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哲学批判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范式。批判理论的主要矛头指向工具理性主义。为对抗工具理性,批判理论张扬感性,试图通过审美救赎来解除革命主体性危机,培育变革社会现实的否定性力量。然而,批判理论又是以西方传统哲学理性主义作为其批判创新的根据和基础。在批判理论的内在逻辑中,包涵着理性与感性的对立与契合。  相似文献   

2.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体现了法兰克福学派一以贯之的批判精神以及哲学思辨与经验研究方法的结合。对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局限的超越只能是立足于此二者基础上的对当代文化现实的具体的内在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形态经历了异化理论、物化理论到技术理性批判理论的演进。但从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开始,这种一以贯之的"意识哲学"基础的理论演进却发生了转向。哈贝马斯在克服传统社会批判理论不足与"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时创建了交往行为理论。交往行为理论的创立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一次范式转变,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敞开的"可能性",马克思哲学思想中仍具生命力的活的灵魂——批判精神不但没有随着马克思的肉体消亡而覆灭,反而以其变革现实、彰显价值和自我阐释的独特精神魅力,激励和征服着马克思身后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自觉地向其靠拢,并成为其忠实的传承者。这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的主要继承者。但是,由于受到时代和理论背景等方面条件的制约,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继承,在批判的立足点、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建策略以及批判的主题和批判的本质角度等方面的阐释中显示出了一定的理论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资本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进行分析与洞察的思想基础,是对古典经济社会现存情形的一种批判与完善,这种经济学思想对马克思的哲学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资本论》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隐藏在资本主义社会身后的现象与本质,使我们能够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把握人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为人的解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批判性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马克思哲学通过理论的批判与对现实的批判,在实现自我超越的同时,把现实的批判诉诸实践,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文化采取辩证否定的态度.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批判与双重建构中,实现了理论与现实的互动,彰显出其丰富的历史魅力.  相似文献   

7.
文章讨论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与知识社会学的关系,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知识社会学的主要特点、贡献和影响.文章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不仅是一种社会哲学,而且包含了丰富的知识社会学思想.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意识形态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不仅完善和发展了知识社会学分析的双重面向,而且开创了知识社会学的批判传统.文章探讨了法兰克福学派知识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架构,特别是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并对其贡献和影响做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变化、研究主题的转换,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典型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形态也经历了异化理论、物化理论到技术理性批判理论等诸形态的演进.但从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开始,这种一以贯之的"意识哲学"基础的理论演进却发生了转向.哈贝马斯在克服传统社会批判理论不足与"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时创建了交往行为理论.交往行为理论的创立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一次范式转变,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试论马克思的哲学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实践观点与批判精神的内在统一。实践观点的要旨就是:立足现实,改变世界,关怀人生;批判精神的要旨就是:批判现实,批判理论,批判自我;二者的统一就是:通过实践充分发挥批判的功能,达到改变世界的目的,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正是以马克思这一哲学观的创立为标志,马克思不仅完成了本人的哲学革命,同时也实现了人类哲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革命。马克思的哲学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实质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魂,我们只有真正把握了马克思的哲学观,才能真正"走进马克思",进而完整、准确地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更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形成是一个批判与建构相统一的过程,这种批判与构建既有哲学批判与建构,又有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建构。通过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哲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确立了自己的"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哲学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深入研究,揭示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分离的实质以及克服该分离的途径,实现了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扬弃。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于我国转型期的社会治理创新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政府应大胆放权于社会组织,帮其提高治理社会事务的能力,激发其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从而形成社会组织与政府治理良性互动的共治机制。  相似文献   

11.
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整合与系统建构的任何一项理论成果,都旨在把它的基本原理体系与中国改革实际结合起来,因而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这一命题本身就内在蕴涵了其实践转向的政治立场和中国方向,也内在规定了它步入后原理时代文化产能和思想营建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定位:只有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并对之做出具有当代中国水平的原理层级上的拓展,才能使当代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科学价值源源不断地开掘出来,并从文本-理性的逻辑建构阶段逐步走向社会-实践的历史建构阶段。  相似文献   

12.
哲学与现实世界关系紧密 ,从哲学史来看 ,无论哲学问题如何超越 ,都必须立足于现实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现实的哲学。当今世界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迫切要求哲学去研究 ,这是当代哲学的历史使命。现代哲学也只有立足于现实 ,才能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诞生之日起,其学术性与现实性就以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紧密交织在一起,因为马克思哲学革命在于对"形而上学的颠倒"。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俄国化过程中,学术性和现实性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脱离,学术研究甚至一度成为现实工作的注脚。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俄国化历史不同阶段的考察和比较,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性不能不在现实基础上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也不能没有学术升华,其经验与教训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化,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既要关注中国现实,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又要与包括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有中国特色和中国内容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哲学学说。它作为工人阶级的"革命的哲学",对构成资产阶级社会整体的经济、政治、法律的社会结构以及艺术、宗教和哲学等意识形态进行总体批判。这种总体革命观要求把哲学当作具体的现实来对待,它的目的在于把消灭哲学作为消灭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现实的一个部分。柯尔施的这种"反哲学"为我们从本质上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也为我们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开拓了更为宽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现实化、大众化、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也应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和传播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根本区别就是它的现实性,它把哲学与现实结合起来,是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争取自身解放的思想武器。以往的哲学从本质上讲都是"形而上学",都是一种"解释世界"的理论,表现为"世界之外的遐想",在语言上深奥难懂。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大众哲学,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结合起来,实现"改变世界"的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过程。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不仅在传播形式上要通俗化,更重要的是内容上要中国化和现实化。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根据中国革命斗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结合中国现实,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即从学理的层面、从理论的核心深处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的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主要是指与儒家哲学的融合,两种哲学融合的基础在于两种理论的核心深处存有着人类社会的共同法则,即对人的终极关怀与强烈的实践思想。当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很好地将中国儒家思想包融于自身时,这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又一次伟大飞跃。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统一,体现了哲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古今先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源于其扎根时代与人民的实践指向。从提问方式、关注视域、分析框架和评判范式四重路径,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通过对传统哲学形而上的方法论路径、虚假意识形态及异化的社会现实进行揭露与批判,在其思维方式的方法论层面和理论品质的实践指向上通达于社会现实,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转变。这有助于深刻理解和认真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把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理论运用和指导作用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0.
如何理解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关系,是理解马克思哲学及其当代意义的重要问题。黑格尔哲学显然是一种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强调两者的连续性即意味着将马克思哲学也同样理解为一种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此种观点遮蔽了马克思在颠覆形而上学、批判现代性过程中所呈现的后现代性意蕴。正是在黑格尔哲学的断裂处,在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处,在现代性哲学的终结地,马克思开启了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它标志着现代性的终结和后现代性的开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