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四谓词是亚里士多德所建立的第一个逻辑理论。在四谓词理论中,"本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划分四类谓词的两个标准之一。亚里士多德认为,四类谓词中,属和定义谓述主词的本质,而偶性和特性不谓述主词的本质;本质指的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所有事物的属性;而判断一个谓词是否谓述本质的标准是是否"更在先的"和"更清楚的"。在四谓词中,亚里士多德关注的是类的本质,而非个体的本质。本质在四谓词理论中既是一个本体论的范畴,又是一个认识论的范畴。本质的双重性质,决定了亚里士多德四谓词理论的失败,也体现了现代哲学中本质主义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就偶性而言的存在”是亚里士多德揭示的四种存在方式之一。本文利用亚里士多德讨论偶性的核心文本,亦即《形而上学》E 2-3,并结合理查德·索拉比和多萝西·弗雷德讨论这一主题的相关文献,深入分析了亚里士多德在其中所表达的有关偶性的形而上学思想,揭示了偶性的存在论的内涵,即,它并不指向反常或例外的事情,也不仅仅指各种伴随性的属性,而是在更根本的意义上指向一类基本的存在,即具体的可感事物,因为构成偶性存在的根本规定的是“可以是别样”,而这恰恰是一切经验存在物的基本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3.
《存在与实体》力图按照 《形而上学》Z卷现有的顺序来读解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 并说明:第一,Z卷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整体;第二,Z7-9对于整个 Z卷来说是关键性的,它们 使对实体的研究从存在论转向生成论,从而更加有效地对实体做出了说明;第三,亚里士多德的实体 理论是前后一致的,他始终运用主体原则对实体加以界定。其中第三点是一个传统上富有争议的问 题,对它的论证影响到对前两个观点的证明。对此, 《存在与实体》 首先提出实体的四个备选项之间 可能存在着非平行的不对等关系, “是其所是”、普遍者和属可以被认为属于主体,由此说明亚里士 多德始终认为主体是真正的实体,这与 《范畴篇》中实体的定义相一致。其次,《存在与实体》通过 指 出 1029a1 1-30的 论 证 是 一 个 归 谬 论 证 , 证 明 亚 里 士 多 德 在 对 实 体 做 进 一 步 界 定 时 并 没 有 放 弃 主 体 原则,而是将其推进到更深的层次。本文试图对这两个论证予以梳理,说明 《存在与实体》对上述 第三点的证明是成功的,其论证思路富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4.
实体思想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基础。以实体为核心的形而上学建构呈现为一个圆圈。它由形上问题出发“下落”到实体,通过《范畴篇》对实体的探讨,又“返回”到形上问题。这使得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脱离了抽象性,有了现实的根基,从根本上克服了柏拉图理念论的二元分离。  相似文献   

5.
“实体”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核心概念,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亚里士多德最初认为“实体”是个别事物,后来认为“实体”是一般的形式,最后认为“实体”是纯粹形式。亚里士多德“实体”观的这个演化过程表明了他的哲学立场的重大转变。他从最初的经验论立场转变到后来的逻辑化知性立场,“实体”的意义由此得以确立,这为后来的知性形而上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借助于符号的指和谓的关联以认识事物,这是人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式.异质性指事物间不同类不可比的现象,它通过符号指谓显现出来,并成为符号意识不可回避的问题.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试图通过对符号指谓所涉及的所有非复合词语的分类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范畴篇>中,他把个别事物及其属种划人实体范畴,前者为第一实体,后者为第二实体,把其余词语分别划人数量、性质、关系等偶性范畴.一方面,实体能独立存在而偶性则只能存在于实体中,另一方面,第一实体只能作主词而不能作谓词,第二实体和偶性则既可作主词也可作谓词.然而,这种划分却忽视了指和谓的根本区别.表第一实体的非复合词语其实就是专名,它只指不谓,仅仅是特定个别事物的标识.所有其他词语都是普遍性词语,它们可指可谓,为同类所有个别事物提供共同的标识和范型--此即所谓意义.符号指谓最玄妙之处就在于这两种词语的结合--把谓词的意义归给无意义的专名.可见,亚里士多德把无意义的专名和有意义的普遍性词语混杂起来分类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是,先把范畴分为单纯指的无意义范畴和可以谓的有意义范畴,再对有意义范畴作进一步的划分.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是通过分析“S是P”这种基本句式而建立的.他将谓项的一般化,进而将范畴作为谓词系列的终点,并且,他依据“实体”与“属性”的不同内涵,将范畴分为十大类.然而,在《范畴篇》和《论题篇》中,亚里士多德却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范畴表”.之所以存在这种很少引人注意的细微差异,其原因还在于《论题篇》中的范畴表是通过追同《范畴篇》中的每一个范畴的“是什么”而获得的,二者之间承纳着一种递进的追同关系,而非像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彼此之间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8.
“本质”概念的确立对于研究西方本质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关于“本质”的探讨势必要追根溯源到西方古典 哲学时期,但是西方本质主义哲学并非一开始就确立了“本质”概念,它是随着古希腊早期哲学家对万物本原追求的发展,经过 柏拉图的努力,最终由亚里士多德提出并确立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本质”的研究奠定了盛行西方千年的本质主义.通 过分析西方古典哲学时期各家“本质”概念的理论内核,鮮明展现此时期“本质”概念形成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9.
实存主义的基本命题是“实存先于本质”,这一命题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启的“形而上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分别通过演绎和归纳,对“本质”进行了看似不同的思考;但是对他们来说,“本质”都必须依附于最高存在者,因此理性形而上学实际是一种神学式的信仰。通过把名词性的“本质”还原到动词性的“本质的本质性”,海德格尔提醒被形而上学以名词性存在者遮蔽的动词性存在,提醒人们关注“存在论差异”,因而把形而上学带到边缘。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是他的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其中存在有明显的相互矛盾的思想 ,本文借助前人比如陈康等学者的研究成果 ,对引起这矛盾的原因及其可能的错误作了分析 ,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地理解与研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学说。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将存在的范畴分为十类,其中实体是独立和核心范畴,其余范畴是依存和次要范畴。实体与其他范畴是被依存与依存、被表述与表述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在学理上至少有两个重大意义:正名并创立逻辑学;表明人们不能在认识关系之外来认识和把握世界,存在与思维同一。通过举例分析,认为“白马非马”是诡辩。亚里士多德实体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关于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划分,以及对一般与个别及其关系的看法的矛盾和混乱。一般与个别作为实体并无第一第二之分;在存在论上,一般与个别都既是客观实在又是概念;在认识论上,一般与个别都是认识的起点。  相似文献   

