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伐树故事虽情节简单却意蕴丰富,其主要情节是伐树中出现的怪异现象,如伐树出血、树创随合等。这些怪异现象不是古人的凭空臆想,而是根植于古老的巫术观念和当时的民间信仰,伐树出血是建立在血崇拜以及古人生命理念之上的;树创随合的奇妙想象背后是古人对不死的崇尚和追求,是不死树信仰的又一体现;朱丝绕树一方面是对巫术灵物"朱丝"的崇信,另一方面也与"朱丝营(萦)社"的习俗有莫大关系。探究伐树故事的民俗文化渊源能更好地理解古人对环境恶化的忧思。  相似文献   

2.
藏地祝酒诵词表达了藏民族群体的伦理观念、生活观念、生命观念和民族观念,蕴含了极力表现藏民族生命记忆的价值观念。藏族祝酒诵词广泛运用了藏地普遍流行的特有的民俗事象。这些祝酒诵词充分体现了藏民族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3.
李炳海 《学术论坛》2007,30(8):95-99
先秦两汉散文出现的梦境,在许多是个体生命之间进行沟通的情节.有的是人和天神在梦中进行沟通,天神受到人的感应而进入人的梦境;有的是由于血缘、政治或地域的关联,各类鬼魂进入人的梦中;有的梦境体现的是生命一体化理念,梦者变为其他生灵,或某种生灵进入人的梦中.这类寄托生命一体化理念的梦象,《庄子》写得最为夸张.  相似文献   

4.
从50年代至今,台湾涌现出一大批颇有影响的女作家。如:倚君、徐钟、张秀亚、钟梅音、艾雯,以及张晓风、陈幸蕙、简等。她们既写身边事、心中思,也写国家事、天下情,既寓女性的柔情缱绻,又呈刚健雄浑的阳刚之美,意象丰奇,句法独创,表现出当代女性对于散文美学品格与生命意义的双重探求,与那些卓越的男性作家一道,汇入用散文解说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和生命意义的诗性思考中去。简,生于1961年,毕业于台湾大学中文系,80年代登上台湾文坛。著有散文集《水问》、《只缘身在此山中》、《浮在空中的鱼群》、《月娘照眠床》、《私房书》…  相似文献   

5.
杨时的生命哲学包含其生命起源观、生命态度和生命修养观、生命价值观和道德实践观、生命栖居观。其生命起源观渊源于《周易》,关于"气"的观点受张载和"二程"很大影响;其生命态度表现为敬畏天命、顺应天命并发挥人的主体性,养气是珍惜生命和个体心性修养的重要方式;其生命价值观为社会道德对个体生命的超越;其道德实践观是对《中庸》之"诚"的践行;其生命栖居观主要体现在诗文中,表现为对天人合一、"曾点之象"、"颜回之乐"的追求,但又充满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6.
先秦两汉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内热病症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穷奢极欲型,因过度追求享乐而致;另一种是恐惧愤怒型,因受外界强烈刺激而发病.先秦两汉文学在展示内热病的成因及症状时,或是批判贵族成员荒淫无度,或是叙述患者传奇经历,富有文学色彩.对于内热病患者,先秦两汉文学作品出示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精神疗法,二是药物疗法.精神疗法或强调顺应自然、清心寡欲;或是消除疑虑、去掉恐慌.药物疗法则往往和巫术相关联,是以生命一体化和生命能量转换观念为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唐代是一个“诗的时代”,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每个人都是诗人,连吃斋念佛的僧人也是如此。与前代僧人不同的是,唐代的僧人在诗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他们一改过去僧人对佛祖的虔诚、对佛国天堂的向往,而多表现出对生命有限性的强烈体验与感受,在他们的诗中多流露出年华易逝、青春易老的意识,人生的短暂倏忽使唐代的诗僧一方面有及时行乐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渴望及早留金石之功、建不朽之业,企图以世俗的声名去实现人生的永恒价值。唐代僧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生命意识,使他们的诗歌带上了浓郁的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8.
论《诗经》中的生命观和生命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诗经》中的生命观和生命主题钱志熙诗三百篇的出现,不仅标志着诗歌艺术由萌芽、滥觞走向成熟的阶段,而且也标志着我国古代生命观念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虽然体现在《诗经》作品中的生命观念和生命意识仍是复杂、多方面,在世俗理性生命观趋于成熟的同时,上古...  相似文献   

9.
老舍生命观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传统的生命观念中,就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体现着生命的庄严。但是,国人还有一种“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苟活态度,表现出不敢直面死亡威胁的怯懦,历来体现于顺世安时的道家哲学、养生乐命的道教传统。劝善劝忍的佛陀教训与看重全身全躯的儒家教条。鲁迅曾这样也纳在这种生命观指导下的苟活方式:“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条路上。就证明着国  相似文献   

10.
陆游诗中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游诗歌中有大量的关于生命意识的歌咏 ,他的一生中始终怀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而壮志难酬和人事变迁的遭遇则使其生命意识充满了悲壮的感情色彩。虽然道家的消极思想对其生命观也有一定的影响 ,但陆游生命意识的核心精神则基于儒家以人生建树来实现生命之不朽的观念 ,这使陆诗中出现了许多充满着积极精神的人生格言  相似文献   

