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精神与现代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精神与现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发展的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了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定内容及其特征。 所谓传统精神,是在过去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表现整个民族的总体面貌的各种意识的内核、精神特质。所谓现代精神是在现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民族意识现象的内核、精神特质。传统精神与现代精神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总体的精神面貌,揭示了渗透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思想理论)及行为中的各种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2.
喻海 《南方论刊》2008,(12):95-96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的艺术图形元素在现代设计中,显示出独特、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沉淀、延伸、变化,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体系的一朵奇葩。因此,我们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正确对待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才能真正推进中国未来现代艺术设计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3.
民族精神不是一个平面的、共时的结构,它实则是一个立体的、历时的结构。也就是说,民族精神不仅仅是此民族现在此刻显露出的精神特质,它木质上是此民族长期历史传统中优秀精神的积淀。每当历史的转折关头,人们要在革故鼎新中认清阻力和开发动力,都会追究到民族的传统文化,因为只有从自己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去发现动力,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才能具有消化外来文化的主体机制。因此传统文化与拓展民族精神向现代化迈进有着自然而然的  相似文献   

4.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是历史的、民族的,又是现实的、发展的.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民族的悠远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树立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只有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寓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又把深厚的民族情感植根于历史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才能为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积极地、科学地、创造性地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西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无处不在,但也包含着与时代、与科学精神不相容的糟粕.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扬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看待和处理历史传统问题的基本准则.我们实践江总书记关于做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的要求,就要大力发展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就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对文化糟粕予以摒弃.我们必须以创新精神,大胆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敢于大胆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文明成果,不断创新,西藏传统文化才能与时代一起发展、进步、提高.必须发展现代教育、现代科技、现代传媒,大力培养一代文化新人.  相似文献   

6.
民族心理素质,是民族历史地形成的社会生存条件的内化,以及其观念形态的文化,在人们心理中的凝结和沉淀;而民族精神则是民族心理素质中占主导地位,并体现本民族发展活力的精髓。任何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都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里潜移默化塑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民族心理素质的历史考察,与对传统文化的科学总结,是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由此可见,民族精神、民族心理素质和该民族的传统文化,三者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这个联系中,民族心理素质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中介环节。因此,探讨民族精神的拓展,既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对待封建社会遗存下来的徽州文化,必须以冷静清醒的理性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探讨分析、阐述评价它的本质特征、历史价值以及现代意义,既不能以过于浪漫的态度和言不符实的话语将其理想化,也不能割断历史,抛弃传统,凭空建造现代精神大厦。  相似文献   

8.
武术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作为一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是一种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现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价值理念与道德观.现今国家提出了弘扬现代民族精神,并重视武术的学习与推广,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武术文化的核心是优秀武德,民族精神在武德教育中得到弘扬.作为当代青年来说,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共产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来实现爱国主义的美好主张,做到保障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是民族精神中爱国主义道德的根本特征和最高要求.  相似文献   

9.
文化的现代化不等于反传统,而是立足于那些活着的传统文化精神。从文化变迁理论看,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最持久的灵魂和根基,因此,现代化应该为"文化保守主义"留有一定的空间。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合时宜与现代化的被误解同时并存,以至于形成了现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必须首先激活并点燃那些活着的传统文化精神,这也是推动现代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民族自觉和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10.
刘举  庞立生 《天府新论》2014,(2):133-139
文化的现代化不等于反传统,而是立足于那些活着的传统文化精神。从文化变迁理论看,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最持久的灵魂和根基,因此,现代化应该为“文化保守主义”留有一定的空间。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合时宜与现代化的被误解同时并存,以至于形成了现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必须首先激活并点燃那些活着的传统文化精神,这也是推动现代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民族自觉和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11.
公务员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公务员精神是一种天下为公、积极向上的公共精神,谱写出中华民族的时代最强音,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深邃的历史意识、民族意识、文化意识、现代意识和国际意识,富有中国特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文明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有其独特的魅力,有不朽的生命力,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宝库,培育子孙后代民族魂的教科书,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这样历史悠久的国度里进行四化建设,有必要对历史的传统进行反思。对历史传统进行分析,要抛弃历史传统的保守、封闭思想,发扬历史传统的进取精神。没有创造、进取、奋发的精神,四化建设就不能大步前进。一  相似文献   

