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运用田野调查方法对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的语言生活进行调查研究,德吉村的语言生活由搬迁前单一使用藏语的方式,转变形成了搬迁后“日常交往用藏语、经济交往用汉语”的语言生活模式。德吉村语言生活模式的转变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在分析对比德吉村搬迁前后语言生活变化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构建以普通话为核心的经济交互模式、合理开发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立健全语言发展机制与政策等三方面的语言扶贫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陈方 《学术探索》2012,(3):143-145
语言相对论是一种思维相对于语言的人文课题,即人的思维模式随着语言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随着语言相对论的发展及其应用,深入探析语言模式,带动了人类对语言的全新思考,实现广泛的语言主义改革,将对人类的思维与行为产生深远影响。本文结合当前语言相对论的应用状况,分析并阐述了语言相对论对认知语言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词是语言中的最基本要素。随着社会及语言的深化发展 ,受其影响 ,词也在不断变化。表现为 :一、词汇量不断扩充 ;二、词义不断增加。有些词由原来的一个词义发展为具有了多重语义。本文拟就“第二语义”现象做一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在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西方文论跌宕起伏,发生了几次明显的转向。文论的转向和语言观的流变结合在一起,成为西方文论发展态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本文以文论的转向为背景,结合不同历史阶段中“文学性”内涵的变化,着重探讨作为工具论、自足自律的符号系统和能指所指分离的“语言游戏”说三种语言观的历史流变及其承接关系,并论证了整体融合的语言观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开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语语言国情学的研究核心是研究文化差异,其理论基础主要基于语言的三种功能,印:交际功能、文化载蓄功能和指导功能。语言国情学的目标是主要通过对词语文化,即“作为民族文化信息载体和渊源的语言称名单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苏俄的国情,了解“当今的现实生活”。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的俄语语言文化学是研究语言和文化的文化科学思想的新聚合体,主要研究语言功能中文化与语言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借助系统方法,探索语言内部与语言外部(文化)内容相统一的一个完整的单位结构的一个过程,以现代先后次序和文化定型(规范体系和全人类价值体系)为研究对象。近几年来,学者们对二者的相互关系进行了专门讨论,可以概括出三种主要的基本观点:语言文化学包含语言国情学;语言文化学与语言国情学之间没有本质差异,两个术语可以同时并存;语言国情学包含语言文化学,我们赞同第三种观点。  相似文献   

6.
作者首先对诗歌语言作了界定,然后讨论了诗歌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关系以及现代诗歌语言与古典诗歌语言的关系。这之间虽然存在断裂,却不可能绝然分开,现代诗歌语言还不成熟,应当充分地从古典诗歌语言中吸收养分,熔铸成新的诗语。最后作者从语言本质、语言变化、语言教学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诗歌语言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对比了中美两国人非语言交际环境语言、客体语言和身体语言三方面的不同行为方式,进而从三个对应的角度,即文化模式、财产所有观和对待“自我”的不同态度,研究了两种非语言交际所分别反映出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两种价值观念,并进一步探寻了这两种文化价值体系形成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语言的对称性”及其产生和特征,并就运用语言对称性原理审视现代外语课程教学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广西农民工语言实证研究表明,在语言容量的扩展上,农民工普通话水平进程比较慢、普通话运用水平不高;在语言认同上,农民工语言亲感评价家乡话高于普通话,语言功利评价普通话高于家乡话;在语言交际模式选择上,农民工在公用场合运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选择倾向越来越明显,称谓语运用中,既有方言称谓成分的保留,也较好地吸收了城市中的称谓用语,体现了农民工语言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周瑛 《学术探索》2012,(2):160-162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与传播工具,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在传播媒介背景下,语言的运用千变万化,受到当前社会快节奏、信息大容量的影响,遵循固有性、求新求异性原则,不断推出全新语言,有些语言偏离了原有的规范,探索新规范。因此,传媒媒介加快了语言系统的"推陈出新",赋予语言更多动力,以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本文将结合当前传播媒介发展现状,对传播媒介影响下的语言变化形式进行具体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11.
言语过程与聋哑儿童自然语言获得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语过程是由编码、发话、传递、接受、解码等五个环节构成的,缺少任何一环,言语过程不复存在。从言语过程的整体立场出发,可以发现聋哑儿童语言获得的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聋哑儿童听力语言康复的终极目标是能够运用语言将交际意图编码并能从特定的语言形式中理解出交际意图;在聋哑儿童听力语言获得中要强化语言环境的重要作用;言语过程中的“反馈”是一种调节机制,聋哑儿童语言获得过程中的反馈和互动具有重要意义;语言结构系统是言语过程存在的基础,建立语言结构系统是聋哑儿童语言获得的重要目标,发音的学习只有和系统的建立相关才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对语言现象的民俗学研究是一片有待开拓且富于魅力的园地。与语言学家注重研究语言的形式构造不同 ,民俗学者将民间语言当作民间文化现象予以整体性把握 ,不仅关注语言形式 ,而且更加注重考察与语言形式紧密关联的生活情境和民众精神。在民俗学视角中 ,民间语言体现为在具体情境下发生的活生生的民众行为、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13.
汉语史研究基本理论范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史研究的事实发掘成果卓著,令人目不暇接,但理论滞后于实际的状况却愈显突出,主要症结在于汉语史研究的基本理论范畴还没有确立起来,所以导致我们连汉语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的认识都十分模糊。范畴的概括化与系统化是一门学科成熟程度的标志。确立科学的汉语史研究理论范畴当遵循下面的一些原则:以汉语史研究科学体系为构建框架,突出汉语史科学范畴体系的特点,按相对稳定的定型化思维样式来表述。无论是从汉语史研究范畴属性、汉语史研究范畴认识类型,还是从汉语史研究范畴视野来看,汉语史研究的基本理论范畴包括基本概念、分期理论、史料科学、理论模型、方法论、学术视野、学术评价、学术演化、学术关系、学术价值等。  相似文献   