11.
吴晓枫  侯沿滨 《河北学刊》2006,26(4):157-160
叶嘉莹从中国古典诗词源于生命的“兴发感动”这一本质特征出发,建立起以诗词评赏理论为依托的生命美学思想体系。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在于传达出生命的真实感受。她的生命美学思想强调人的理性精神,提出伟大诗人在其诗词中所表现出的襟抱情怀与人格力量,是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中最宝贵的遗产。她指出,词更具有个体生命意识的特征,词中所流露的情感表现了人生命的质量差异。  相似文献   

12.
生命层级、情感力度和艺术表现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对应和异质同构关系 ,此为揭示艺术与生命本质的关键所在。对中外艺术史的考察表明 ,有如核物理学中位于不同层次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一样 ,位于上升、平滑、下降不同层级相当于原子核的生命体 ,其运动趋势与生命力的发展方向同样有所不同 ,亦即具有不同的生命力度 ,而由此决定的艺术情感表现也就获得了不同的辐射能 ,展示着特色不同的艺术魅力。归根结底 ,这也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生命活力之终极源泉  相似文献   

13.
张资平早期小说在主观情绪宣泄中把自我融入广大的社会空间,从性的苦闷写出生的苦闷,探入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并对自己体验的生活事象作出客观描绘,为创造社小说创作增加了生活的厚重感。他创作成熟期的大量性爱小说呈现出复杂性,既以审美眼光去观照性和性心理,表现了追求自由和生命本体与外界的价值冲突,映射出时代精神,又失之于对两性多角关系的描写过多且滥,流露出低俗趣味。他后期趋于粗制滥造,产生媚世主义倾向,性描写中审美心理距离把握上出现偏差,性感官享乐的内客增多,因而越来越远离了新文学创作的轨道。  相似文献   

14.
我逐渐形成这样一个印象: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军事文学、寻根文学的许多作品中,一个个“死魂灵”如风筝、似山泉、象流星在字里行间飘荡、流淌、闪烁。我感到文学生命正与人类生命形成一种有机运动形式的互渗、同一和整合,在形象情感哲理交融的艺术世界中传达出一种深沉而悲壮的“死亡意识”。它象伊甸园那条蛊惑人类始祖走向死亡的“蛇”,如今又无形地游弋在作家的创作天地,执著而痛苦地描绘着“人”的毁灭。或象征,或荒诞,或纪实,或表现,都无法摆脱它的噬咬和同它的苦斗,展示着生命的  相似文献   

15.
“种的退化”与莫言早期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歌东 《齐鲁学刊》2005,(4):97-100
“种的退化”是莫言早期小说创作中一个原创性的叙事情结,这一情结不仅构成了莫言早期小说创作的生命意识,而且也在整体上奠定了莫言小说创作的生命基调。以“种的退化”为基点,莫言早期小说对民间社会中原始生命力的萎缩和异化表现出某种忧患意识。莫言早期小说中的审父意识和儿童本位观念是对五四新文学启蒙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周易》的生命哲学及其对中国艺术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的宇宙哲学是一种广义的生命哲学,其核心思想是将整个宇宙视为一个动态而有序的生命有机体.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艺术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最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对象物的表现和表现效果上说,中国艺术将生命的表现而非形相的描摹作为最高的创作目标;第二.从艺术形式、意境及艺术美的构成上说,中国艺术将阴阳、刚柔、动静等对立要素的统一与和谐作为主要的结构方法和美的理想;第三,从如何处理艺术与对象世界的关系上说,中国艺术将比象天地、功同造化作为根本的创作原则和要求.  相似文献   

17.
印度美学有着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最为深邃的生命智慧。这些智慧主要表现在崇尚智慧的自我解脱思想、无所凝滞的社会等同观念和生命无限的宇宙契合意识等方面。印度美学的生命智慧虽然某种程度上流露出退缩甚至保守的缺憾,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显示生命的豁达与宽容,是人类成熟时代生命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8.
虚无观是道家道教思想文化重要的基础性观念之一,特别是以人体身心性命修炼实践为特质的道教内丹学理论体系中,几乎篇篇丹经说虚无,虚无乃是无上道之本源。以清代内丹学名著《乐育堂语录》为研究切入点,辅以《道藏》核心典籍,对内丹学语境下的虚无观念作一初步系统考察,可以揭示出在内丹学理论当中,虚无观与内丹学诸多范畴之间复杂深邃的逻辑传承关系;以微精神分析学阐述虚空蕴含无限能量的可能性,可厘清道教内丹学所谓虚与实、有与无之间生命能量转化的脉络与前提。  相似文献   

19.
节制的根源——中国传统哲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的节制观念以生命节奏为依托,以有张有弛的天道为终极根据.依照有序流动的人性天道,不断依照节气、节日转换身心节律.以张弛之道为实质,节制既包含对生命的规范,也包含生命的不断释放;以人性与天道来约束与宣泄欲望为节制所重,以大道主导理性也是节制中应有之义;节制既表现为对生命之节的持守,又表现为不断依流动着的节律而转换自身的节奏.健全的节制观念对于纠偏理性主义以理性节制欲望,对于抑制理性的膨胀乃至疯狂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梁结玲 《学术探索》2006,(5):108-111
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歌表现诗人个体生命的真实情感,在创作上,他的作品表现出对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思索,极富哲学色彩。本文通过对袁枚诗歌作品的分析,探讨其对生命的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