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也”字是《马氏文通·助字》中论述最为详尽的语气词之一。本文从分类、语法功能以及与“矣”“者”等语气词的区别三个方面评述了《文通》对“也”字的研究。《文通》对“也”字的研究 ,批判地继承了古人的研究成果 ,并有所创新、发明 ,而且对后人也多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推拓连字是《马氏文通》连字卷中存在问题较多而又最能给人们以启示的一个部分。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文通》并没有把推拓连字等同于弁读连字;如何解读并解决推拓连字与读记之间的矛盾,是关系到汉语中对介词连词的界定、单复句的划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马氏文通》“名字状动字”实际上指的是名词用作状语。据《文通》所举例句,用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现的语法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表示比喻、表示对人的态度、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处所、方式、工具或依据等。《文通》对“名字状动字”这一语法现象的归纳和总结是对我国传统小学关于名词用法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1898年,中国第一部语法学专著,马建忠的《马氏文通》诞生了(以下简称《文通》)。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有了自己的语法学。作为一部开山之作,90年来,《文通》不断地接受时间的考验。它的影响非常巨大,以至于没有任何一位语法家拥有象马建忠一样多的评议者,也没有任何一部著作,能有幸接受《文通》那样多的批评。可是,以往评说《文通》,常常毁多于誉,抨击之词过甚。《文通》中的“助字篇”,是本书论述得最精当、最有成就的一章。本文力求辨证地评析《文通》“助字篇”的历史价值和贡献,指出其缺陷,借鉴和学习其中仍然有用的精华,这对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汉语助词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5.
1993年是《马氏文通》(下称《文通》)出版95周年,为了纪念又重读本书(据《马氏文通校注》)和杨树达《马氏文通刊误》(下称《刊误》),反复考虑《刊误》讲的省略问题,颇值得研究;看来“误”的似乎非是《文通》本书,倒是《刊误》自身。《刊误·自序》说,“马氏之失,约有十端”。“一曰不明理论”,《刊误》说:如古书记所在所经所至之地,本当有介字“于”字为先者也,故记地之词为宾次。而马氏乃  相似文献   

6.
"而"字是<马氏文通@连字>中论述得最为详细的一个连字.<文通>对"而"字的研究,坚持了"而"字语法功能的同一性,并在此基础上对"而"字连接句子成分和连接句子的功能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文通>结合汉语自身特点,提出了一些具有创见性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马氏文通》状字今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通》对状字的界说是:“状字所以貌动、静之容者”“状字之于动字,亦犹静字之于名字,皆所以肖貌之也。”“凡状字必先所状,常例也。”状字的这些功能与特点,似乎可等同于现代汉语的副词,但我们把二者比较一下就会看出它们有许多差别。 一 状字的组合能力 《文通》界定状字是状动、静之容,经常位在动、静字之前,但在解说论证时却认为状字状动、静字只是其常规,它还可状名字、代字、顿、读、句以及自状等。其例如下:  相似文献   

8.
《马氏文通》中介字“之”的归属历来为人们所不解,从介字“之”与助字、连字,介字“之”与其它介字这两个方面来论述,证明《文通》将“之”字归入介字符合自身语法体系的系统性,也尊重了“之”自身的特点。在论述中,还发现了马氏的一些进步之处,如词类划分问题上的“同一性”意识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马氏文通》的连词“而”的六类语法功能和四类语义关系的归纳,分析了《文通》论述的连词“而”只连接“动静诸字”的语法功能和所连接的上下两个语言单位可以有多种语义关系,从而论证了《文通》的连词“而”已具备完整的、科学的体系,现行的古汉语语法仍未能超出该体系  相似文献   

10.
楊廉夫為元末明初的著名詩人、書法家,表字廉夫,其名維楨,亦作維禎。楊廉夫之名二字混用由來已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未對“楨”“禎”二字作考證,直以“楨”字》是。本文通過對歷代目志、石刻碑誌材料、楊廉夫法真蹟與印鑒題識以及方志材料等多個方面的考察,證實楊廉夫本名應作“楊維楨”,楊氏文集中“楨”“禎”混雜的現象,並非刊刻傳抄過程中形成的訛誤,而是始自楊廉夫本人對二字的有意混用。  相似文献   

