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世纪末,爵士乐在美国兴起,受到美国白人和黑人的欢迎.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利森从中学时代就开始接触爵士乐,深受其影响.从爵士乐产生的背景入手,分析爵士乐对埃利森创作的影响,并深入探寻爵士乐所传达出的融合思想在埃利森的两部重要小说《无形人》和《六月庆典》中的体现,对研究埃利森的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长篇代表作《宠儿》继承现代派表现手法,发扬黑人文化艺术传统,通过熔合二者,开创了美国黑人文学的新开地。  相似文献   

3.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代表作。作品主要从一个辛苦为生计奔波的美国黑人青年真实的社会感受出发,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对黑人的压迫与藐视,使得处于各种不同地位的黑人们为融入白人社会而有意无意地丧失了身份。从美国黑人的身份迷失入手,对主人公丧失身份、寻找自我、实现自我的艰难心路历程进行分析,从而揭露了美国工业社会中,人为的精神歧视会导致黑人失去自我。  相似文献   

4.
《他们眼望上苍》是美国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所创作的一部在黑人女性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作品。它不但塑造了新的黑人形象,而且避开了种族压迫与歧视的主题,把视角转向了黑人女性为争取平等、权利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努力和斗争上,从而开创了黑人女性主义小说的先河。  相似文献   

5.
论拉尔夫·埃利森对黑人人性的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关于黑人是否也具有和白人一样正常人性的争论,从18世纪美国奴隶制开始一直延续至今,也直接关涉到美国发生的种种社会冲突和矛盾.在美国历史上,白人往往通过否定黑人人性以达到其高人一等的目的,而黑人知识分子则不遗余力地为黑人的人性辩护.拉尔夫·埃利森通过对梅尔维尔、福克纳和马克·吐温等19世纪美国经典白人作家的作品解读,赞赏了这些作家在肯定黑人人性时表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运用高度象征性和颠覆性的语言,展示了黑人的人性,揭示了白人的非人性;并通过"斯芬克斯之谜"典故的阐释,对普遍意义上的人性作了探讨,体现了作者对所有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关注,从而超越了以斯陀夫人小说为代表的注重道义宣传的传统文学,以及以理查德·赖特的创作为代表的注重态度强硬的抗议与暴力表达的自然主义文学,体现出回归与提升19世纪人文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精神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6.
美国黑人小说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人的主人公的原型被普遍认为源自美国黑人民间传说,然而通过对该小说的分析,本文将试图阐明该作品中存在着多重原型,即美国黑人民间传说中的熊大哥,兔子大哥与《圣经.创世纪》中的亚当。拉尔夫.埃里森对此多重原型的运用,意在体现作者理想中的美国黑人文化在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中的生存之道,即求同存异。美国黑人文化处在基督教文化与黑人民间传统文化的双重语境之下,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长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多元并存关系。  相似文献   

7.
小说《苏拉》是作家莫里森对美国社会中黑人女性主体建构自我过程的探索和思考;苏拉、奈尔和夏娃这三个人物形象,代表着作家对黑人女性生存体验的关注.在一个不公平的体制下,无论像苏拉般地拒绝大他者,还是如奈尔般地接受大他者,抑或像夏娃一样地象征大他者,三个黑人女性构建自我主体的努力都以失败结局.莫里森借助拉康的哲学语言,阐释了美国黑人女性在大他者淫威下的生存经验.  相似文献   

