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教育人本论刍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育人本论是在我国80年代改革开放这一特定时代背景上兴起的,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融儒家“人本”教育传统与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于一体的一种本土化即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潮。其基本涵义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它不排斥教育社会本位。它与教育社会本位是相互支持的;它与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有联系,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2.
民法社会本位观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文婧 《兰州学刊》2005,(5):161-16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民法的个人本位观念受到了冲击,传统民法的基本理念受到了许多质疑.有些学者开始主张引用西方的社会本位思想,从而取代民法所主张的个人本位观,以期弥补传统民法的不足.本文通过对社会本位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考察,提出社会本位虽然可以弥补传统民法的缺陷,但仍未改变民法个人本位为主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民法仍应坚持个人本位.  相似文献   

3.
被誉为“东方经验”的我国的刑事调解制度源于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下的无讼价值追求,维系国家本位的社会结构;发端于西方的刑事和解制度以个人本位为出发点,体现对犯罪人、被害人的人文关照,强调犯罪是对被害者个人权益的侵害,对被害人的赔偿或补偿成为该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和术语。就二者比较而言,顺应传统,兼学西人,探寻我国刑事调解制度的现代转型,当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物本·人本·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奎良 《东岳论丛》2004,25(4):39-43
唯物主义的“本”的问题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传统的物本论坚持了观察和实践的客观性原则 ,具有巨大的价值 ,但同时存有在人自身之外寻求世界本源的缺陷。马克思认识到了人的作用 ,使传统的物本论转化为人本论 ,实现了人向人自身的回归。我国的中央领导班子整合中国传统人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思潮 ,继承并超越了马克思主义人本论 ,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思想从中国当下的国情出发 ,具有鲜明的实践意义 ,同时包含着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寄予人全面发展理想的高远情怀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虽然不是新命题,但它在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社会实践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就其人本理念而言,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是对我国传统民本思想以及西方人本主义的变革和突破;就其价值本位而言,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对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在价值取向上的超越和升华.  相似文献   

6.
林忠军 《中州学刊》2007,(1):181-186
《易传》以人性为核心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可以从仁爱、道德感化、尊重人才和人本管理境界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易传》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可以转化,因而人性可塑。从管理者角度,《易传》运用爱民、惠民、顺民、让民、道德感化和尊重人才的方法力图化解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猜疑、隔阂、对峙和冲突,使之达到“交感”、“同心”和谐和统一的管理境界。《易传》人本与西方人本有其不同之处,即在于《易传》所体现的人本,不是突出和张扬个人的人本,而是一种超越个人、具有社会性的人本。这种人本思想对于化解当今管理学中的危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章礼强 《兰州学刊》2006,1(8):192-197
本文以探索民法追求作为民法本位研究的逻辑起点,透过民法的历程,梳理国外、国内民事实定法本位的流变规律,探索民法本位演变的方向。回眸民法本位观及中西民法本位理念的源起与流变,正视民法本位观在现今的争鸣,破解民法本位社会化问题,质疑民法社会本位说,提出作者的民法本位观即近现代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论。采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性等多学科、多视角的方法对民法本位的种种基础进行分析。民法本位即指民法的中心任务和价值标准,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法本位就是民法最核心的价值,而民法原则则是民法本位价值取向的外载形式。以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观作导引,对民事实定法之物权法所有权个人本位的兴起及社会倾向进行辨剖,对债法合同自由中个人本位思想及社会化补修作些析辨,分析定式合同的主体本位自由与社会化制限的原因,结合司法实践案例,论析对于合同的社会顾虑与本位原则。对于民事立法实践,建议以带有社会顾虑的私主体权利为本位构设中国民法典体系、原则、制度和具体规范。  相似文献   

