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邓小娟 《甘肃社会科学》2007,(2):226-227,191
本文谈及的秦安民间"传神"祭礼活动不是现存的、以大众自娱和娱人为主要功能的民间艺术形式,而是以民间信仰内容为其内在核心,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以"传神"命名的祭祀典礼作为程式化的民间舞蹈仪式.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神"活动中羊皮鼓作为舞器、乐器、祭器的三重象征贯穿于整个祭礼活动始终,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秦安"传神"活动与羊皮鼓祭礼舞蹈具有等同的意义.本文试图将羊皮鼓、舞蹈置身于这种活态文化的现象中进行研究,我们之所以关注这一充满文化意义的人类创造与实践活动,主要的目的在于解释和理解现代社会中民众的心智逻辑,进而对隐藏在这种文化形态背后的精神实质以及对现代社会所产生的功能和影响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独特的语言和绚丽的文化.羌族传统文化主要保存在羌族释比经典之中,其主要成分是多神崇拜的精神信仰.如今,羌语和羌文化都日渐式微,确立和推广羌族共同语将有助于保护羌族语言文化.尤其是5.12大地震之后,羌族的物态文化受到了严重的损毁,同时,其语言与文化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如何在灾后做好保护与传承羌族的语言与文化工作,成为当前学界关注与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羌族原始宗教遗俗及其社会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始宗教在中国大部分少数民族中具有广泛的影响,渗透于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制约着各民族的进步和繁荣。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目前主要聚居于四川省的茂县、汶川县、理县、黑水县、北川县等地,90年代初共有20余万人。历史上,羌族与中国西南、西北许多民族有渊源关系,羌族原始宗教也与这些民族的原始宗教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同时,也有自己的显著特点。羌族原始宗教遗俗对羌族社会还起一定的影响作用。(一)本世纪50年代以前,羌族虽然受到佛教和道教的一些影响,但多数羌人仍然普遍信仰原始宗教。羌族原始宗教最…  相似文献   

4.
《诗经》祭祀诗古今研究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祭祀诗和宗教祭祀诗又称郊庙歌,简称祭歌,是宗教祭祀活动中咏唱的赞颂神灵、祖先,祈福禳灾的诗歌。作为一种宗教文学,祭祀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域性,同时不同民族的祭祀诗又具有某些共同的本质特征。所以象情歌、史诗一样,祭祀诗也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一定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祭祀诗都包括在《诗经》中,研究这部分诗歌不仅对于认识文学史,而且对于研究宗教思想和文化发展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闽南民间舞蹈的多源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湘江 《东南学术》2005,(3):144-153
闽南民间舞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闽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多源性特征.闽南最有代表性的"拍胸舞"源自古闽越族祭祀舞蹈;"嗦啰嗹舞"与中原文化有着不同寻常的渊源关系.闽南民间舞蹈源于传统宗教习俗,并保留有域外文化遗响.  相似文献   

6.
羌族的祭祀仪式作为羌族精神文化的核心载体,与其他民族相比,有着鲜明的个性,就是民族的审美意识在其中的差异与沉淀。主要表现为巫灵审美意识,以本族为本的审美意识,和合人与天地、人与神灵、人与人审美意识,以及对于生命崇拜与乐观的生命审美意识。审美意识的研究对于羌族审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字产生后,我国就有关于傩的记载。傩舞广泛流传于农耕文化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是传统文化中独具一格的复合文化体——集多元宗教、祭祀仪式、民俗、音乐、舞蹈和面具艺术于一身。江西南丰傩舞由此传承数千年并相沿成习,遗存了大量的上古文化信息,是不可多得的民间传统艺术珍品。从南丰本土文化的角度,重点分析南丰传傩时间最长、宗教文化最盛以及与戏曲艺术有着不解之缘的典型村落是广大学者们正确认识南丰傩舞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没有文字,只有本民族的语言。羌族的民族文化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代代相传的,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研究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沈有珠 《船山学刊》2008,(2):162-165
考察《诗经》情歌与苗族情歌,我们惊讶地发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有着相似的婚恋习俗,情歌与宗教、祭祀活动相结合,大胆开放的情爱文化,女性意识强烈等等,这也是民俗文化的传承性在民闻情歌中的表现。古老的情爱文化艺术焕发出强烈的现代魅力。引导着人们的文化回归情结和审美回归情绪。  相似文献   