12.
亚里士多德逻辑与弗雷格逻辑的观念分别与其各自的理论是一致的。通过解析两种理论的基本句式可看出,这两种逻辑观有显著不同,尽管它们都坚守必然地得出这个观念。剖析“是”与“范畴”的关系揭示了亚里士多德逻辑与其形而上学的紧密联系,而弗雷格逻辑与真理论间的紧密联系可通过“真”与“谓述”二者的关系展示。厘清亚里士多德与弗雷格的逻辑观念与其各自理论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化人们对逻辑的认识,帮助人们正确理解逻辑与哲学的关系,指导人们更好地在其他领域运用逻辑。  相似文献   

13.
理性与非理性由语言决定,符合某种语言的语法、语义学及语用学等基本原则的话语,对于其使用者来说,就是真理,就揭示了世界的“客观规律”。这个事实说明,语言的“语法”对于事件或生活方式具有构成意义,语言具有创造世界的功能。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就是运用语言理性创造出来的一部杰作。在这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论述了语言理性苗基本原理,并且把该原理运用到创作实践,批判性地综述了哲学史各家学说,提出和论证了实体学说和潜能与现实的理论,充分显示了语言理性的公用效力。  相似文献   

14.
“第一推动者”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在“第一推动者”这个范畴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得到了真正的、完全的统一,实体论、原因论和运动论都殊途同归地走向这里。研究这个范畴对于把握亚里士多德哲学,确定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性质,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本文试图对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者”作一剖析,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概念基本内涵的发展 ,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康德的二元论批判哲学 ;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思辩统一哲学 ;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哲学人类学。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概念基本内涵 ,呈现五种形式 :康德的主体是“纯统觉” ,它是产生我思的“自我意识” ,它是先验的 ,但却是一切经验意识的前提和条件 ,这个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不可分 ;费希特力图证明康德的“先验自我”是独立的精神实体 ;谢林使“自我意识”变为主客体同一的绝对精神实体 ,即绝对精神 ;黑格尔使这个绝对精神具有了内在的矛盾性和过程性 ;费尔巴哈把自我意识理解为感性的、具有类本质的普遍性的人  相似文献   

16.
正义是个古老的词,在古代西方,它与公正、公平等具有同程度的意义。亚里士多德在继承古希腊传统正义观基础上,通过对奴隶主阶级统治经验教训和当时社会实践的总结,提出了其独具美德意蕴的正义观。本文围绕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理论,从分配正义的原则及价值证明、分配正义与纠正正义之间的矛盾以及分配正义的局限性及启示等视角对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探究。  相似文献   

17.
谋取对创新的话语权,应把“创新”作为核心范畴构建话语体系。马克思恩格斯联系实践观揭示了“创新”区别“创造”在于“创新”的主体只能是人及其组织;其客体则只能是属人事物等。“创新”作为“真正的创造”,是通过使用“创立”“发展”“发明”“发现”“进步”和“新事物”等话语,从不同角度得到说明的。“创新”在本质上,是增加了社会财富总量的创造性实践,其本质特征在于从主观和客观维度体现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揭示了“法治”的含义 ,认为法治包含两个基本要素 ,即良法和法律至上原则。他进一步指出法治的理由在于法治符合正义 ,法治优越于人治。在法治的具体实行方面 ,他认为要通过立法、司法和守法三个方面。本文最后评价了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的历史功绩 ,作者认为亚里士多德首创了法治的完整体系 ,他的一些观点对我国法制建设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黑格尔“实体即主体”的思想陶莉一实体范畴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实体即表示万事万物的本源是什么,柏拉图对此表述道:“一个东西之所以能够存在,只是由于‘分有’它所‘分有’的那个实体”①,而事物所“分有”的那个“实体”即“理念”,它只具有精神性,因此,柏拉图...  相似文献   

20.
教育思想、教育方法 ,既有历史的沿袭 ,又有时代的特征。但是教育理论的精髓 ,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 ,无论是中西方都是一脉相承。文章拟从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本质观”的三个重要命题出发 ,对亚里士多德零散的教育观加以归纳与整理 ,以期能对当今教育实践 ,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有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