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论民粹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红 《学术界》2006,(6):189-193
民粹主义是一种反现代化的现代化产物,形成于社会转型时期,以中下层大众为诉求对象,坚持反精英的、反体制的社会批判立场。从产生根源上分析,民粹主义由以下三种因素“化合”而成:只有文化接触而缺乏文化认同的社会转型为民粹主义的萌芽准备了社会前提;民族主义在特定的外部或内部事件的演变中与民粹主义有所交融,近乎一种“助燃剂”;而精英主义则是隐藏在民粹主义背后的逻辑,民粹主义在思想上的成型和实践上的展开决定于精英阶层的自觉与设计。  相似文献   

2.
3.
网络民粹主义是近年来在互联网上兴起的一股政治思潮。它由两种力量所构成,一种是网络批判现实主义,另一种是网络民族主义。前者以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为主要关注点,以反权威、反精英主义的底层姿态出现;后者则以反对全球化、反对西方国家为内容,以极端排外性的情绪表达为形式。尽管网络民粹主义表达了来自社会底层的诉求,强调了对改革公平性的关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它利用极端的、偏激的,甚至暴力性的语言对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进行非理性表达,加剧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对抗,激化了不同阶层之间的不信任和仇视,并不时地与现实中的集体性事件结合起来,试图推动民粹主义社会运动的形成,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激化社会矛盾、分裂社会的后果。消解网络民粹主义的滋生和蔓延,最根本的方法在于促进经济良性发展前提下的社会公平、公正。一方面,应完善普通民众和底层社会政治参与的途径,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最大限度地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另一方面,在保持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积极缩小贫富差距,加强社会保障建设,改善底层民众的生活条件,在经济领域实现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之所以认为中国能够避免资本主义道路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因为他将社会主义看作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制度设计,并且由于中国的社会问题还处于“未病”的状态,中国就有了先于西方各国进入社会主义的“跨越”优势.孙中山的主观社会主义与民粹主义有着根本的不同,他站在现代工业文明而不是站在农民、小生产者的立场来思考问题,采取了自认为“简单易行”的平均地权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3,(9):26-30
卢梭和海德格尔的民粹主义是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他们都出身自中下层阶级,反对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并拒斥普遍性。卢梭与海德格尔的极端民粹主义还崇尚非理性主义和卡里斯玛型的政治模式。极右翼的民粹主义事实上是法西斯纳粹主义思想的一个来源,也是纳粹德国反犹政策的民粹主义根源。民粹主义还与宗教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民粹主义倾向及其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粹主义的主要观点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在农村村社的基础上通过非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民粹主义曾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并影响过孙中山、梁漱溟等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自觉地抵制和批判了民粹主义,确立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两步之间不能横插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必须有一个过渡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连续胜利戒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出现偏差,从而导致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激进民粹主义倾向的出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科学总结,更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民粹主义倾向的有效克服。  相似文献   

7.
石勇 《理论界》2012,(4):42-45
受台湾特殊政治文化环境、现代公民意识不健全以及体制内资源匮乏的影响,民进党走上了民粹主义的道路。本质上而言,民进党民粹主义是一种虚伪的政治策略、一种破坏性的政治思维和一种空洞的政治价值。随着台湾政治环境的完善以及岛内选民的理性化,民进党民粹主义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道德困境、组织动员乏力以及信任危机,深陷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对于俄国民粹主义,学界往往根据《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将其定性为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事实上,俄国民粹主义非但不是反马克思主义的,相反还是马克思晚年探索的重要思想来源。虽然马克思对俄国民粹主义有一个从批评到初步接受再到基本认同的过程,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没有俄国民粹主义,便没有晚年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重新探索及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之主张的提出。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民稀主义倾向及其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粹主义的主要观点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在农村村社的基础上通过非资本主义发展的 道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民粹主义曾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并影响过孙中山、梁漱溟等人。在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自觉地抵制和批判了民粹主义,确立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两步之 间不能横插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必须有一个过渡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 业的连续胜利,我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出现偏差,从而导致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激进民粹主义倾向的出 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科学 总结,更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民粹主义倾向的有效克服。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更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参与社会热点讨论、发表政治见解、监督政府行为,构成了一幅“网络民主”的画面,但在网络民主的同时也释放出了“民粹主义”。网络民粹主义看似与群众路线相同,但结果却往往相反,给党和国家以及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网络民粹主义与群众路线异同的分析来探讨如何坚持群众路线,破解网络民粹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