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指数方法的劳动结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郝大明 《统计研究》2006,23(6):69-72
劳动结构效应,也称劳动配置效应,泛指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引起各产业劳动比重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二三产业间的劳动力流动大量增加,劳动力转移和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很大,但贡献究竟有多大?这是中国转轨过程中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本文利用指数分析方法,通过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两个指标的分解,完整地刻画了经济增长中的生产率效应、劳动投入效应、劳动结构效应,对同类研究方法作出了改进。文章以此方法计算了中国1978—2004年各时期的劳动结构效应,揭示了劳动结构效…  相似文献   

2.
李小平  陈勇 《统计研究》2007,24(7):22-28
 要素流动是影响生产率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两者的关系反映在“结构红利假说”中:当投入要素从低生产率或者低生产率增长的部门向高生产率或高生产率增长部门流动时,会促进总生产率增长。本文使用常用的和扩展的shift-share方法实证检验了1998-2004年期间中国省际工业间的劳动力流动和资本转移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发现劳动力流动对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资本转移对生产率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考虑Verdoorn效应后,劳动力和资本转移对中国工业TFP增长的总贡献较小,即结构红利假说并不显著;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的绝大部分原因还是内部增长效应。因此,更合理的配置省际工业间的生产要素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针对部分学者在运用经济增长率分解法时存在的误区,对现有经济增长率分解法进行改进,推导出多因素指数分解的一般公式,并利用这一原理测算出1978—2013年期间中国劳动力资源的省际配置效率,结果表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劳动力投入总量的增长,在只考虑有户籍变动的劳动力跨省迁移的前提下,劳动力省际配置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有限,总体配置效率较低;只有当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过程中逐渐发挥主导作用或当劳动力资源转向相对短缺时,劳动力省际配置效率才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基于1999-2007年分地区高等教育劳动力的面板数据,计算分析了高等教育劳动力(接受过大专及以上学历教育的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高等教育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递增趋势,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贡献率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力资本积累效应的逐步显现,高等教育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将会越来越大,高等教育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农村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从农村信息化的研究视角出发,通过农业经济产出、农村信息化、农业劳动力投入与农业资本投入的相关分析以及农业经济增长模型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加快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与促进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合理支配农业资本的使用用途三个可行性的策略,以提升中国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理论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生产函数理论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效应机理,构建了效应的测度指标,并对历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村劳动力边际生产力的明显改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在过去的22年里,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约为12%.分段来看,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劳动力流动增长效应增加迅速,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劳动力流动的增长效应增长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7.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及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阳俊雄 《统计研究》2001,18(5):47-51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减缓是近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  农业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转移劳动力获得的较高收入 ,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收入水平 ,直接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二是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降低了农业劳动力总量的增长速度 ,甚至直接减少了农业劳动力的总量 ,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间接地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一 )农业劳动力转移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重要地位农民收入按收入来源的性质分 ,可分成生产性收入和非生产性纯收入。生产性收入进一步又可划分成第一产业收入和二、三产…  相似文献   

