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朱祥海 《理论界》2012,(7):73-75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法律思潮,以批判为共同指向和基本特征,形成了"法律批判"运动;表达为两个理论诉求:批判与重建。批判以重建为目标,重建以批判为先导。批判者们努力述说着自我确证的"学术真理";各自为政、相互批判,却从未相互支持,难以达致其根本诉求与理想。走出困境、实现超越,需要以更高远的理论视野作最基础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钱基博先生不仅是一位国学大师,也是一位有思想的教育实干家,其教育思想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人格"与"国性"为主题,以"仁"与"善群"为人的基本素质,以"国文"与"读经"为主要教育阵地,以"唤醒"和"感染"为主要方法,以"研究"和"教学"为终身事业。其教育思想对当今人文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追溯西方政治合法性理论的源头,对其理论基点——"统治与服从"关系的探究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经发端。思想家尤其强调"正义"和"善"在统治合法性中的基础意义,它主要体现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的思想中。  相似文献   

4.
邢婷婷 《理论界》2013,(7):75-78
本文从"世俗化理论及其反思"的理论脉络出发,通过对中国北方地区一个具有天主教背景的公益组织的个案分析,与现有理论对话。通过对社会结构背景、组织载体、行动理念及生存策略的分析考察,本文核心观点如下:制度性宗教开展社会公益事业,第一,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公益缺口是其现实基础;第二,非政府组织的弹性特征是其可资利用的组织载体;第三,宗教信仰对"人"的关怀可成为其精神资源。最后得出结论:在现代化进程中,宗教权力的丧失并不意味着宗教实践的停滞和宗教信仰的消亡,以社会公益为切入点,制度性宗教可以找到在现代社会中转型的可行途径,继续参与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5.
刘毅  关丹 《理论界》2009,(11):215-216
二战后期,美国政府为了制定对日政策,邀请了一批专家研究日本,鲁思·本尼迪克特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研究日本的国民性格,其研究成果对美国战后初期对日政策的制定起了重要作用。随后作者将研究成果以"菊与刀"为书名出版。书中概括出了典型的日本国民性特征:"等级制度观念"、"耻辱感文化"。  相似文献   

6.
彭正梅 《江淮论坛》2013,(2):182-187,175
在儒家教育传统中,学包括学和习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学和习的无尽辩证。为了唤醒和支援学习者走向这种终身的不断超越的自我生成之道,儒家还设计了一种源于诗歌的兴发精神,一种审美性的唤醒,以作为学的援助,作为学的目的,即培养一颗同情性的心灵。把"教"置于中心的制度化学校教育,只有为学习者插上"学"与"兴"的双翼,把"教"、"学"和"兴"统一起来,才可能培育出我们孜孜以求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7.
王升平 《理论界》2012,(7):84-87
从施特劳斯的保守主义立场来看,无论是罗尔斯、还是桑德尔的政治哲学理论,都无法摆脱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困扰。罗尔斯的理论之所以无法摆脱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困扰,是因为以其个体优先的占有主体为基础,必然导致善的决断的私人化、导致善的终极评价标准的阙如;桑德尔的理论之所以无法摆脱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困扰,主要是由于他将公共善的决断诉诸于具有历史性特征的"构成性"主体,而构成性主体的历史性和流变性特征决定了其通过公共协商所达成的善观念,更倾向于是一种相对之善、而非永恒之善,这与克服虚无主义所依赖的"自然正当"这一永恒之善构成了冲突。  相似文献   

8.
张一兵教授新著《回到列宁》分析了"伯尔尼笔记"里列宁思想模式从"他性镜像"向"自主性思想构境"转换的逻辑进程,其中经历两次重大"思想逻辑异轨",最终获得"客观的、现实的实践辩证法"崭新理论视界。作者还分析确认了"伯尔尼笔记"初始理论视界,将非同质性文本解读方法微观化到单一文本,进而拟现出一个动态的思想逻辑轨迹,并以实践辩证法重新标定列宁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位置。虽然在文献考证性、个别解读以及哲学范畴与现实革命行动联系的中介环节仍然存在有待商榷和补充之处,然而这种以"思想构境论"研究方法为基础的原创性解读探索,已经为"伯尔尼笔记"研究开辟出崭新的思索辩论空间。  相似文献   

9.
西方对于民族主义的研究主要在其含义及起源、分类及主张等层面展开,形成了"现代主义"民族理论、"族群—象征主义"民族理论、公民民族主义与族群民族主义等理论流派。可以认为,民族主义是被利益驱动的特定民族认同和民族运动,具有自身无法消解的逻辑悖论。民族主义既是构建民族国家、推进民族政治发展的重要力量,又是破坏国家统一、阻碍民族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地缘战略思想源远流长,特定的地缘环境影响了它的形成特点和发展脉络,从而使其表现出与西方不同的发展轨迹.就经常运用的手段来分析,中国古代的地缘战略思想主要体现在军事和外交两方面,它们集中表现于兵家和纵横家的战略理论和政治实践当中.本文以先秦时期为研究样本对此加以系统梳理,进而剖析当代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与其具有相当程度的原生顺延性和时代创新性.  相似文献   