14.
王卫兵 《学术界》2012,(7):162-169,289
收入本文的有关语文规范的六则札记,记录了笔者读书过程中形成的下列想法:1.不尽全面准确的语言观需要调整;2.有违时代特点的语言管理方式应予纠正;3.语言服务须将分众利益考虑在内;4.目前的普通话定义存在问题亟待修正;5.考察论析汉字字形变化总趋势不可简单化;6.字体类型与字体规范关系的研究需要加强与深化。  相似文献   

15.
韩国汉语教育史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进行第二语言汉语教育,其历史之悠久,成果之丰富,特色之鲜明,在国际上,当首推韩国。因此,全面了解韩国汉语教育的发展过程,研究韩国汉语教育史的发展机制与特点,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现从前期即三国和高丽时期、中期即李朝时期、现代即20世纪几个不同历史阶段考察韩国汉语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及其发展机制,发掘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鸿篇巨著<红楼梦>中大量体态语的妙用是曾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体态语的形式,<虹楼梦>中个性迥异的人物所表现出的体态语可分为三大类:表情语、手势语、体姿语.体态语独特的功能、特征使其在塑造人物方面起着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前人时贤关于赫哲语濒危原因的研究作了简单的评述,并提出一些新的赫哲语濒危原因的研究角度,以期为以后的濒危语言相关课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语言起源的传说揭示了语言并非一种客观的存在物,它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与人和人的身体分不开的。语言是人的语言,人是使用语言的人。人彼此彼此甚至亦此亦彼的存在方式决定了人的语言表达的意义是一种不过度的动态的稳定。这种稳定来自人挺身于世的存在:不过度是人的社会性要求的,动态是入的个体性要求的,而稳定就是最普遍最宽广的中间地带。  相似文献   

19.
论后期延安文学中的“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作家对民间语言尤其是农民语言的学习和运用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延安文艺整风前,作家们对根据地农民的刻画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到具体语言的运用确实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丑化和欧化现象,显示出与根据地农民和农民化的士兵间的隔膜。延安文艺整风后,农民语言和民间语言在新的意识形态要求下开始大量进入延安作家的话语实践,并因之进一步改写了延安作家的语言观。在阶级论和党的文学观念指导下的对于方言的运用问题,乃是为了形成阶级—民族主义规约下的现代阶级性民族或政党性民族认同。事实上,只有当农民语言和民间语言在更大范围内被纳入新的意识形态话语场中,它们才能成为后期延安文学主导性意义构成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网络语言的滥觞,是当今语文教学必须面对和研究的主题。网络语言源自网络的客观存在和迅猛发展,是一种新兴的“社会方言”,它具有简洁生动、快速高效等特点,主要包括汉字型、数字型等六种类型,对塑造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知识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网络语文也导致语言不规范、不净化等消极影响。因此,语文教学工作者应顺应青少年学生对网络语言世界的喜爱,主动掌握网络语言,科学引导青少年学生甄选丰富网络语言资源,帮助学生澄清网络语言的实质,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新路径新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