8.
结构调整与要素再配置对生产率提高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对中国案例研究发现,1985~2007年间中国工业行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在水平值与增长率上都存在系统性差异。工业整体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工业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贡献度达到94.79%。而行业之间的劳动力再配置对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不显著,其中静态资源再配置效应为0.81%,动态资源再配置效应为4.39%。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劳动力、资本、技术和FDI等要素在中国各区域投入的长期不均衡,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出现了生产要素的多重集聚效应;国内投资的集聚正在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技术进步、出口贸易和FDI依然集聚在东部地区,并没有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投资与技术进步的集聚产生了交互作用,并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竞争均衡模型,基于劳动力要素流动视角,对环境规制的产业结构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提高环境规制强度能够拉大企业间的利益差距,促使劳动力流向高利润企业,进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随后以中国2000-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环境规制不仅能够直接促进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还能够通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产生间接作用,能够通过前者促进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通过后者促使劳动力从第三产业向第一、二产业回流,前者的影响效应大于后者。此外环境规制的产业结构效应还存在空间异质性,呈现"东-西-中"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影响和效果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盛来运 《统计研究》2007,24(10):15-19
摘  要: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引起了生产要素的大流动、大组合,对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不仅没有导致农业生产的萎缩,而且推动了传统农业改造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因此得到持续提高,农村贫困得到极大缓解,城乡二元结构向有利于城乡统筹的方向转化。另外,农村劳动力流动还支持了城市发展和宏观经济持续增长。因此,中国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为农民迁移进城创造条件,这是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1998年至200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对劳动份额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运用生产函数我们估计了劳动对产出的贡献,并采用系统GMM方法分析了劳动份额偏离劳动贡献的原因。本文发现劳动份额偏低,且先下降而后上升,逆经济周期变化趋势比较明显。从生产函数的估计结果来看,劳动者所得低于其对产出的贡献,在企业的初次分配中存在着对劳动者不公的现象;通过考察劳动对产出贡献的变化趋势,我们发现,劳动对产出的贡献在逐渐上升,虽然进一步拉大了与劳动份额的差距,但是对后期劳动份额的提高也起了正面作用。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劳动者的谈判能力以及经济波动是导致了劳动份额偏离劳动贡献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李昕  关会娟 《统计研究》2018,35(3):80-92
本文从劳动力转移视角出发研究各级教育投入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微观机制,并探讨新常态下,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经费资源的配置效率。文章通过构建含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一般均衡模型,利用1995-2014年省级数据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对各级生均教育经费投入、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一方面,教育投入是缓解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帕累托改进的有效手段,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同时具有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另一方面,各级教育投入效果不一,相比而言,义务教育尤其是初中阶段教育作用更加显著。最后,在我国宏观经济减速调整的背景下,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不仅可在短期弥补私人投资减少平滑经济增长,还可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提高经济潜在增速。教育投入再分配带来的劳动力转移既减少了城乡收入差距也有利于缓解就业结构转型滞后的矛盾,是实现兼具公平的包容性增长目标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基于扩展的卢卡斯内生增长模型,运用Bai-Perron多重结构突变模型找出中国经济增长结构突变点,Prais-Winsten AR(1)和OLS对突变点前后不同增长阶段进行回归,并解析结构变化、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追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动力阶段性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因素是资本、劳动、对外开放和城镇化,阻碍经济增长表现为结构性、制度性因素不断增多增强;科技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创新将成为增长新动力。  相似文献   

15.
邹铁钉 《统计研究》2021,38(8):45-58
本文在三部门经济框架下拓展了Harris和Todaro(1970)关于劳动力流动及其经济与社会影响的H-T模型,对养老保险可携带性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收入增长效应和贫富调节机制开展了理论及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层级在地区之间的梯度分化与城乡之间高达1.9~2.6倍的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以及在不同城镇之间跨区流动的根本原因。养老保险可携带性是通过改变流动成本和流动收益影响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效率和流动方向,具有显著的收入增长效应和贫富调节作用。提高养老保险可携带性在2000—2019年间可使农村劳动力收入提高 35%以上,并可使城乡劳动 力收入差距减少15%~34%。有力地验证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在城乡协同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中的积极作用及其进一步完善的必要性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对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劳动力流动能够缩小地区差距;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劳动力流动会扩大地区发展差距。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依赖性,通过构建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并利用中国各省区经济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对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方向和强度表现不同,对地区差距的影响是劳动力流入与劳动力流出综合作用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张良 《统计研究》2012,29(9):51-56
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应该使大多数人能够从增长中受益。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占比,通过改变经济增长源泉结构和改变收入分配格局来影响经济增长质量。本文结合近30年来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经济增长成果的分享性作出评价,并采取1995-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资本深化与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结构转型与经济发展水平、全球化等角度论证我国经济发展中劳动报酬占比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李雄英  雷钦礼 《统计研究》2018,35(7):91-101
本文通过数理经济模型的理论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决定社会产品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高低的因素,除了政府的生产税税率之外,主要是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且二者的作用方向完全相反,都取决于要素替代弹性的大小。当资本和劳动的替代弹性小于1时,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水平越高,劳动收入份额就越高,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越高,劳动收入份额就越低;而当资本和劳动的替代弹性大于1时,则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水平越高,劳动收入份额就越低;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越高,劳动收入份额就越高。理论和实证的分析还表明,劳动者货币工资水平和实际工资水平的增长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波动,实际工资水平增长率的波动与经济周期的波动方向相反,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也随经济周期反向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