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2 毫秒
1.
和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不仅包括构成社会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和谐,而且也包括各个子系统内部的和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族际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以甘肃临潭县地域文化为个案,探讨了文化创新与族际和谐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多民族聚居地区进行文化创新的可行性、必要性和文化创新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奠基者孔子和孟子的学说出发,以几千年来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实际为基础,论述中华民族的族源及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形成的影响。认为华夏族文化创造者的族源,是在当地土著民族和文化与外来民族和文化不断融合、交汇,互相吸收、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其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形成和发展、各族间婚姻习俗的发展、多民族国家的格局不断发展和巩固,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也基于中华民族中各族是在多元与一元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马俊毅 《学术界》2015,(1):74-85,324
"族格"理论认为,在多民族国家或在国际关系中,每个民族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尊严。在现代多民族国家建构中,族格之确立,为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权利提供了哲学基础;族格之承认,为各民族建立了在国家中的政治身份和法律身份,使得国家通过制度、法律、政策保障、实现其权利。政治哲学旨在为政治寻找理性。有关"族格"的议题在一些国家的政治进程中曾被忽视,但是民族、族群、移民问题的增多及社会多元化趋势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一重大问题。实际上,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社群主义、马克思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理论中,有关群体、社群、民族权利的理论争论与探讨,拓展了以"自由""平等""公正"为核心的政治哲学命题的讨论,一些理论的发展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多元文化主义等推动了民族政治实践的发展。本文以族格为视角,分析以上各种政治哲学能够实现民族权利的理论路径,进行比较政治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哈萨克族作为一个长期随畜逐水草而居的民族,其物质文化具有浓郁的草原文化特色,与其他从事畜牧业的游牧民族,如柯尔克孜族、蒙古族等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同时又因为哈萨克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居住地域的民族,其物质文化亦相应地具有其独特而突出的民族特色。一、哈萨克族的居住史料表明,公元前7~1世纪,与哈萨克族起源有关的古代清部族就已经创造了与游牧社会生活相适应、易于搬迁、拆卸和安装的房屋——毡房。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名著《历史》中有这样的记载,古代塞人的“家宅随人迁移,而他们又是精于骑射之术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哈萨克族,在我们多民族的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中,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成员之一。居住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哈萨克人民,很早以来,就和我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结成休戚与共的兄弟。公元前3-1世纪的乌孙、康居、阿兰等部落联盟和我国汉族之间,在政治、经济和  相似文献   

6.
论当代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地实行族际政治和谐治理,是多民族国家全面协调各民族之间关系,维系和巩固民族国家安全的必然选择。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的构成及特点;当代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模式构建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培育共同文化精神,形成国族观念和国族认同;二是调整民族政策价值取向,构建国家主义取向的民族政策体系;三是构建民族区域自治约束机制,平衡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利和义务;四是民族区域自治走向民族共治是中国族际和谐治理的必然选择。重新构建一套相对健全、稳固的当代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青海省西宁市不同民族交往的频率与深度、民族居住意愿(居住格局)、族际通婚、民族之间发生冲突的频率及原因等方面的实地调查,分析影响多民族共居城市和谐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加强政府在民族工作中的调控力度、提高新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体主动适应都市生活的能力和水平,并合理利用多元文化并存中形成的文化张力,构建城市和谐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8.
对达斡尔族承袭契丹习俗的探讨吴维李滨英在民族园林里,各个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心理、民族习惯以及浓重的地域特色。这种综合而成的独特风貌便构成了一幅幅鲜艳亮丽的民族风格。我们应当重返民族历史的源头,寻觅文化之根。目前,国内外史学界对达斡尔族族源进行了深入的...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族际政治文明为核心,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政治哲学的分析,论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优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现代族际政治制度创新,其功能和特点是在多民族国家中通过制度化和法治化的方式妥善安置和保障民族权益,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共同的繁荣发展.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建构、制度创新、历史合法性、价值理念等方面都体现出科学性和先进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世界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文明方面引领和涵括了以下重要的理念和经验:族格平等理论下对民族权利的积极承认和预先的制度安排;正义和公正;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权利;基于人权保障的区域自治;在宪政制度下构建共同的政治认同.民族问题不能“去政治化”,我国必须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族际政治文明,进一步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优势.  相似文献   

