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经典名剧《西厢记》从古到今,出现了诸多版本。“董西厢”是第一部彻底改变《会真记》主题命运的文学作品,“王西厢”则将“西厢”故事推上古代文学艺术巅峰,而“石西厢”的成功在于继承和发扬了董、王《西厢记》具有的、而我国戏曲史上较少自觉到的戏剧意识,完善了我国戏曲从抒情诗向现代戏剧的转变。从《会真记》到“董西厢”到“王西厢”再到“石西厢”的发展演变过程,是“西厢”故事从传奇逐步过渡到戏曲的过程,是我国戏曲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我国戏曲文学的戏剧意识从自发到自觉、逐渐被唤醒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汤显祖《牡丹亭》诞生于有明一代以“宗唐”为主流的文学潮流中,其角色塑造、情感寄托、意趣神色的创造等都得益于作者复杂而又明显的“宗唐”旨趣。由此可见汤显祖手摩心追唐代“有情之天下”,并以此镜照明代“有法之天下”对人情人性压抑与戕害的现实。《牡丹亭》虽以明代小说《杜丽娘记》为胎,却一如《紫钗记》等以唐人小说为胎,重塑的是唐型人物角色,于情于理之中传达出对唐人的理解之同情。《牡丹亭》以“意趣神色”为宗旨的曲词撰写,也得益于唐诗的精神、情感与格调。借助于“宗唐”旨趣的戏曲书写,汤显祖寄托了关于生命价值、现实人生、社会理想的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3.
形非似神更异──《牡丹亭》、《长生殿》爱情描写之比较徐人忠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一百年后,清初洪升创作了《长生殿》。因为该剧也有女主人公梦境的描写和鬼魂游踪的情节,故当时有人称《长生殿》是一部“闹热《牡丹亭》”,洪升颇为高兴,“世以为知言”①。由...  相似文献   

4.
见汤显祖《图南邀宴其先公瀑泉旧隐偶作》,第二联说:“幽意动寻丛桂隐,高情传唱牡丹词。”牡丹词——《牡丹亭》也。正如其“幽意”“桂隐”所揭示的,它作于作者弃官归隐之时。这已成定论,无须赘述。而令人感兴趣的是,为何汤显祖在“幽意”“桂隐”之时却仍“高情传唱”?“幽”“隐”与“高”为何能如此鲜明、强烈地同时映照在《牡丹亭》之上?更直切地说,汤显祖为何自谓高情?为何有此高情?何谓高情?高情何在?本文不鄙浅陋,见诸同好。  相似文献   

5.
《牡丹亭》和明代狂禅风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牡丹亭》问世以来,以其辉煌的艺术成就赢得了一世垂青,“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对此,有人归诸作者的才气,有人祖述作者不同寻常的经历,有人盛赞作者磊落刚直的性格,见仁见智,不一而足。当代学者则从历史的、美学的、文化的角度入手,多侧面全方位地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艺术造诣以及作者创作该剧的哲学依循、各种思潮、流派的影响等,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不少论者虽也看到佛禅对于汤氏其他剧作的影响,但佛禅对《牡丹亭》的浸润,尤其是明中叶掀起的那场“狂禅”风潮,对于这部名作的根本影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尽管明代论者亦或偶有提示,如吴山三妇评本《牡丹亭》卷首所言“若其所谓因缘生死之故,则从乎浮屠也”。后世以至当今学者多未就此深入开掘立论。虽也有人看到那。不可忽视的影响”,后来又发现“禅宗思想家的影响不一定只限消极方面”(徐朔方《论汤显祖及其他》),惜也仍未从详细论。笔者试图从汤显袒的代表作《牡丹亭》入手,考察佛禅、狂禅风潮对于作者艺术态度、艺术感  相似文献   

6.
在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中,《紫钗记》和《牡丹亭》都是以爱情作为主要线索,来描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反封建的主题的。对同一作家不同年代的相似题材的作品加以比较,最能看出高低上下,最能看出作者的世界观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本文试图在《紫钗记》和《牡丹亭》的分析对比中,来探求汤显祖创作思想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作为古典爱情悲剧杰作《牡丹亭》,自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以其高超的艺术魅力和独特新颖的思想观念震动了文坛、曲坛,产生了“《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的局面。其后,《牡丹亭》便成为古代戏曲舞台上常演的节目,对广大青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流传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的史实和一些文学作品中有关《牡丹亭》的影响的现象来看,《牡丹亭》流传的历史过程已经客观地给出了它历史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寻梦”─—杜丽娘爱路叙说毛德富在中国戏曲史上,杜丽娘是继崔莺莺两三百年之后又一成功的光辉形象。这一成功的艺术形象,无疑是戏剧家汤显祖的伟大创造,也是《牡丹亭》的主要成就之一,因而有人竟把《牡丹亭》称作一曲“杜丽娘颂歌” ̄①,或叫杜丽娘为情而生,为情...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陈继儒《牡丹亭题词》作了某些不同于时人的解读,并结合汤显祖的思想历程,指出研究汤显祖应该慎用其中的“师讲性,某讲情”传闻。  相似文献   