10.
羌族原始宗教中的“释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羌族原始宗教中的"释比"是羌族中最权威的文化人和知识集大成者。文章对在羌族原始宗教及羌族民族文化、生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的"释比"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河出昆仑"是昆仑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人的古老信仰之一,这是一种在万物有灵观念基础上产生的河源信仰与昆仑仙乡信仰错综交织的文化心理和土地崇拜文化表象。其中蕴涵了上古人们对土地有巨大生命力"万物土中生"的亲和体验与认识;而鲧窃"息壤"治水的悲壮,成就了禹治水患成功和"敷土定九州"的功业;周穆王西游沉玉于河、树槐于昆仑山的祭祀活动,则是土地崇拜的具象,也是"予一人"拥有国家最高权力和全部土地的折射反映。  相似文献   

12.
罗晏  陈孟超 《江汉论坛》2008,(4):138-140
在中国的民族服饰文化中,服饰最早的功能之一就是借用服饰装扮进行宗教祭祀活动,同时也是对所祭祀的对象表达自己的敬意和崇拜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宗教信仰对服饰文化有着引导和制约的作用.民族服饰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服饰的灵感常常来源于多神崇拜、图腾崇拜等宗教观念,不同的宗教信仰对各民族的服饰有着不同的影响.原始宗教萨满教对各民族的服饰产生了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3.
“厉”本是中国传统社会惧怕的恶鬼,而“厉”的祭祀却被列入国家正典,显示古人因惧厉而祭厉的缘由。厉鬼信仰有着很鲜明的民间宗教传统色彩,与“不语怪力乱神”的精英文化传统大相径庭。祭厉的存在体现了统治者神道设教的良苦用心,是利用信仰辅助统治的手段。它的存在使得国家与民间社会在信仰领域中较少正面冲突,形成了一个比较广阔的缓冲带。  相似文献   

14.
云南彝族体育与原始宗教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引用生动的实例,向人们展示了云南彝族那强悍的摔跤、欢快的虎舞和悠扬的荡秋等体育活动均产生于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等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分析了彝族祭祀性体育产生的社会条件以及现在的体育形式对其民族发展的利弊和解决的对策。作者认为彝族体育的发展有着娱人——娱神——娱人的演变递进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土族民间信仰解读——地方性信仰与仪式的宗教人类学研究》一书,在充分占有文献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之上,依托大量丰富翔实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从信仰与仪式、文化内涵、社会功能、祭祀圈与信仰圈、民间信仰与社会控制等不同角度对民间信仰问题进行了深度审视,从而超越了一般民间信仰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16.
羌族的原始宗教为羌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了解释比经典承传体系和结构模式及羌族释比经典中神灵系统,对羌族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释比经典的传承体系及其分类结构进行了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17.
正人类所有的宗教活动,都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部分,即"信仰"(faith)和"仪式"(ritual)。前者主要表现为系统的教义和经书,后者则表现为表达或实践这些信仰的行动。所谓"仪式",就是一套带有程式性的和可以重复的象征性行为。仪式可划分为世俗仪式和神圣仪式两大类,宗教活动仪式大多属于后一类。众所周知,古希腊的各种"赛会"(agon)本身就是祭祀神灵的宗教节庆活动,带有强烈的宗教背景,而贯  相似文献   

18.
马鞍山塘西傩舞起源于安徽池州,其表演内容与形式都有着较强的地域文化的仪式感,无论是服装的结构、色彩还是傩面具的图案、造型都有着强烈的装饰性、寓意性、审美性的特点,有着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成为马鞍山地方的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是当地人的一种集体记忆,深受人们喜爱,在马鞍山银塘地区广为流传,已成为本地的一项重要的民间民俗活动。沿袭经年、保持不变的塘西傩舞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日益受到马鞍山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2008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遗产项目,先后投入资助资金十几万元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成立了银塘镇“塘西傩舞”研究会,开展对“塘西傩舞”的研究工作,塘西傩舞表演队不断开展丰富的表演活动,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建立了较好的传承体系,绽放出璀璨的光彩。  相似文献   

19.
台湾高山族的先民主要来自福建。闽越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各种宗教祭祀、巫占之风、宗教礼仪等也都随之进入台湾高山族人民的生活。这不仅丰富和补充了台湾高山族原有的宗教信仰体系,而且也为闽台两地少数民族的族缘联系提供了信仰纽带和丰富的资源,构成了台湾高山族特有的信仰和族群文化。  相似文献   

20.
羌族释比文化的基础是万物有灵与自然崇拜,它与发展成熟的汉族宗教文化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发生着横向不平衡的共生关系。在近百年的全球化进程中,羌族释比文化亲和汉文化,对话西方基督教文化。以对话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生态环境与生存机制,在不平衡的对话中守护与建构、体认与再生。形成了与他者宗教文化的辩证平衡发展。这是羌族宗教文化的历史、重建、发展的特征。对于全球化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发展与共享,提供了一个多元宗教文化共生、共享发展的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