11.
何旻 《云梦学刊》2014,(6):16-20
李何林的《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1917-1937)》一书,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范式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脉络建构的历史节点之一。1930年代唯物史观社会史的输入和撰写潮流为文学史书写引入了眼光,《思潮论》以"阶级性"为主导,建构了文艺思潮和社会变动的双层互动结构,整合了文学史叙述。并以鲁迅和瞿秋白作为其叙述的支撑者。而对鲁迅的叙述,展示着这种文学史书写范式的可能和限界处。作为与所叙数次论争同时而异地的不在场史家,和源于生命体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李何林的书写位置影响了其书写风格——跳出人事纷争,单纯以"言"证"言";大胆评述,以理论统摄刚刚逝去的史事,做一颇具现代性的明了纯粹的结构。而《思潮论》自出版后几经浮沉,及其被承继的特性,折射着此类范式的历史命运和发展可能。  相似文献   

12.
于平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不仅有宏观把握,也有微观研究,在舞蹈艺术批评、艺术批评和文化批评上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于平的艺术批评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那就是将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广大艺术家的艺术调整;将宏观把握与微观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解决艺术批评的理论分歧;大量汲取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宝库里活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等新的文学史概念逐渐流行,学者多试图从整体上把握百年来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与之相对,洪子诚则辨析“当代文学”这一旧有概念被构造与描述的过程,通过与“现代文学”的对照,关注40-50年代之交的文学转折,进而建立起独特的“当代文学”论述。这也为我们重新思考“现代文学”甚至“文学”的概念,思考文学与历史的复杂关联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从文献、传世与考古出土实物及图像等相关史料看,明清时期酒包装容器在用材种类、造型形态、装饰及加工制作工艺等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而造成酒包装发展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商品生产的大量出现、社会文化的繁荣、造纸印刷技术的进步以及手工业生产制度的完善和酿酒行业的品牌出现等。  相似文献   

15.
《鲁迅〈故乡〉阅读史》一书,是藤井省三从事鲁迅研究二十年来的总结之作。本书从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入手,以文学社会学方法透视现代中国知识群体的阅读情况,考察"想象的共同体"如何发挥民族国家建构的作用。其"小题大做,旁敲侧击",力图呈现的可谓是"文学的社会史"。从《鲁迅〈故乡〉阅读史》的脉络转到村上春树的中国阅读史研究,藤井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构筑了开阔的时空关系,看似天马行空的论述背后,其一以贯之的文化体认也蕴蓄其中。  相似文献   

16.
蔡觉敏 《学术界》2012,(6):189-195,288
余三定先生具有多重身份,这使他从不同角度立体地看待文学、学术与学术史,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思想,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倡快乐读书与知书,要知读书,知评书,知藏书;二是对学术腐败和学术规范的思考,提倡优化学术环境和培养学术情趣,从制度层面反思学术评价机制和提倡无为而治;三是提出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对著名学者的个案研究,运用与史论结合的方法研究当代学术史:这三者又都源于湖湘文化的浸染.  相似文献   

17.
王德威的《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自出版以来已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其以解构式的文本细读重绘文学史地图的"文学考古学"视野背后,也潜藏着特定的陷阱:在最坏的情况下,这一方法论既破坏了文学文本的复杂,也损伤了理论文本的敏锐。但同时,这一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文学考古"的典范著作,也提示着该方法论尚未充分呈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胡希东 《社会科学》2012,(5):179-185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是文学经典构筑的文学的历史;文本细读与文学经典的发掘是夏志清文学史建构原则,这与汉学家普实克发生了冲突,其冲突既有意识形态的对立与偏见,也是两种文学史建构谱系的对峙;夏志清文学史建构原则有其致命局限,但并不能掩盖其小说史的独特价值;无论是其文学史建构原则,还是其小说史文本,还有很多复杂问题供我们思考探析。  相似文献   

19.
彭昊  姜正国 《云梦学刊》2014,(6):134-138
加强地方高校集群创新能力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时代命题,更是高校协同创新的发展方式和战略选择。管办评分离框架下建设地方高校集群的创新能力,应当建立促进高校集群创新能力的制度体制,高校集群创新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主要是依法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分层组建各级各类知识联盟、培育和激发第三方评估三个方面,并以长株潭本科高校群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教育生态观立足于系统视角来处理教育因素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之间的相关性,而当前的教师培训实践漠视教师的主体价值、忽视教师的人际交往、无视教师的培训需求,与教育生态定律相违背。教育生态理念观照下的教师培训应尊重个体、关注群体、追求动态平衡,要立足教师专业素质现状,创设以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为鹄的生态培训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