10.
“从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在明代众多的言情传奇中,足称“擅场”之作者,应首推汤显祖的《牡丹亭》。《牡丹亭》所讴歌的“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深深地感动了封建时代青年女子的心,甚至出现为之断肠殉情的事。其所以有这样感人的魅力,原因就在于它以精湛新颖的浪漫主义艺术方法,把纯真  相似文献   

11.
江苏、江西先后举行了明代优秀戏曲家汤显祖逝世365周年纪念活动,上海昆剧团整编演出了汤显祖的名著《牡丹亭》;有关方面还召开了一次纪念汤显祖,结合昆剧《牡丹亭》演出的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12.
明末刊刻的凌■初本《西厢记》,是最有重要价值的版本之一,凌本之体例,在今存众多明刊本之中,与元杂剧尤相契合,凌■初在“凡例”中说:“此刻悉遵周宪王元本,一字不易置增损,即有一二凿然当改者,亦但明注上方,以备参考,至本文,不敢不仍旧也。”这是说凌■初所刻之《西厢记》本文,即可完全视作是周宪王本《西厢记》;若此,又可视作是今存最早完整的明代《西厢记》版本。但是“周宪王本”是否存在,意见未能统一,即便时至今日,仍是学界颇为敏感的一个问题,对此存在不同的观点。郑振铎同志在《西厢记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一文…  相似文献   

13.
《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2期刊载了拙作《<西厢会真传>汤显祖沈璟评辨伪》,同年第4期又发表了蒋星煜先生《论<西厢会真传>为闵刻闵评本》一文,作者也赞同此书非汤、沈二人合评的说法,并进而指出“《西厢会真传》是闵遇五批评的。”蒋先生认为《西厢会真传》为闵评,并没有提出直接的可靠的证据,只不过是将闵遇五所撰写的《五剧笺疑》与《西厢会真传》的题评作了对比。实际  相似文献   

14.
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以下简称董西厢)大约产生于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元人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以下简称王西厢)则大约创作于十三世纪末至十四纪初。两者相距恰约一个世纪。这两部作品,各自取得了杰出成就,被文学史家们誉为我国戏曲艺术中的双璧。有了董西厢在前,王西厢可以得到许多借鉴,前者对后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汤显祖与唐代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显祖之所以能写出《牡丹亭》)这部不朽杰作,除了其他因素外,还与他受唐代文学的影响有关。唐代文学对汤显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情”、“奇”、“神”、“丽”四个方面。所谓“情”,是指唐代文学重视抒发真情;所谓“奇”、“神”,是指唐传奇重视情节构思的新奇、重视人物刻画的传神;所谓“丽”,是指唐诗特别是晚唐七言律绝重视语言的工致婉丽。汤显祖对唐代文学极为熟悉和喜爱,他写作《牡丹亭》时有意在以上四个方面继承借鉴唐代文学,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相似文献   

16.
论《紫钗记》的思想价值及其意义●李秋新《紫钗记》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之一,创作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几百年来,对于它的思想与艺术成就人们曾做过一些论述和探讨,但同对作者的代表作《牡丹亭》的研究相比较,则显得太不够、太肤浅了。这固然是由于《牡丹亭...  相似文献   

17.
何姗  罗嗣亮 《兰州学刊》2006,1(8):74-76
“情”是《牡丹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该剧的灵魂。汤显祖将“情”提升到了本体的意义,在该剧中,“情”首先是一种自然意义的情,即情欲,然后才是一种社会意义的情,即情爱,通过对情欲和情爱的肯定,《牡丹亭》实际上也充满着对封建社会的“理”的反抗和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正因为《牡丹亭》中的“情”有着丰富的意蕴,它才能超越以前的言情题材剧作,在戏曲史上划上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18.
“金批西厢”(即金圣叹批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下同)虽然由于作者思想和历史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若干缺陷,但他反对封建卫道士斥西厢记为“淫书”,肯定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为男女“必至之情”;从美学的角度,认真总结了西厢记的创作规律和艺术技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梦学理论的成熟,除了给一批以梦记史、论政、说艺的笔记体文学注入新的虚幻色彩外,还给这一时期的小说和戏曲创作带来一些可以说是重要的或者基本的意象。汤显祖的们临川四梦》,突出表现了这位被称为明代文坛主情说的代表人物,正是以“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响成了他的文学观念与梦学观念的相通之处。在《牡丹亭题词》中,汤显祖赞扬了壮丽娘生生死死的至情之后写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在给邹梅宇的信中,汤显祖又写道:“二梦记殊党恍惚。推此恍惚,令人怅然。”把梦与文学的共性用“恍惚”一词来表…  相似文献   

20.
汤显祖写成于一五九八年的《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的浪漫主义杰作。 天启年间的王思住在《批点玉茗堂牡丹亭》文中,说:“情深一叙,未读三行,人民魂销肌栗。而安出字,亦自确不易。其款置数人,笑者真笑,笑即有声;啼者真啼,啼即有泪;叹者真叹,叹即有气。杜丽娘之妖也,柳梦梅之痴也,老夫人之软也,杜安抚之古执也,陈最良之雾也,青山之贼牢也:无不从筋节窍髓,以探其七情生动之微也。”(当然,该文对剧中人物的评价不尽确切。)那么,石道姑的形象又如何呢?徐朔方教授在《<汤显祖集>前言》中,说:“派去教育她(指杜丽娘一笔者注)的陈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