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傩文化是古老的民间艺术,傩戏面具又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傩面具的艺术形态分析,探讨傩面具的可持续开发研究,使傩面具在当代的生存境域下获得新的文化生命和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辰州傩戏(又称土家傩堂戏)现存于湖南湘西土家族地区,是一种介于湘西古老的原始戏剧(以毛古斯为代表)与现代戏曲之间的原始戏剧形态,是戏剧进化时期遗存下来的"活化石"。傩戏形式有傩堂正戏、大戏和小戏之分,音乐曲调古朴,地方特色浓厚,富于原始性张力、世俗性张力,及神秘性张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大陆出现了一股傩戏研究热,召开了各种规模的傩戏学术讨论会,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傩戏面具展览,出版了傩戏及傩文化论文集,影响甚大,引起海内外学者对傩戏的瞩目。傩戏以其特有的面具艺术形式,展现了原始文化遗俗,引起诸多社会学科的重视,研究正在不断深入。根据对傩戏的表演形式的考察和研究,从傩戏不同发展阶段的艺术形态来说,傩戏音乐在傩戏的传承和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傩戏音乐不仅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了解我国数千年来的音乐成就,而且对中国傩文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傩戏是由傩、傩仪(祭祀、各种法术、原始歌舞到)的不断发展形成。今天  相似文献   

4.
传统民间美术的生存土壤已经发生了变化,其古老的传承方式也因民间艺人的减少和经济效益的降低等主客观原因而日显不足。把民间美术引入现代设计艺术教育是保持其传承的一种有效途径。设计艺术教育为民间美术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艺术中得以延伸。可通过开设民间美术课程、增加民间美术专题讲座与现场展演、加强民间美术研究、将民间美术应用于现代设计等措施,加强民间美术在现代社会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5.
土家族打溜子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其独特的碰撞方式,不仅产生出特有的音响效果,而且充分体现了土家族民族艺术的古老与神秘。为了更好地传承与保护土家族这一民间传统音乐形式,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创新传承方式,实现传统传承与现代传承的契合;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实现传统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同步发展;建立土家族打溜子的文化传承人制度;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搭建土家族打溜子文化传承新载体。  相似文献   

6.
陶艺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的传承是与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时至今日陶艺创作已经有很多种形式,有传统的工艺制作,依靠扎实的功底和技术以及经典资源;也有将观念切入到陶瓷本体语言当中,以现代以及后现代的形式来表达……,无论哪种形式的创作,陶瓷的艺术永远在推陈出新,并且在不断变化中积淀着经典,流转中传承。  相似文献   

7.
湘西花(花灯戏)傩(傩戏)音乐拾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灯、傩戏是湘西地方戏剧重要组成部分,花灯、傩戏中的音乐有着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花灯、傩戏及其音乐形式在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为中国戏剧艺术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民族戏剧中比较独特殊异的古老藏戏,之所以“成为这些年来戏剧史家、戏剧实践家及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所共同瞩目研究的课题”(张子扬:《藏戏从高原走向世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具有着“活化石”般研究价值的傩艺术形态;和它在艺术上有高度发展,并已形成藏民族独立演剧体系的特殊戏剧形态。近来有同志将藏戏完全归结为“属于中国傩戏系统的”戏剧品种亦即它就是一种傩戏(曲六艺:《中国各民族傩戏——神秘与奇特的戏剧世界》)。而我以为这两者并不能等同。本文就藏戏和傩戏、傩艺术之间的关系作探讨,以就教于前辈学者专家。  相似文献   

9.
皮影始创于刻纸属于一种舞台演出用具,也是一种精美的民间工艺品。历史上,我国曾有九个省区发展出了近15种极具地方民间特色的皮影种类,并一直流传至今。从今天的视角来看,皮影这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所显现的是一种跨界的、综合的造型艺术形式,同时兼备剪、影、刻、画等造型语言特质。以梳理皮影及与之相关的造型形态语言方式为主,力图在理清其造型规律的基础上,对于当代语汇下"皮影"的继承与再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间传统艺术是人类的艺术之母。数千年来,它之所以流行延续,传承不衰,跨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形态,是与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调节功能分不开的。随着时代的变更与发展,它所依附的封闭式社会结构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逐渐解体,所包含的古老意象层次和功利内容,已无法给予传承享用它的人们以精神的超越;现代人也不可能全部体味到前人在创作过程中的全部审美情感、经验。它仅能作为民间传统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种装饰物,在日益缩小的民间群体中流传。它同自身的文化背景一样,面临着老化和抉择。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在一种全新的文化情景中,民间传统艺术却以百倍的身价博得现代文明与都市芸芸众生的青睐,成为现代生活中的艺术文化时尚与潮流。也就是在多种不同文化交汇中的心理作用下,它实际上已默默地超越了自身,实现了向新的文化情景与审美境界的跨越,获得了新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1.
地方戏是农耕社会时期由一定地域的乡土文化孕育而成的地方艺术,并在其创造者们的生存实践中获得了传承和发展。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赖以生存的乡土场域的逐步消解,地方戏陷入了日益严重的传承危机。通过对地方戏在乡土场域中传承的实践逻辑及其进入现代社会后的艰难适应进行比较性解读,尝试以“现代入域”的实践策略来解决它面临的传承困境,为地方戏的传承研究补充新的视角和阐释范式。  相似文献   