8.
人类正在走向自觉的“类存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类”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本性,并且是人完成了本质统一的存在状态。按照马克思揭示的人或社会的三种基本“形态”,即从群体水位、个体本位走向类本位,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向。当今时代是个体本位主导的时代。这种以普遍个人为主体的格局在显示其强大的力量和优越性的同时,也暴露出大量的矛盾、弊端。这预示着,今天人类面临的已是在充分发挥个入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如何从个体本位向类本位转变,即向更高的第三形态自觉“类主体本位”方向发展的问题。虽然我国现实中还处于个人主体的生成和发展阶段,但仍需要类理论去引导、规范人的发展方向。走向类化已不再是理论理想的问题,它已经变成了生活现实的客观追求。  相似文献   

9.
刘惠莹 《理论界》2009,(8):31-31,70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西方传统的人本主义思想,发展出了彻底的、真正的、现实的人本主义思想.由于时代的局限,对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进一步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生成,只能由后继的马克思主义者来完成.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超越了马克思生存时代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甘强 《理论界》2007,3(5):157-159
经济法和社会法均将社会本住作为其法本位,这导致了二者关系的紧张,笔者从分析法本位概念的内涵入手,认为社会本位的特定含义是维护社会利益,并从社会利益的主体“社会”以及社会利益的“利益内容”两个角度探讨了二者社会本位观的并同。指出了经济法的社会观是经济性视角的整体社会观,而社会法是社会性视角的整体社会观和部分社会观的兼有;经济法的社会利益强调经济秩序、经济安全和经济发展,社会法的社会利益则着眼于弱势群体利益的维护以及社会稳定和社会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文精神,是关于人的存在意义的形而上的思考。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蕴含,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理论就表现出鲜明的人文意识,其宗旨是建立在对人的生命关怀的基础上。它以“仁”学作为思想基础,在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和政治统治各个层面得以充分体现。今天,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需更加关注对人心性的终极关怀,“以人为本”,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创造中国现代化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2.
教师的人文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小康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农村的发展,农村教育发展状况将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通过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农村教育之间互动,及对我国近些年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求发展农村教育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袁爱荣 《阴山学刊》2014,(5):108-111
当前,内蒙古大学生人文素质比较欠缺,对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及人文素质影响因素认识不足.高校应采取有力措施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调整育人目标,树立人文教育理念;调整人文教育内容,合理调整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应发挥二、三课堂的作用,合力打造校园人文建设环境.  相似文献   

14.
革命历史书写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的主流叙事。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革命历史书写对于"人"的写作态度,既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在不同的文学历史阶段所持的文学观念,也历史性地述说了中国当代文学在"人学"思想上的递进演变与不同的时代特征。从十七年革命历史书写对人性的轻视,到文革政治化语境对人性的践踏,再到新时期文学所表现出的人性的复归,从中可以分明地感受到文学"人学"精神的顽强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在设计领域里,人文关怀的理论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设计及与人文关怀的论述,对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新探,目的是使设计师能以人为本,设计出好的作品,不断地改善人们生产、生活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儒学为人类提出了一个生存与发展的社会模型。基督教作为深植于西方民间的一种信仰,它在弥补法律的缺陷、完善道德的修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西方文化精髓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和思想资源,挖掘这座人文宝藏,可以窥见多元民族文化的堂奥,并追寻当今世界根源性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赵文娟 《云梦学刊》2005,26(3):18-19
在人类浩瀚的思想史上,关于人的学说多如牛毛,但没有一种能够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那样更为真实、亲切与厚重。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就在于对人的关怀,而《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更是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中心、把人作为历史存在唯一目的的科学本质。  相似文献   

18.
人们对现代性的讨论主要是从对现代化发展过程的深刻反省中提出来的;即现代性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并不完全是福祉.而是有相当程度的灾难.马克思在批判现代性和探求现代性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人的现实命运进行理性批判和人文关怀的理论姿态.  相似文献   

19.
大学英语教育应转变理念,尽力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这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20.
奥林匹克精神蕴含了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它倡导不息的奋斗精神、公平竞争的社会模式、和谐社会的理念,在培养健全人格、培育社会理想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