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因地域分布的广泛性和宗教派别(门宦)的多样性,地方认同和宗教认同成为回族内部一种普遍性身份认同。作为一个历史移民群体,伊犁回族内部还有"时间"认同。综合起来,当地回族身份认同大体上由此三类构成。前两者与内地回族内部认同既有相似性,也有不同性,后者则是当地独有的一种认同形式———"老新疆"与"黑户儿",其为因"时间"而形塑的移民文化符号,并成为"你""我"之间一个鲜明的身份标识。  相似文献   

2.
回族对中国国家认同的内涵具体体现为对国家领土与主权的维护、对政府的认同、对国家法律与政策的恪守、对宗法的认同、对主流文化或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等方面。理解回族的国家认同,必须考虑到回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性与宗教性。回族国家认同的建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回回”入中国籍贯、明朝对伊斯兰教的同化与尊重、歧视与不争反应模式的出现、“五族共和”思想与抗日战争及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都对回族建构国家认同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回族国家认同的身份既体现出回族的中国人的国民身份,也体现出回族的穆斯林的身份。  相似文献   

3.
今天泉州晋江市陈埭镇、惠安县白崎乡及周边地区居住、生活4万余丁姓及郭姓回族,他们是宋元时期移居泉州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后裔。由于元末战乱、明政府实施同化政策、大量回汉通婚、丁氏家族“读书入仕”等原因,这部分群体开始融入地方汉族主流文化。现在他们中90%以上人口已失去伊斯兰教信仰,但他们仍有回族认同意识。特别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民族识别及70—80年代重申陈埭及周边丁氏、郭氏群体为回族,曾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如何认识民族与宗教(即回族与伊斯兰教)之间关系,成为现阶段影响回族认同的一个重要问题。泉州陈埭丁与白崎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元宗教文化背景下回族认同的样本。  相似文献   

4.
“调北征南”是明初非常重要的一个政治军事事件,对云贵地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直至清代,客民源源不断地涌入云贵地区,伴随着客民的定居和开发地方,“调北征南”开始不断地被客民强化、记忆,并用以建构其身份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客民在“土著化”过程中,将“调北征南”塑造成一种移民策略,通过对“调北征南”的建构,使家族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归属感”。土著在与客民的互动过程中也附会客民的“调北征南”,努力使自己成为王朝的“化内”之民。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客意识在“调北征南”移民传说下逐渐淡化,双方有着一定的趋同性,由此共同构筑了地方社会。至此,“调北征南”成为身份建构与地域认同的标志性符号。  相似文献   

5.
曾玲 《文史哲》2006,(1):14-21
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讨论海外华人的民间信仰,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关注较少的课题。本文从新加坡华人的祖神崇拜切入,以新加坡蓬莱寺的六个姓氏庙为研究个案,考察跨境“分香”的祖籍神明如何在新加坡移民社会环境下“定居”即“再社群化”,与建构新加坡华人社群“祖神”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承载着祖籍原乡历史记忆的祖神崇拜对于新加坡华人社会内部社群认同与整合的意义,以及历经从移民时代到本土社会历史发展变迁的沉淀,“祖神”逐渐成为当代维系华人与祖籍地关系的象征符号和“祖籍认同”对象的历史演化。在新加坡华人社会发展和华人与祖籍地互动关系中,涵盖了祖籍地和移居地两方面历史记忆的“祖神”崇拜,将作为一种具有历史延续性和动态发展的文化纽带持续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采取“就近后靠、集中安置、分散搬迁”的方式安置灾害移民。灾害移民在搬入新的居住地后,会面临经济生产、日常生活、文化交流和身份认同等方面的变化,那么,他们是否能够很好的适应并融入到了新居住地的生活,这是学界以及社会都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有必要以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某村的灾害移民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描述该地移民社会融入的状况。探讨居住时间和身份融入程度对社会融入程度的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让移民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等问题,并对此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移民文学的兴起已成为影响当今世界文艺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法籍捷裔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多年关注遗忘与记忆的文化母题,已成为分析当代移民创作现象的典型代表。昆德拉对移民艺术家的分类,折射出20世纪移民艺术家曲折的文化命运;昆德拉流亡前后小说主题、题材、语言的选择与变化,反映出移民艺术家认同异质文化的心理努力;昆德拉作品内在的含混与矛盾,呈现了移民作家文化归属的复杂性。由《缓慢》、《认》、《无知》构成的“遗忘三部曲”,致力于表达“身份”、“边界”、“认同”等“遗忘”主题,较好地接续了西方文学中的“去国怀乡”情结。流亡生活使流亡艺术家遭遇惨痛的文化变迁命运,这在某种意义上强化了艺术家对遗忘与记忆、认同与回归等人类文学母题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云南通海纳家营村是一个以回族为主体,回、汉、彝等民族杂居的村落,有着回族身份的魁阁马天君新神话人物在汉族社区中的出现,隐喻纳村回汉关系里超越民族文化边界的历史面相,这一个案对于族群边界理论中族群宗教文化的解释理论有所补充。超越族群边界神话故事这一宗教现象,成为宗教对族群边界功能界定与解释的一个具体范例。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2010年吴江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数据,采用交互表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农村婚姻移民群体身份认同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发现,相对于流动人口和城市婚姻移民,农村婚姻移民的群体身份认同程度较高,同时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控制其他变量后,是否拥有本地户口、与本地人的交往意愿、是否按照当地习惯做事等3个因素对其群体身份认同仍然有显著影响,且影响作用由大至小。  相似文献   

