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潘孝军 《城市观察》2011,(6):173-180
由于中西方语言环境的不同,对“urbanization”一词缺乏有效的中译词,进而导致中国对“urbanization”的理解之争。对“urbanization”的“训诂”研究,探究其拉丁词源及英文相关词语的文化内涵,使我们得以全面认识这一概念,即:“urbanization”就是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社会联系由分散孤立式向集中密切式,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文化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缓和、消除该群体与城市主流秩序的冲突,建设和谐社会、形塑和谐文化的新文化背景.要求动用大文化的系统功能,通过“文化善治”的方法,释放以文“化”人、以文“化”嫌、以文“化”邻和以文“化”法的柔力,来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竞争力、弱化外来歧视的冲击力、营造社区文化的亲和力以及安排法制规范的调和力。显然.文化善治是“新三农”问题在新生代农民工层面、犯罪领域、城市空间和文化视阈内的同时投射.意旨深远。  相似文献   

3.
人类建立城市的过程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密不可分,英文中“civilization”(文明)一词,正是源自拉丁文的civis,指的是“市民”或“城市中的居住者”。古希腊先哲亚里斯多德也说过,人类聚居在城市中是为了生活,留在城市中不走,则是为了过更好的生活。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与城市化过程几乎同步,现代世界很快变成了一个城市世界,而世界文化中心城市便是世界文明之花。  相似文献   

4.
孙玉占 《现代交际》2010,(10):78-78
唐诗宋词里炼字炼意的精品曾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弄”出了万般自怜。“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一个词的最终敲定往往绞尽了诗人们的脑汁。动词、形容词是诗人炼字最爱,其实也有些诗人注重虚词的锤炼,“又”字就是其中之一。“又”《说文》:手也。后引中为“复,再”,“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或动作的连续”,“表意义更进一层”等意义。而择用在诗词中,便有了丰富而微妙的情感韵味。本文通过品味几首诗来细腻地赏鉴“又”字的诗味精义。  相似文献   

5.
自从娱乐文化成为流行文化的主流之后,中国人的表达方式有了一点点变化,其主要特征就是大量地借用外国的词汇,比如IN或者COUT之类;还有一些虽来自外语,却是经过了我们的汉化的,这样一来反倒显得更加亲切更加传神了,就位我们把COOL音译为酷,就保持了它的含义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妙意味。 娱乐文化不仅仅传递了一些新鲜的词语,而且它还大量地制造了一些精巧且充满着中国人感性思维的词语,“过气”就属于这一类词。这个词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只有感性化理解才能明白的状态,两个字都不能取其本来的含义,而是要将…  相似文献   

6.
于木 《公共关系》2001,(12):32-32
“全球化”(gtobalization)一词,是八十年代在西方报纸上出现的。九十年代以后,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宣布“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全球化”一词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与此相关的概念如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等概念也随之而来。对全球化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但至今尚未有统一的界定。一些文化学家用它来指商业文化、大众文化以及消费主义占领文化市场的世界现象。但不可忽视的是,就是这些文化的世界现象背后,如何认识它的真谛呢?  相似文献   

7.
东、南、西、北是方位词。这四个字又有一些特定的词义。论述其掌故,颇为有趣。东,现代称主人叫“东家”。某某人请客吃饭,则称“我来做东”或“我来会东”。这种说法追本溯源,来自“东道主”一词。“东道主”最早出现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说的是春秋期间的郑国被晋国军队和秦国军队所包围,情况危急。  相似文献   

8.
送“令尊”     
送“令尊”从前有个庄稼人,没有读书,不懂文诌诌的客套话。一天,他向一位正在路边树下阅书诵诗的秀才请教:“相公,‘令尊’二字是何意?”秀才抬头一看,原来是个没有学问的农夫,竟连“令尊”是对人家父亲的尊称都不知道。子是就耍笑地说:“这‘令尊’二字嘛,就是...  相似文献   

9.
书法与做人,一提到这个问题,人们常这样说:“字如其人。”甚至有人说:“学字先学做人。”由此,不难看出。书法与做人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书法和做人都讲规矩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字的规矩就是基本点画。点画学好了,字就有样子有看头。点画学不好,字就不美,人们就不想看。而做人的规矩,就是堂堂正正、诚实守信、义薄云天。  相似文献   

10.
百年一遇的奥运会刚刚落下帷幕,首都北京又将迎来史无前例的“公关奥运会”一一第十八届世界公共关系大会。2008年的两大“奥运盛会”,对于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公关业来说,无异于一次绝佳的发展契机。而“公关”一词,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接受所理解,“公关”正在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刘泳华 《公关世界》2008,(11):12-13
百年一遇的奥运会刚刚落下帷幕,首都北京又将迎来史无前例的“公关奥运会”——第十八届世界公共关系大会。2008年的两大“奥运盛会”,对于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公关业来说,无异于一次绝佳的发展契机。而“公关”一词,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接受所理解,“公关”正在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2008年以来,“山寨”一词大为流行。日常生活中,时尚人士动辄日“山寨”,报纸杂志取标题简直缺了“山寨”二字就不行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山寨文化现象,自然也引起不少争论。高度赞赏者号称“无山寨,不销魂”,持保留意见者则冷言嘲讽——“整个中国就是一个山寨”。到底何谓山寨,山寨文化又是什么?大家却又莫衷一是,简直成了文化无头案。  相似文献   

