年代中后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出台本意是对过去政治意识形态干预文学史书写的反拨,它带来了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历史转型与巨大飞跃,这在文学史书写中具重要历史意义;站在21世纪的今天,从时间的视角进一步反思“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会发觉它照样建筑于意识形态之上,这是一个带矛盾、悖论的文学观念,它所深具的文学史书写的历史积极意义与消极性相伴相生.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文艺学建构视野下的瞿秋白文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秋白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艺理论家,其文艺思想非常独特而富有创见。我国现代文艺学草创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经过“五四时期”学术典型的初步建构,到了上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40年代,各种不同文论话语之间发生激烈冲突,出现了各种“主义”的译介热潮,其中以瞿秋白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对中国现代文艺学的影响最为深巨。瞿秋白是马列文论“中国化”的重要奠基者和伟大开拓者,是上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文艺理论的主要奠基人,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中介人。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怡 《中国社会科学》2012,(2):164-180,208
长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依托"新文学"、"近代/现代/当代文学"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等文学史叙述概念加以展开,成就斐然,但也存在若干亟待反思的问题。其核心症结在于,这些概念和叙述方式都有意无意地脱离了特定的国家历史情态,从而成为一种抽象的"历史性质"的论证。今天,文学史应在更符合中国自己的历史情态的基础上叙述文学的史实,近年来学界提出的"民国文学史"的积极意义正在于此。不过,重要的不是概念的提出,而是我们需要通过新框架的研究揭示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独特的生成机制。研究在不同细节上展开的"文学机制",有别于我们过去所熟悉的社会历史批评,也不是对西方文化研究理论的简单移植。由此,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属于中国自身特征的一系列规律有望获得独立的挖掘,并最终形成中国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现代化实践体现出精神文化彰显、物质文化滞后的“半部”现代化特征。这种状况对文学叙事产生深远影响,根本体现就在于催生出早熟的思想性文学叙述主体,发展出以治疗性关切为职志的现代知识分子意识形态。90年代以来社会全面转型,取消了知识主体的叙事优先权力,彻底终结了这样的意识形态。重建主体意味着重建知识,而重建应该以批判性和人民性为尺度。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两个异质的、相互抵触的领域,审美和意识形态的组合、叠加并不能熔铸和衍生出一种客观的实存事物或精神现象统一在艺术的本性中;审美意识形态是一个有名无实、面目可疑的虚假概念。作为一种学科理论的知识建构,审美意识形态论为追求价值的中立性,抽离和摒弃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批评性锋芒;作为一种本质主义的话语建构,审美意识形态论未能跳出意识形态中心论的窠臼,摆脱本质主义的思维痼疾,一元独尊,背离了拒绝专断、尊重差异的唯物辩证法精神。因此,将其称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规范性的理论建构"是不科学的,将其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更是一种理论偏见。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文学以乡土之外的观念对农村和农民进行文学想象和叙述,它造成了真实农村图景的遮蔽和放逐,而赵树理的创作是个例外。他既是知识分子又不完全认同“五四”知识分子的话语体系,既倾向于农民的价值观又不是纯然的农民。他的农村书写与农民、革命意识形态之间一度形成良性互动,故其作品被奉为文学经典。后来因他执著的写实立场与当代文艺规范发生摩擦而产生裂隙,最终导致其文学命运的坎坷。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论存在着一种以“自然”为核心而展开的重要文学思想,即“自然”论文学观,这一文论系统体现在魏晋六朝《文心雕龙》、《诗品》两部鸿篇巨制中。其中,钟嵘及其《诗品》在诗歌理论上确立了“自然英旨”的审美标准,批判诗歌创作热衷“用事”、讲究“声病”之风,提倡“即是即目”的“直寻”创作方法,崇尚“自然”而不废文采。其理论取向与刘勰颇为一致,进一步促进了“自然”论文学观的确立。  相似文献   

18.
刘家民 《学术探索》2014,(11):97-102
在诸多空间理论中,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对文学空间研究启发极大。列氏的空间理论对于我们认识文学生产特性、揭示文学的深层文化意蕴以及预示文学的超越性价值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主义,在现代文学空间的嬗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少数民族现代文学空间而言,民族主义与其之间的关系尤为复杂。  相似文献   

19.
张毅  王园 《文史哲》2007,6(6):5-19
近年来文学的文化研究,实际上存在着相互关联但又有不同的几种倾向,一是从文化的视角观照文学,二是文学的文化批评,三是社会文化语境里的文学文本研究。在文化研究成为显学的时代,文学自身特性的探讨亦引人关注,于是有对"纯文学"的讨论,对"文学性"问题的回顾,对文学"经典"形成过程的思考,为对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行反思,提供了从整体上观察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理论视阈。其焦点是文艺审美现代性与社会世俗现代性的矛盾。现代性已成为后现代语境里的一项未竟的事业,面对文学消费的大众化与时尚化,以及图像文本与网络文学对传统的文学感知和表达方式的颠覆,文学研究除了坚持追求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伟大文学传统外,是否还可以从后经典叙事学和互文性理论获得一种非文学的另类思路?  相似文献   

20.
赵利民 《文史哲》2006,3(2):75-81
儒家文艺思想作为儒家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20世纪中国的命运正如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孔子的命运一样,在不断被阐释的过程中显示出其独有的魅力,但被误解、被扭曲,甚至被彻底否定或尊为至高无上的情形也多有出现。它对20世纪中国文艺学体系的建构也起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对儒家文艺思想的研究实际上是对研究对象的阐释与创造的过程。儒家文艺思想的研究分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由于受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其研究的具体对象与结论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