13.
樊浩 《学术论坛》2007,30(9):1-6
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在经过现象学还原、法哲学分析之后,还需要历史哲学的综合.历史哲学扬弃了现象学与法哲学中意识与意志的抽象性,达到意识-意志的"精神"复归与历史现实性.历史哲学是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辩证复归.历史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在历史哲学中同一,伦理精神是道德哲学形态的民族精神,二者同一的基础是"精神-伦理-民族"的概念贯通.民族是伦理的实体,伦理是民族的精神.历史哲学的本质和方法论实质是"哲学的历史"."哲学的历史"是民族精神、伦理精神"永远的现实性"的历史,是民族精神、伦理精神自我运动、辩证发展的历史.道德形而上学的历史哲学应当以民族精神或作为伦理实体的民族精神为研究对象."人文力"是道德形而上学的法哲学分析向历史哲学综合转换的概念中介和概念过渡,它是"冲动力"和"冲动的合理体系"的历史-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4.
在漫长的历史行进中,中华民族逐步构建了自己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与文化传统共生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华民族精神有很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在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现代人格的铸建中,具有很大的扬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精神现代重塑和转型的枢纽,奠定了今天以民族复兴为主题的民族精神的基础。民族精神既是贯穿于民族发展中的一种带持久性、长期性的精神,有较稳固的内容和结构;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历史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和形态。空前规模、空前惨烈、空前胜利的抗日战争,必然呼唤、孕育和提升着民族精神,成为民族精神创造性转化的枢纽;而空前复苏和觉醒的民族精神,又成为抗日战争中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文章分两部分:一、抗日战争的特殊历史地位,决定它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现代重塑的历史契机和枢纽;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对民族精神的论述,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现代重塑的理论基础,构成了今天党对中华民族精神概括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6.
鼓楼文化、坡会文化与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民俗传统文化,从产生、发展、传承、演变,经历了历史沧桑,发展到今天,它与现代社会的物质、精神生活是否适应?它对我们整个民族都在追求的“现代化”是促进还是阻滞?必须从民族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探讨着手,才能看得比较透彻。 为了避免泛泛而谈,本文拟拮取较为有代表性的民族民俗文化来进行剖析。鼓楼文化、坡会文化是柳州北部地区极具典型的民族民俗群众文化现象,在我国南方的民族民俗文化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剖析一下它的历史发展渊源,也应该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我们正处在一个空前变革的时代,艺术已经进入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文化融合的氛围之中,传统文化精神以它博大的内涵、独特的审美意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给现代装饰设计带来了新的冲击.挖掘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遗产的思潮日益高涨,回到传统装饰,借鉴历史传统,强调城市文脉和民族地方主义,以表达"怀旧"的心理.是中国装饰设计领域的后现代性体现.  相似文献   

18.
傅守祥 《天府新论》2004,(3):109-113
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艰苦努力,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为中国文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不同于偏于一隅的西化派和新儒家,中国马克思主义派植根于中华民族“会通以求超胜”的智慧精神,在文化建设中兼重时代性与民族性,鲜明地体现了综合中西文化之长以创造新的中国文化的精神品格。作为现代化之延伸的全球化并不可怕,文化的差异性与民族个性不会因此而衰落;彻底抛弃“中西之争”、“古今之辨”的陈旧思维模式,在多种文化资源之间形成高度辩证的联结。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必须通过新的整合与创造,努力完成价值系统从前现代向现代的转换,同时又要超越西方式现代性的弊端。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人文精神的新阶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批判性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的人文精神,它继承了古希腊的公共精神,而抛弃了它的不平等性;它继承了西方近现代的肯定人的价值与能动性,而抛弃了它过于张扬人的理性能力的一面;它也扬弃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吸收了其注重社会和谐和行政伦理思想,并抛弃了它的忽视个体和把个体工具化的倾向。由此,科学发展观集人类人文精神之菁华,构成了人文精神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0.
儒学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历史演变紧密勾连在一起,因此注定儒学不可能是单纯的心性儒学或政治儒学.不论就传统儒学还是现代儒学的结构来讲,儒学都一直是众声喧哗、兼综政治与教化的复调儒学.这就使儒学显现出完备性学说的特质.在复调儒学的复杂演进中,传统儒学与现代性儒学构成儒学两个总体结构.在传统儒学的纵向延伸中,从周易、孔子到王弼、宋明理学到晚清经学构成其主要结构面;在现代儒学的横向展开中,应对人心秩序与社会政治秩序挑战的民族精神、民主建构和普世主义等论题,成为儒学的核心论题.两者相互扣合,构成系统解析儒学的总体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