13.
死亡,人生的终极,一道生命恐惧而又无法回避的难题;一个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不能不思考的问题;一个神秘而又现实、不能不猜又难以猜透的谜题;一个牵涉人类文化许多领域的大问题。自从人类诞生,它就伴随着社会发展。文学家巴金说过:“像斯芬克司的谜那样,永远摆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字——死”。哲学家叔本华断言:“如果没有死亡的问题,人类便几乎不会进行哲学思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对死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价值,不同的追求,不同的生存环境,对死有着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方式。每当祭奠亡灵的时刻到来——中国的清明、冬至,日本的新年祭祖、彼岸会,欧洲的万圣节人们在祭祀同时,引发对死亡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柔和     
“柔和”这个词,细想起来挺有意思的。先说“和”字,由禾苗和口两部分组成,那涵义大概就是有了生长着的禾苗,嘴里的食物就有了保障,人就该气定神闲,和和气气了。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2013年第9期发表《试论我国城市的文脉与文态》文章后,总感到还没有把城市文脉与文态的想法说完整,中间还需要一个联结城市主文脉和充实城市文态的环节,从而形成能够保护和展示城市文化发展的空间系统,给人们一个能够直接体验城市文化的空间场所,这就是城市文化发展的街道脉路、水系脉路和绿道脉路等。它们以纵线或横线联结着城市文化发展过程中留存的自然和历史文化亮点,形成充分反映城市文化脉动、形态特征、形象特色的展览路线。在当今建设美丽中国、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城市旅游事业长足发展的形势下,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对上述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笔者阅读了陈迎《重新解读历史文化散步道》介绍东京文化散步道的文章后,很受启发,感到探索、建立、拓展城市文化发展脉路是十分必要的,便以城市中轴线文化步道、文化水道、文化绿道等进行构思和论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6000多种口语中,有许多发音相近、意义类似的名词,特别是像“妈妈”“爸爸”这类指代亲属的词。一些语言学家推测,这些词汇从古人类语言开始形成并传承至今,至少已经被说了5万年。  相似文献   

17.
不必刻意呻吟文/小柳在房事中,女性达到性高潮时,是否常常情不自禁地发出呻吟声甚至叫喊声呢?有人说那是一种若断若连气息绵绵的呻吟,有人形象地举例说是像被逼迫似的声响,有人感觉是在忍受痛苦。有专家则用“上浮感”或“陷落感”等词来描绘性交中的特殊表现,认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日本的青年研究成果为参照系。希望通过这一学术平台对青年现象的起源与发展、意义与本质做若干探索性的思考。以代际现象呈现的青年存在,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特别是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现实。社会的近代化需要有超越个人经济利益、家族与阶级利益的具备社会公共性质的年龄群体,在现代化过程中更需要具备超越现存社会构造有革新精神的社会群体,这就是青年现象。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的现象,青年的诞生与发展、青年作为代际现象的存在意义在于其时代的公共性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公共性的理解、即全社会最大利益的需求的认识,形成了还未被经济利益、阶级构成、职业分工所分割化的、作为历史主体的青年一代的政治使命。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央电视台的“名嘴”,白岩松的大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他成名、成功的诸多因素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说”。 作为主持人,白岩松不断采访名人;作为名人,白岩松也经常被人采访。不管是采访别人还是被别人采访,都离不开一个“说”字,而白岩松不仅能说,而且还说得机敏,说得睿智,说得诙谐。生活中的他也如此。 巧言安慰人 在《东方时空》的四大主持人中,敬一丹阅历最丰、立凭最高、年龄最大,被称为“大姐”。 一次,她对白岩松说:“在你们这些年纪轻轻的小弟弟面前,我感到一种作为大姐的压力。”白岩松听了,便…  相似文献   

20.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普遍性在词义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反映是反义词的存在及其发展。 阿语和世界上各种语言一样,其反义词实质上就是处在共时共地有着反义联系的一对词。从逻辑角度来看,一对反义词的意义均下属于同一个上位概念的两个有着矛盾关系或对立关系的下位概念(概念为意义的基础)。如(“黑”)和(“白”)的意义就是“颜色”这个上位概念下属的两个有对立关系的下属概念。我们也可以说,和是下属于上座标词(“颜色”)的两个有着对立关系的下义词。词义关系有若干种,但其中联想性最强的要数词的反义。对此,人们在言语使用过程中均有深刻的感受。每当他们听到或说到(“长的”)时脑海中马上会联想到(“短的”),听到或说到(“强大”)时脑海中又马上会想到(“弱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