10.
陈琼 《学术探索》2007,(3):63-66
三峡库区移民工程已经进入到后期扶持阶段,早期移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日益成为移民研究的重点。结合实地调查的经验感受,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运用社会认同理论,分析移民妇女这一特殊群体的身份认同,有着极为深刻的社会意义。移民妇女在搬迁地的身份关系及其背后的规则认同已经多元化,妇女身份认同的显著性程度与经济利益、社会关系网络结构、家庭出身等因素相关,这决定了她们是采取参与还是依赖策略,去寻求自己的存在点,筹划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2001年的"9·11"事件之后,宗教成为了所谓"第四波恐怖主义"的一个主要因素.宗教恐怖主义可被看作是全球宗教复兴和宗教政治化的一个极端后果.宗教恐怖主义的发生基础在于全球化所导致的认同危机.作为一种强力的认同因素,宗教由此介入了权力政治的范畴.宗教政治化的结果即其变为了一种意识形态.恐怖主义则是全球宗教政治最突出的表现.恐怖主义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一种极端的形式来克服身份危机.如果说认同是基础,暴力是表现,权力则是将二者联系起来的中间逻辑.认同、权力和暴力三个政治概念,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宗教恐怖主义的一般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2.
1899至1907年,是冲绳移民前往夏威夷的“自由渡航”时期,也是冲绳向夏威夷移民的“黄金时期”。然而,“移民一世”的“夏威夷梦”,被繁重的工作强度、严苛的白人监工、恶劣的生活条件以及无处不在的歧视一一击碎。由于冲绳劳工来到夏威夷比日本本土移民劳工晚了15年,加上日本本土移民对冲绳移民根深蒂固的歧视,夏威夷群岛上的冲绳移民作为“双重少数族裔”,经历了噩梦般的“双重歧视”。也正是因为来到夏威夷并充分体会了这种“双重歧视”后,冲绳移民开始身份认同的自我构建:作为冲绳人、日本人和美国人的三重身份,让他们的移民经历在美国移民史上具有了特殊意义。当他们充分而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作为“冲绳人”的特殊性后,他们抑或摒弃特性,以更加“日本化”的生活方式寻求族裔认同;抑或紧紧抱团,与自己的冲绳同胞分享所有孤独与焦虑。总之,来到夏威夷的冲绳移民们开始采取行动来回应外界的种种恶意,并试图构建符合自我身份认同的冲绳社区。  相似文献   

13.
王鹏 《齐鲁学刊》2004,(6):112-114
奈保尔是一位具有多重身份的移民作家。移民者的身份问题和文化认同问题是他作品中一直关注的主题,他的《河湾》一书充分体现了移民者的无根性和对自我身份认同的徒劳追寻。  相似文献   

14.
回族“恰依”是回族借用维吾尔族“恰依”运行方式,“再造”社会关系的一种文化模式。根据不同的标准,“恰依”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反映在社会实际运行中,不同的“恰依”表现出不同的结构和特征。“恰依”在解决成员内部困难、情感慰藉等方面发挥着“亲兄弟”“亲姐妹”的社会功能。对于单门独户的家庭和个人来说,“恰依”在移民社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宁夏吊庄移民的民族关系和宗教生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吊庄移民的社会效益最终可归结为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两个方面。宁夏的吊庄移民以南部山区回族群众为主 ,在吊庄移民的社区重建过程中 ,民族关系和宗教生活问题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与回族的民族文化发展有直接的关系。吊庄移民社区正是要通过异地经济开发 ,达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本文应用实地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了宁夏吊庄移民中民族关系和宗教生活的现状  相似文献   

16.
云南香格里拉县哈巴村"藏四"族群在2000年前后经历了对回族身份和文化(主要是伊斯兰教复兴)的"回归",同时引发了相应的社会文化变迁.由于该族群迁徙到当地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其文化早已发生诸多的变迁,因此试图用伊斯兰教来规范族群社会和生活的努力并没有取得期望的效果,相反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使得当地宗教工作几经停顿.如今该族群的宗教回归激情日趋淡化,他们最终明白,藏-回的认同已融入血液之中,难以割舍任何一方.因此,族群认同除应整合多元民族文化和自身民族传统文化外,还应注重培养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7.
回族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即是回族建构国家认同的过程。作为秉持伊斯兰教信仰的民族,回族以主动调适和自觉融入的积极态度,吸收和承载了大量儒家传统文化,将两种文化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回族二元文化属性和认同。在伊斯兰文化与汉儒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中,回族群体和国家政权和谐互动,持续强化在汉文化环境中的国家认同和"中国人"身份意识,成功实现了两种文化的良性对接,历史变迁中,回族及其伊斯兰教不断朝着本土化和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海外移民的生存处境、经济发展模式、精神生活以及当地社会文化的融入情况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对巴黎华人天主教堂区进行社会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探讨了巴黎华人天主教群体的信仰活动特点和在融入法国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处境,如他们在保持"移入地"和"移居地"双重文化和宗教身份上的努力、在拓展生存空间和寻求精神慰籍的过程中所体现的显著世俗化功能、群体分歧、子女教育等内、外部困境,以及对他们获得自我身份认同和融入当地文化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民族认同意识与回族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认同意识与回族的形成和发展丁宏民族认同意识,大体上相当于”旅属意识”、“民族自我意识”、“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识性”等概念①。它是民族心理特质的核心内容,即某一民族共同体的所有成员,都感觉或意识到他们属于同一个民族,由此在民族内部...  相似文献   

20.
身处异国他乡的华人华侨,面对异域文化的冲击与漂泊的境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更自觉更迫切,宗教认同成了一部分华人华侨寻求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种认同来自于宗教活动中所获得的"福报"、集体归属感和心灵状况的改善。通过不同的宗教认同形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人们疏离飘荡的心灵得到了慰籍与安宁。由此,由宗教认同所衍生出的自我认同、身份认同、价值认同成为华人华侨和谐共生的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