12.
论南丰傩舞音乐形式的传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丰傩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作为傩文化载体之一的傩舞音乐,其音乐形态在传承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并且发展成具有鲜明地方风格和传统音乐的独特神韵。文章从传统南丰傩舞音乐形式、种类的研究入手,对傩舞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挖掘,为研究、保护和弘扬傩文化艺术提供傩舞音乐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傩文化,源于原始的宗教民俗活动——上古祭神娱神的巫觋活动的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傩祭活动由巫师主持,内容多为迎神娱神,形式多为装扮迎神的歌舞,由此发展为盐阜地区的“香火戏”和“僮子戏”,进而演变为遍布城乡的“做会”大型祭祀活动“念忏”。“念忏”中“祭神诛鬼”的内容和说唱表演的形式逐步发展为具有盐阜地域特色的“香火戏”,这便是今日名闻遐迩的盐阜地方戏剧“淮剧”的前身。  相似文献   

14.
傩戏和能分别是中国和日本的重要的戏剧形式。文章从两者的起源开始探究,剖析了日本能乐在角色、行当和表演形式等方面受到中国傩戏的影响。在本土审美意识的双重作用下,其成为日本重要的文化财产。  相似文献   

15.
安徽地方戏亳州梆剧又称豫剧,也是皖北地区最受欢迎的濒危戏曲剧种之一。亳州梆剧属于河洛文化,它既是河洛文化孕育出的一朵靓丽的艺术奇葩,也是河洛文化精神在中国传统戏曲门类的艺术绽放。亳州梆剧诞生时间较晚,然其根源却很古老,它承继了河洛文化的传统,也延续了河洛文化的许多原始意识,在哲学思辨、伦理道德、美学观念等文化内涵上与河洛文化有着割舍不断的审美关联。  相似文献   

16.
“唱新闻”是一种源于古代歌谣和“唱朝报”的民间口头新闻传播形式,出现于南宋时期的浙东地区,清末民初发展成为一种说唱艺术并盛行于象山等浙东地区。浙东“唱新闻”与古代歌谣和“唱朝报”的新闻传播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邸报之兴盛及浙东繁荣的新闻传播活动为“唱新闻”的发展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唱新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丰富的主题和表现形式。与同源俗文化曲艺形式的民歌和“画新闻”比较而言,“唱新闻”具有独特的艺术表达和底蕴深厚、口口相传的传播优势,但在流传过程中也体现出其代表作品少、新闻传播功能减弱等不足之处。近年来,“唱新闻”说唱艺术逐渐向“宁波甬剧”“小热昏”等形式发展演变,同时创新地融合不同剧种和乐器,不断满足新时代民众曲艺欣赏的审美需求,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保护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京剧是我们的国戏,它最本质地传递着中华文化的血脉精神。从文化渊源看,中国戏曲产生于初民劳动之余的祭祀活动,它表达出我们祖先求神庇佑的美好祝愿,宣泄出我们祖先在艰难求生中的种种情绪,载歌载舞,娱神娱人。其后汉代的角抵戏,唐代的参军戏,以至元杂剧、明清传奇,几乎都是沿着休闲与娱乐这一美学追求,在不断向前发展的。京剧,则集我国所有传统戏剧的精华于一身,那出神入化的唱、念、做、打,使它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舞台表演艺术样式。京剧以其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化的美学内蕴,使观众在欣赏时如醉如痴,获得无穷的审美愉悦。但随着现代生活步伐的加快,京剧需要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永葆其艺术青春常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抒情的国度,抒情的传统一直是中国一切艺术形式的本质特征,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文体的重要形式之一,中国的古典戏曲也深受这种传统的影响。中国古典戏曲的抒情表征主要表现在其源流与抒情传统的关系;情节设置的奇幻性和情感的真实性与自然美;曲词的抒情诗的意境;宾白的诗词化倾向及科介的舞蹈化的抒情等方面。本论文将试着从这几方面来探究中国古典戏曲的抒情表征。  相似文献   

19.
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唱、念、做、打"是该门艺术的基本功。其中,"做"、"打"均与武术有着直接关系,"武戏"的形成更是离不开武术。传统戏曲的早期形态——傩舞、百戏均受到武术的影响。由唐代至明朝,中国戏曲在表演形式上也借鉴了武术的格斗技法。由于传统戏曲在表情达意上的直观性,使之不仅能天然地吸纳武术动作,而且还能补充戏曲表现手法,推动戏剧情节的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