8.
《宠儿》作为托尼·莫里森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一部小说力作,真实地再现了美国黑人在奴隶制和种族歧视双重迫害下的悲惨生活。作品集中展现了以祖母贝比.萨格斯、儿媳赛丝、女儿丹芙为主线的三代美国黑人妇女是如何认知自我,并努力找寻自我身份的艰辛历程,以及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美国黑人民族是如何在找寻迷失自我的同时,塑造了黑人更加成熟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9.
1993年,世界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瑞森(TonyMorrison,1931—),这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黑人作家获此殊荣。莫瑞森以她“超人的智慧、娴熟的写作技巧以及敢于冒最大风险的创新精神,”①成为继理查德·赖特、拉尔夫·埃利森和詹姆斯·鲍德温之后最优秀的美国黑人小说家。迄今为止,莫瑞森已经发表了六部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TheBluestEye,1969)、《秀拉》(Sula,1973)、《所罗门之歌》(SOngofSolomon,1977)、《柏油孩子》(TarBaby,1981)、《可爱的人》(Beloved,1987)和《爵士乐》(TheJazz…  相似文献   

10.
从美国黑人小说《看不见的人》的结构、主题、艺术手法的运用以及小说对黑人学的影响几个方面对小说进行了分析,认为作埃利森观察深透,善于捕捉美国人,尤其是美国黑人的思想、生活,反映他们隐蔽的内心痛苦,为黑人小说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代表作。文章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指出《看不见的人》凸显了存在主义文学特质,从两部分——小说主人公所处的荒谬的极限处境和自我追寻对《看不见的人》进行全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性作为文学作品的母题之一,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关注,但在真正提及这一话题时人们常常是遮遮掩掩。《看不见的人》作为美国黑人文学的代表性著作,我们在读这部作品的时候会发现,这一母体在这部作品中具体表述并不多。文章试图通过运用福柯的权力理论,另辟蹊径。通过对小说中隐约闪现的性描写的分析,分析小说中权力对人物的性规劝和他们的性反抗。展示一个在权力监视下性无能的社会现实,以及主体又是如何反抗这种监视从而实现自己存在价值的。  相似文献   

13.
拉尔夫·埃利森与托妮·莫利森分别是20世纪美国黑人文坛后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以休斯等一批年轻的诗人和小说家为代表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埃利森作为第二次高潮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不朽之作《看不见的人》(1952)探索了个人在荒谬的宇宙环境里处境问题并探  相似文献   

14.
黑人作家拉尔文·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是美国文学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他从存在主义的观点出发,深刻地揭示了美国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传统的激烈冲突以及在这冲突中人们寻找自我本质和价值,实现真正存在的这一主题。文章试图用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来探讨《看不见的人》,并从其"存在方式"入手,详细地分析了主人公由"不自由"到"自由"及"没有责任"到"负起责任"的转变,及其最终获得人性,实现自我真正存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拉尔夫·艾里森的鸿篇巨制《看不见的人》的作品分析,指出为了突出现代人对自我的寻求与发现这一主题,作者从种族关系、黑人的生活与历史分析入手.提出了主人公寻求发现自我的过程,也正是他的梦想破灭的过程,最终,主人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可见性.这是他走向完整人格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使用问题,并增强读者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针对美国文学作品《看不见的人》的语言运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白性的自我表述语言的使用,该种语言形式创造了一种独白与对话的艺术氛围,更好地为主人公提供了自我提示、自我阐明、自我确认的自由空间。  相似文献   

17.
拉尔夫·艾里森的小说《无形人》充满着狂欢精神。包括小丑,疯子和骗子在内的众多非常态人物构成了狂欢精神的具体实施者和体现者,他们构成狂欢仪式中的狂欢大众。具有多面性的骗子在小说中以假面人物的身份出现。小丑与狂欢加冕和脱冕两种仪式紧密相连,此处的疯子实质上往往是最清醒的人。这群狂欢大众帮助揭示小说主题意义,揭示生活的真谛,他们更多的是周围现实的试金石,是他们混入和接触的那些组织和阶层的一块试金石。  相似文献   

18.
拉尔夫·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小说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小说中不仅穿插着具有非洲民间特色的传统幽默,给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效果,更多是带有美国黑色幽默特征的现代幽默变式,给人一种苦笑后的沉重感。本文将分述两种幽默在文中的表现途径,分析幽默所具有的审美功能,最后探究作者采用幽默作为表现手法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