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闽东畲族居住格局为场景和变量来探析闽东畲汉族群关系的变化。闽东畲族居住格局存在不同程度的散居、聚居、杂居情状,内地与沿海、山区与平原、聚集与分散等多层面的居住状况体现出多层次的族群意识,影响着闽东畲汉族群关系多层次发展,形成了闽东畲汉族群之间“认同”与“排他”相并存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2.
明清以来长期居住于闽东片区的畲族所使用的语言当是畲族的原生态语言。指出,随着闽东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来相对闭塞的畲族人民与周边汉族的生产习俗日趋融合,随之而来的却是畲语的日渐衰弱。认为在海西发展的新形势、新背景下,探讨闽东畲族母语传承的途径与手段,对于推进闽东畲族文化传播,振兴畲族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闽东畲语濒危现状考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对闽东畲族语言使用现状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畲族语言危机现象进行了重点探讨;指出随着社会变革速度的加快,畲语使用功能衰退的趋势越发明显,应该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并采取特别的保护性和发展性措施。  相似文献   

4.
拥有18万畲族人口的闽东是中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区,畲族村落遍布闽东各县市。但城镇里几乎没有畲族社区。尽管家族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仍然存在,但家族行动已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而无法施展,家族文化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地处偏僻的畲村,经济总体上欠发达。尚未融入城市化,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虽然家族文化的某些外显象征符号模糊或消失,但与家族文化相联系的家族观念与网络也仍或隐蔽或显现地存在着。家族文化在适应畲村发展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发生自我调整与功能演化。本研究在对闽东畲族基本情况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借鉴功能主义的文化分析理论,从社会关系这一视角入手,考察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的过程中,畲民家族文化在畲民两性关系、代际关系、族群关系等社会关系中的功能演化。  相似文献   

5.
畲族 ,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主要少数民族 ,原来生活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 ,因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压迫和为险恶环境及艰难生计所逼 ,不断迁徙 ,唐代即有零星迁入闽东的记载 ,到了明清时期 ,畲族人民开始大量落籍闽东。畲族乃古代土著越人的后裔 ,宋元以来一直退居山林 ,落籍闽东的畲民大都选择汉族居民较少、地方政府控制相对薄弱的县际、乡际、村际的周边山区“搭寮”而居。他们“以盘、蓝、雷、钟为姓” ,对祖先“岁时祝祭” ,“不中不履 ,自相匹配” ,对汉文化的接受较为迟缓 ;而在“治为陇田”、“刀耕火种”的艰苦劳动中 ,形成了畲…  相似文献   

6.
畲族原居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是个世居山区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过着刀耕火种式的原始游耕生活。自唐朝设置漳州、汀州两郡并把封建的生产关系移植到畲区后,由于不堪忍受残酷的封建剥削,部分畲民开始进行频繁的迁徙、流动。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封建政府实行“招民垦荒”的政策,使大批畲民迁入闽东、浙南等地山区,开荒垦种。本文拟就这一时期畲族对闽粤浙赣山区的开发作一简略探讨。  相似文献   

7.
闽东畲族"二月二"节俗具有汉族"二月二"节俗的部分共性,但闽东畲族"二月二"的会祖、会亲、会歌等内容和形式又迥异于汉族节俗,它饱含着畲族祈求幸福、太平的心理,团结友善、不忘根祖的品格,和在浪漫狂欢中传承民族精神内核的文化特征。闽东畲族"二月二"节俗,既体现了畲汉融合的友好族群关系,更沉淀着畲族自身的优秀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8.
闽东,是我国畲族的主要聚居地,现居住有16.12万畲族人民,占全国畲旅总人口24%,占我省畲族人口42%.在漫长的革命斗争中,闽东畲族人民同汉族人民一道,在党的领导下,用血和泪谱写许多动人的壮丽诗篇.新中国成立后,畲乡人民更加努力地辛勤劳动,为闽东各项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闽东畲族人民大多数都远居高山,交通通讯闭塞,文化教育落后,商品意识淡薄,人才严重缺乏,这就造成现在还有相当部分的畲乡处于贫困落后状态.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小学生和高中生的语言生活现状调查,我们发现,畲话在畲族学生群体的使用中表现出了衰弱现象,从畲族小学生与高中生的一系列对比数据中,看到了畲族学生的语言生活在逐渐地变迁,但畲话并没有濒危,仍具有一定的语言活力。一方面,畲话在母语习得领域仍处于主体地位;另一方面,畲话在家庭生活语言使用领域仍处于优势地位。88.1%的受调查者熟练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变体,完全属于多(双)语人,构建出了“和谐的语言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10.
畲歌是记述历史的工具,是畲族自身教育的手段,是增强畲族内聚力的工具,是畲民社交工具和文化资本,也是他们情感表达的主要载体。畲歌在畲族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畲族文化的建构和繁荣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保护和继承畲歌文化传统对于重建和复制畲族传统文化之价值不可轻视。  相似文献   