11.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中的“顿”和“读”是马建忠句读理论中两个重要概念。对此,前辈和时贤已有论述。其中有些分析精辟中肯,有些意见我们则不敢苟同。本文不揣浅陋,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讨论:(一)“顿”在《文通》中是不是含义单一的概念;(二)“顿”和“读”是不是同一平面上的两个概念;(三)对“顿”“读”理论该如何评价。 《文通》的“顿”和“读”不是含义单一的概念 1.○“顿”实际含义的双重性 《文通》“顿”的含义究竟是什么?说法不一。林玉山同志认为是《文通》中组成句子的  相似文献   

12.
论《马氏文通》的句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是我国第一部语法专著。它借鉴拉丁语法的框架,从词法和句法两方面入手,对古汉语语法进行了全面描写。其语法思想,特别是关于句读的精辟论述,多有创见,对近百年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领会《文通》句读论的深刻内涵,对于汉语语法史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结构上,《文通》可分为两大部分:字类和句读,即词法和句法两部分。在《例言》中马氏曰:“是书本旨,专论句读;而句读集字所成者也。唯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读焉。”可见,《文通》用百分之八十的篇幅论字类,完全是为论述句读服务的,句读问题在全书中的重要地位也就一目了然了。  相似文献   

13.
谈《马氏文通》的句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句读是《马氏文通》的主旨。马氏在例言中说: “是书本旨,专论句读;而句读集字所成者也。唯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读焉。”可见,《文通》用九卷的篇幅论字、  相似文献   

14.
《文通》以义定类:一字一义,则一字一类;一字数义,则一字数类。后者即"字无定义,故无定类",实际上就是字的兼类。且《文通》的最小运用单位是字而不是词,因而一字数义的兼类现象就多了起来。而当某个字的甲义临时引申为乙义时,该字则由甲类字"假借"为乙类字。可见,《文通》的字类理论自成体系,其"字无定类"与"字类假借"并没有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15.
转词试说     
本文围绕《马氏文通》的转词,试图说明:一、转词是仟么,讨论转词的定义、构成、转词所表示的内容。二、转词在句中的地位,说明转词与动字的密切关系,并以转词置先动字者为例,指出《文通》的分析相当细致,不同意杨树达的批评。三、转词包括不包括前面的介字,首先指出《文通》本身对此不够明确,然后从五个方面说明《文通》的倾向:转词应包括前面介字在内。四、《文通》转词理论的贡献和不足:中西结合的创造,寻求规律,引例分析细微;表述不严,引例混乱,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16.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的例言中说:“是书本旨,专论句读;而句读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读焉。”①由此可见,句读论虽然篇幅不大,但却是该书的重点,正名、字类等内容都是为它作铺垫的。“句”和...  相似文献   

17.
关于欧阳修《醉翁亭记》(以下简称《醉》文)一文的旨趣,历来的评说多侧重一个“乐”字。目前所见有关资料,亦多从此说①。《醉》文通篇用“也”字结句,全文以“乐”字贯之,构成本文十分引人瞩目的显著特点,这是作者“为文天才自然”,“超然独骛,众莫能及”②之处。但正因为这样,历来的人。也就过多的注重“乐”的这条明线。而却忽略了作者以“乐”饰愁,以“醉”  相似文献   

18.
一、转词的含义 转词的定义在《马氏文通》(以下均简称《文通》)中有两处。一处在“外动字”章:“外动行之及于外者,不止一端。止词之外,更有因以转及别端者,为其所转及者曰‘转词’。”另一处在“内动字”章:“内动者之行不及乎外,故无止词以受其所施,内动之不得转为受动者此也。而施者因内动之行,或变其处焉,或著其效焉,要不能无词以明之,是即所谓‘转词’也。”那什么是止词呢?《文通》曰:“凡受其行之所施者,曰止  相似文献   

19.
说凵     
(音kan或qian)是一个重要的汉字部件,由它充作义符,孳乳了一批汉字。但是,由于的形、义从许慎《说文》开始即遭曲解,在汉字整体演化中它又变化出几种形态,致使与其相关的许多字至今得不到科学说明,殊为憾事。《说文》:“,张口也。象形。”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一说坎也,堑也,象地穿。凶字从此。”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卷二:“日象坎陷之形,乃欢之初义。”前殖按:朱、杨之说近之,然仍略差一间。U乃远古房坑之形。大量考古发掘证实,远古人类居室,多于平地挖数尺浅坑,夯实、置柱,再沿周边垒短墙,然后苫盖。U即…  相似文献   

20.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注释《说文解字》的权威性著作。段氏在注释《说文解字》时针对一些释语的构成特点,采取了“三字句”这种独特的训释体例。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从“三字句”概况和“三字句”的类型与评价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同时指出将“三字句”体例等同于“连篆读”的说法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