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与现代在 20世纪中国有着持续百年的长期冲突,20世纪文艺境界论集中体现了这一文化冲突,可以作为反思百年文化冲突的切入点。“治心以有内心”是中国古代文艺境界论传统的“传统性”,它所体现的是“以心体天地之心”、“赞天地之化育”的传统文化精神。与中国古代的价值取向截然相反,西方现代性在线性时间观主导下,凭借科学技术力量控制自然而打破了自然节奏;同时,资本逻辑成为整个生活的支配性逻辑,其力量渗透到世界各地区。面对现代性的强大冲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文艺境界论传统发生了现代裂变,20世纪中国文艺境界论经历了一个“蜕变”、“断裂”与“复归”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一民国通俗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科书中长时间以来没有地位,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以“鸳鸯蝴蝶—礼拜六派”为代表的通俗小说自“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便处于被遮蔽、被排斥甚至被否定的境遇。但是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五四”新文学家们口诛笔伐的“鸳鸯蝴蝶派”在20世纪20年代却并  相似文献   

3.
笔者从侠义模式出发来展开中国20世纪20年代雅俗小说的互动态势研究,首先探讨通俗小说侠义模式的现代性特征及其向新小说思想的转向,然后分析新小说对通俗小说中的侠义模式的借鉴与现代转换,最后指出了这种互动的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至40年代,在新文学主将们以外国文学的译入作为实现中国文学、思想乃至社会现代化的手段的同时,也有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尝试着把刚刚诞生不久的中国现代文学译介到西方。这种实践包含着现代性的努力和期许,却往往为研究者所忽略。1936至1937年,英文期刊《天下月刊》连载姚莘农翻译的《雷雨》,这是曹禺这部重要剧作的首个英文译本。《天下月刊》从其“阐释现代中国”的办刊理念出发,试图以《雷雨》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优秀代表,与世界文学“对话”,从而帮助中国获取现代国际共同体中的成员资格。这种以翻译作为现代性建构手段的诉求,既体现在了《天下月刊》对《雷雨》的评价和定位上,也决定了作为译者和《天下月刊》编辑的姚莘农在翻译中采用了颇受争议的直译策略。《天下月刊》同仁与五四作家们形成了一种“接力”,在创作与翻译的不同领域,共同为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努力。  相似文献   

5.
"通俗"二字最初的应用和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联系在一起,最先把"通俗"和小说联系起来,提出"通俗小说"一词的是明末的冯梦龙,最先运用"通俗小说"这一名称作为书名的著作是<京本通俗小说>.中国传统文学中确有"通俗小说"的名称,主要指其形式的通俗.中国现代文学中"通俗小说"一词直接应用的较少并且所指不尽相同,新文学家所指的"通俗文学"即新文学的大众化.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范伯群等人大量使用"中国现代通俗小说"这一名称,但是从界定到作品的归类都有诸多欠规范、欠科学的方面.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思潮是西方后现代阶段的产物 ,它在 90年代的中国也曾产生过很大影响 ,其意义不可低估。但是 ,本时期的中国思想文化界对这一思潮往往有两种极端的态度 ,或是将它视为“精神垃圾” ,或是对它不适当地照搬。本文力图将后现代思潮置于特定的文化和思想环境中 ,通过对它的起源、理论及其影响的分析 ,来评价其意义 ,既强调了它与西方现代思想文化状况的特定联系 ,又指出了它的普遍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从清末民初开始的现代性追求过程中,以儒家思想为基本精神的中原文化与现代思潮、新文化运动思想背道而驰,中原文化的主要根据地——河南,与现代性的冲突与较量显得尤为激烈,公共政治、文化空间呈现出明显的复古与悖离趋势。对于河南现代作家而言,在“外省/中心”的对峙背景下,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性追求纠缠在一起,最终形成游移于两者之间的独特的河南新文学面貌与精神倾向。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研究是当代学术的主旋律!20世纪6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重大学术论争都是对于“现代性”问题的某种回应和演绎。被公认为属于“后现代”的理论如法国后结构主义或德里达所培养的美国解构主义自不必说,那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北美“媒介生态学”亦当视为“后现代”大军的一翼,因而亦当置于“现代性”研究的谱系。“媒介生态学”是麦克卢汉对北美传播研究界的馈赠;尼尔·波兹曼将其作为一种自觉的理论追求,并予以体制化,在纽约大学开设了“媒介生态学”博士项目(1970年),一个与多伦多学派交相辉映的纽约学派得以诞生和成长。根据北美媒介生态学会创始会长兰斯·斯特拉特教授的界定,“媒介生态学”本质上就是“后工业”( the postindustrial )和“后现代”( the postmodern)。对他而言,“后工业”乃“后现代”之不同称谓,或对“后现代”更具体之描述。麦克卢汉的后现代本色日渐为学界所认识,他将“机械化”与“自动化”、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视觉空间”与“听觉空间”相对置,前者是“现代性”,后者则是“后现代性”。在情感上或在私人生活中麦克卢汉可能留恋于“现代性”,但其理论立场绝对是偏向“后现代”一边的。美学上,我们可以将麦克卢汉视作“审美现代派”,然由于这种“审美现代派”被放置在电子媒介的“听觉空间”,麦克卢汉的美学大概也就没有那么“现代”了,因而与其称之为“审美现代派”,毋宁谓之为“审美后现代派”来得更准确一些。美学曾经是现代的,是“现代性工程”的一部分,如在鲍姆加登那儿,但在麦克卢汉这里,它则是后现代的,是“反美学”的,犹如海德格尔在解读梵高《农鞋》所表现出来的那样的“反美学”。笔者曾在麦克卢汉的私人藏书中见到了他阅读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起源》的眉批和上面写满了其札记的小纸条。当然,麦克卢汉不是在读过海德格尔之后才形成自己的“反美学”的,其所选择的电子媒介路径早已预定了这一理论硕果。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现代性的历史文化根源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指出了现代性是与分散世界史中的传统文化相对的导向统一世界史的现代文化的全球化特性.从狭义上来看,它主要是指自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到20世纪中叶的现代性,其本质是追求一种统一、一致、绝对和确定性,一言蔽之,就是追求秩序,反对和抵触混乱、差异和矛盾;而从广义上来看,由于"现代"和"现代性"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现代性"并非只有在"现代"才存在;虽然"现代"是包括近代、现代和后现代,但"现代性"却早在封建社会(特别是中世纪后期)的母体内已经孕育成长.所以,"现代性"应当包括封建社会后期(包括中世纪后期和文艺复兴)、近代、现代、后现代和现代化五个方面.它们既有相互独立、断裂的一面,又有相互继承、互渗的一面.现代性具有一个不断敞开的视界,是开放性的.它是瞬间性、流动性、未定性、水恒性和不变性的对立统一的、丰富、复杂、多样的整体.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文化保守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关系和建构现代民族文化身份是与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纠缠始终的两大问题.五四时期,在世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作为对激进主义知识分子现代性单雏体认方式的否定性回应,文化保守主义者在质疑进化论以暴露新文化运动的理论局限性的同时,亦从这两个方面展开了对文化现代性的理论设想.在这一意义上,五四文化保守主义中庸平和的主张背后所体现的仍然是一种现代精神,它理应和激进主义合力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