11.
畲族语言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畲族语言研究起步较晚 ,在不足一个世纪的探索过程中 ,畲族语言的系属问题曾一度是研究者们争论不休的核心问题。近一二十年来 ,随着畲汉文化交融程度的进一步加深 ,以及社会语言学理论方法在我国语言研究界的普及推广 ,畲语研究也在转向关注语言变体及其社会文化成因的社会语言学方向。社会语言学的理论传播和畲语研究的发展轨迹说明 ,畲语研究有必要而且也正在朝着社会语言学的纵深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据实地访谈和入户问卷调查获得的资料和数据,分析畲族聚居地的语言使用现状、语言使用者的语言态度,进而探讨畲语得以保留的原因。作者认为,畲族聚居地和家庭内部使用本族语是畲语得以保留的客观条件,畲族对母语的深厚感情和语言忠诚,则是不容忽视的主观因素。在我国,少数民族特别是本族语使用人口稀少的民族,通常都对自己的母语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语言忠诚,在这种条件下,要保护一种濒危语言,首先它的使用者应当拥有自己的聚居地,同时,这种语言应当成为家庭内部和本族聚居地的主要交际用语。  相似文献   

13.
近代闽东一个畲族村落的茶叶商帮(1874—1927)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末民初,闽东一个人口规模不大的畲族村落——猴墩村,凭借有利的地理条件与人文优势,兴办荼庄,营造茶市,取得半个世纪的成功。他们主要依靠“民族一家族”的力量支撑荼业经济的发展,并以畲民家族经济伦理精神支配茶市的运作,成为封建时代福建省少数民族商品经济运行的一个典型范例。分析猴墩茶市对于研究散居地区少数民族经济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穆云畲族乡是闽东畲族最大的集居地之一.建制30年来,穆云畲族乡的变迁是闽东畲族发展的一个缩影.对畲乡村落的田野调查,使我们对畲村民族、人口、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整个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国家民族优惠政策的鼓励与扶持下,畲乡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我们也发现,在社会转型时期,畲乡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类发展困境”,畲族在适应主流文化的同时,也面临着失去自我的挑战.如何保存与发展族群文化,将是我们在村落调查基础上可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明代以来,畲族开始大规模迁移到汉族地区,在与汉族文化的交融中,汉族地区的民间俗神、世俗化的各路尊神进入到畲族的信仰世界.大约在明洪武年间,地处海边的厦门钟宅畲民接受妈祖信仰,开始供奉妈祖神灵.清中期以后,闽东靠海的个别畲族地区也出现了妈祖信仰.此外,在福建山区也发现畲族妈祖信仰的例子.受传统信仰习俗的影响,畲族的妈祖信仰偶发因素较多,传播面不广,一般而言,畲族信奉妈祖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村庄.  相似文献   

16.
福安市康厝畲族乡凤洋畲族村畲民苎麻种植与夏(苎)布制作,是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内容,值得很好发掘和保护.  相似文献   

17.
《畲族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在《畲族的历史来源》一节中指出:今天主要分布在闽东、浙南的畲族“普遍流行祖籍在广东潮州凤凰山的传说”;根据各地方志和其他史籍记载,“可以判定闽东、浙南诸地的畲族基本上是从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迁去的”,而且“最迟在七世纪初,畲族就已定居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地区了”。广东省考古队和我们先后在粤东梅县发现的一批新石器晚期的遗物,或许能为以上的说法提供点滴证据。  相似文献   

18.
地处福建东部的宁德市,明清以后逐渐成为畲族的主要聚居地。目前全市畲族人口近19万,约占全国畲族人口的1/4。据考察,解放前由于相对闭塞、独立的生活空间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这一时期的畲族语言总体上体现出"畲〉汉"的双语形态;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和传统观念的转化及向平原地带的迁徙活动,使目前的畲族语言呈现出"汉〉畲"的双语形态。我们应从保护畲族语言文化的角度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文明与畲族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浙江遂昌三仁乡为研究样本,通过对休闲旅游的发展趋势及畲民族文化的传承状态和途径的探寻,指出休闲教育和休闲旅游对传承畲族文化、保护和利用原生态畲民族文化、构筑富有民族个性的健康快乐的生存状态、促进人类自由和发展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并指出加强和推进休闲教育、扩大休闲教育受众面、将畲族文化纳入休闲旅游的框架,是拓展畲族文化传承空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滨海畲族":中国东南族群分布格局的一大变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明嘉靖"倭寇"的大肆侵掠到清初迁界的巨大反复,促成畲民大量入迁闽东北滨海丘陵地区,形成"滨海畲族",这是中国东南族群分布格局的一大变动。在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中,畲族文化逐渐展现若干新质,如生产生活方式中海元素的渗入;原有信仰体系与陈靖姑信仰的交相作用;儒家思想的浸润和牵引;民族-家族企业运营的新经验;族群权益意识和维权实践的初步表现等等,都是很值得人们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