10.
团结是博州民族关系的主流,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博州民族大团结的局面中,仍存在着一些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根据调查资料.反映,作为典型多民族聚居的边疆民族地区,当前,影响博州民族团结的主要因素之一集中体现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和由此产生的族际交往障碍上。必须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各民族文化;以双语学习为突破口,为扩大族际交往提供平台;提高宗教工作水平,消除宗教对民族关系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蒙古族小说经过三十多年的文学实践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叙事类型,在修辞系统、叙事结构和深层民族文化心理等方面具备了与以往蒙古族文学及其他民族文学相异的独特的叙事规律.蒙古族生存地域的广阔性以及新时期所面临的社会生活形态的复杂性,都决定了蒙古族小说比以往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更加丰富多元、类型多样,多样化与多元化是其重要的发展演变特征.如何在社会变迁以及文学自身的更新中成长、转化而不是陷入类型凝固化的危机,仍是当下蒙古族小说创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朝鲜族不仅拥有自身的民族传统与文化,同时还拥有中华民族的集体经验。这种双重文化身份使得他们可以相对方便地往来于韩国与中国之间进行工作与学习,但是也给很多在两国之间辗转的中国朝鲜族带来了心灵上的迷茫与伤害。转型期的中国朝鲜族小说通过其所塑造的韩国及韩国人形象、回国朝鲜族形象或朝鲜族村落的现实,反映了这种双重文化身份所带给他们的优势以及对于个人及朝鲜民族集体造成的创伤,同时也预示了中国朝鲜族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张禹青 《理论界》2013,(2):77-80
族群符号边界的建构将不同的少数民族区分为"我族"和"他族",这种类别的划分无形中在不同的民族之间树立一个屏障。族群社会分类的过程,也就是"我族"之间的相似不断得到强化,"我族"与"他族"之间差异性得到强化的过程,这种强化的结果是"我族"与"他族"发生严重异化,从而阻碍"我族"与"他族"之间的人际互动、族际互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族际通婚。  相似文献   

14.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固定内容,即该民族文化传统中所特有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规范、生活方式、风俗与习俗等等。哈萨克族也不例外,是具有草原文化绚丽多彩特色的民族。就丧葬习俗来看,哈萨克族存在灵魂不灭的观念,认为人死后灵魂离开人体独立存在,所以他们十分重视葬礼,整个葬礼必须经过一系列仪式。哈萨克族不管死因是什么,死者无论是男女老幼,其葬礼都按传统习俗进行,如果死者不是在外地而是在家里去世,那么其近亲即父母、兄弟姐妹在死者快要停止呼吸的时候都要守在他身边,请毛拉念经…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一个普遍的国家形态是多个民族共同栖居于同一国家共同体之中,使得多民族国家具有了“民族多元”与“政治一体”的本质属性,也产生了“民族多元”与“政治一体”的内在张力.为了消解此种张力,实现国家稳固、族际融洽和各民族成员福祉的增长,多民族国家必须秉承“求同存异”的价值取向,采取“势差化”的整合路径,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寻求族际政治整合方式与方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朝鲜族民间舞蹈风格与朝鲜族民族文化渊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鲜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凸现着朝鲜民族的文化特征。朝鲜族是一个深受外族文化影响的民族,其舞蹈风格必然带有外来文化的印迹。要深入了解朝鲜族民族舞蹈的语汇和思想内涵,需要深入了解朝鲜族民间舞蹈与朝鲜族民族文化的渊源。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五族共和"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角度,选取清末民初“五族共和”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五族共和”不仅涵盖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统一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民主共和原则,为近代中国社会提供了在民主共和体制下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种选择模式。关注近代中国人对解决中国民族民主问题所作的理论探索和“五族共和”作为政治话语在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探讨近代以来各族认同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8.
古汉语民族族称的命名理据及其文化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族称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符号.它浓缩着一个民族的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方式,传达着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心理、品格、气质特点和精神信仰.古汉语的民族族称纷繁而复杂,既有自称,也有他称,同族异名现象非常普遍.古汉语民族族称的命名方式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性,原居住地、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图腾崇拜等成为命名的理据.民族族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反映着一个民族的自我认同与民族意识,而且浓缩着该民族的历史和社会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9.
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从家人、教师、同伴、媒体和游客这五个方面考察了云南纳西族201名儿童对民间故事传说、民族工艺建筑、民族禁忌、民族崇拜物、民族鬼怪神灵、民族服饰、民族节日、民族饮食这些民族文化的认知途径。结果发现:云南纳西族儿童民族文化认知途径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家人、教师和媒体是云南纳西族儿童的主要认知途径,而同伴、游客的影响相对较弱;对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云南纳西族儿童在认知途径上有所偏重,并表现出一些显著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体制变革与人口迁移改变了民族成分和居住格局,促进了民族间更为频繁的交往.通过对伊宁市的调查,我们从民族文化的融合、冲突与抗拒等方面分析了转型时期多民族社区内族际交往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从促进民族关系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