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市场力作用下的产业配置强调市场规模,当某一区域的市场规模较大时,产业份额也就较大,因而提高产业份额较大区域的收入水平,降低产业份额较少区域的收入水平。当初始产业分布不均衡时,如果产业分布趋向于更加不平衡,则损失者的福利损失大于获益者的福利增加,加剧区际人际收入差距,如果产业分布趋向于平衡,则获益者的福利增加大于损失者的福利损失,可以缩小区际人际收入差距。然而无法改变历史上已经形成的产业分布格局的情况下,市场配置只能加大区际收入差距。如果政府进行有效调控,消除市场扭曲现象,则可以提高总体福利水平,此时的产业配置强调人口规模,人口规模较大区域应拥有较大份额的产业,这种产业分布可以缩小区际和人际的收入差距。要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府必须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保护合理竞争,尽可能消除市场的扭曲;对市场规模较小的欠发达地区应实行区别于发达地区的一些特殊政策,尽可能使得欠发达地区拥有一定份额的产业。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进口贸易中所含的研发存量作为进口品技术含量的代理变量,利用1997-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对各省(区、市)进口贸易中所含的研发存量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借助系统GMM估计考察了贸易开放、对外开放政策以及加入WTO对我国进口贸易中所含研发存量变动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近年来我国进口贸易中所含研发存量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距;第二,贸易开放程度影响着进口贸易所含的研发存量水平,即贸易开放度越大,进口贸易商品所含研发存量的水平越高;第三,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和加入WTO不仅直接有助于提高进口贸易所含的研发水平,同时也可以通过引发经济增长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间接提高进口贸易所含研发水平;第四,对外开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区域贸易差距和经济发展差距,反过来抑制了落后地区对国外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引入。  相似文献   

3.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与政府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区域发展政策中,不同的政策都会影响要素在区际间流动的方向,也会形成经济分散与集聚的力量.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无一不强调集聚与分散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从历史发展和地区实践看,区域发展政策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分散与集聚的力量,进而带来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巨大的影响.要缩小区域差距,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政府必须灵活运用各种政策手段进行干预以缓解仅仅由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分析了经济开放、城市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然后利用我国1995~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化水平是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经济开放在总体上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存在区域的差异性,即它显著地加剧了我国沿海地区的收入差距而对内陆地区却起到缩小的作用,入世以来经济开放对我国整体收入差距的扩大效应有所缓和;但如果考虑经济开放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则经济开放度的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和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是提高区际贸易自由度,促进产品、要素等的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一体化具有贸易转移、生产转移和投资转移效应,有利于提高一体化区域总体的福利水平。尽管经济一体化降低非一体化区域的福利水平,但正因为存在经济一体化提高一体化区域的福利水平的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发展区域经济的一种重要的途径。本文认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应以提高区际贸易自由度为核心,以市场一体化为基础,以有效的主体组织和适当的补偿机制为保证。  相似文献   

6.
王彦芳 《西部论坛》2021,31(3):1-16
地区生产通过中间品进口(前向关联)融入全球价值链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可以促进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进而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而地区生产通过中间品出口(后向关联)融入全球价值链通常会促使生产要素向发达地区集聚,进而产生经济极化效应并扩大地区差距;中间品前向关联与后向关联对地区差距的反向作用受到地区经济贸易水平和结构以及制度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在经济实践中表现出地区、贸易伙伴、制度环境等多方面的异质性.以2000—2013年中国30个省级区域为研究样本,采用各地区地级市夜间灯光亮度的基尼系数衡量地区差距,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测度中间品前向和后向关联指数,分析表明:整体上看,中间品前向关联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而中间品后向关联促使地区差距扩大;前向关联的经济扩散效应主要体现在东部省份,且得益于从OECD国家进口中间品;后向关联的经济极化效应则只在中部省份显著存在,且主要源自对非OECD国家出口中间品;产品和要素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中间品前向关联缩小地区差距的效应越明显.因此,应优化中间品贸易的产品结构和空间布局,适当增加从发达国家的高质量中间品进口,推动中间品出口扩张从"集约边际"向"广延边际"转变,加快产品和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以形成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联动机制,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7.
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财税政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化的趋势,并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财税政策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收入分配的唯一手段,却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但是现行财税政策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存在诸多缺陷。从财政收入(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方面出发,探讨建立全面、综合、系统的财税调节机制,是现阶段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8.
国际外包的迅速发展催生出新的贸易方式——产品内贸易,这种新型贸易方式对不同技术程度工人的工资影响作用不同。通过对我国产品内贸易和收入分配差距现状的分析,采用中国1981-2010年30年的数据,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分别检验产品内贸易和一般贸易对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以加工贸易表示的产品内贸易会拉大中国技术工人工资和非技术工人工资的差距;而一般贸易则会缩小这种工资差距,且这种缩减效应要大于产品内对工资差距的扩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中国宏观经济管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认为,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必须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缩小。区际差异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但其过大会导致产业结构断层、收入分配不公、区际贸易受阻、消费过度与不足并存等,并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我国,地方政府应列为在中央与企业、个人之间的一级经济主体。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不能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区域政策应当是“中性”的。文章强调,应以产业倾斜政策取代地区倾斜政策。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市偏向型政策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加深了城乡分化的经济格局,主要是由城乡居民博弈驱动力和博弈能力有差别导致的,应增加对农民的教育投入以提高其自身素质,转变政府对城市偏向型政策,等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建立要素流动模型和贸易政策决定的一般均衡模型,揭示了要素流动程度、贸易利益分配和贸易政策决定之间的逻辑关系--要素流动程度影响贸易利益分配,进而影响贸易政策的决定.要素流动的程度越低,不同的利益集团在贸易利益分配上的冲突就越明显,利益集团的院外活动就越活跃,贸易政策对"帕累托条件"的偏离也就越明显;反之则反然.由于要素流动程度的变化、国家战略的调整、不同利益集团力量对比的改变、贸易伙伴的政策变更以及外部制度约束的改变,三权分立政治体制下的国家贸易政策也就呈现出总体上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西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当前西藏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要缩小西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根本上应改变“重城轻乡”的思想观念。在西藏城乡经济共同增长的前提下,通过财政政策、收入分配制度、城乡一体化的政策体制、产业政策、教育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配套的公共政策来提高农牧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统筹西藏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区域政策的核心是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区域均衡协调发展。通过回顾和评述区域经济差距发展态势、区域政策实施效果、区域经济差距形成机理的相关研究成果,研究认为:区域政策促使区域经济差距呈现收敛的态势,但这种态势主要是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实现的,其推动区域经济缩小的作用仍有待检验。从区域经济差距的形成机理看,中西部地区在产业转移、劳动力流动、制度变迁、地理位置、交通基础设施仍然处于不利地位;制度制约下的劳动力流动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劳动力的完全自由流动是未来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措施;区域政策能否重塑中国经济地理仍然有待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14.
中外移民社会适应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移民的人力资本越强,如教育程度越高、就业竞争力越强、经济收入越高,则越容易适应城市生活.而国外移民的适应则不同,移民越是来自发达国家,其收入越高、生活质量越高、越是有优越心态,越不容易融入当地社会.中外移民在社会适应方面共同性的规律则是,移民融入城市的动机越强、在城市居住的时间越长、社会交往越广泛(社会关系越多),越容易适应与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5.
某一区域产业份额的大小取决于市场规模、比较优势和区内外贸易自由度,市场规模大,比较优势明显,外区域实行高度开放的政策,本区域实行循序渐进的开放政策,则有利于拥有较大份额的产业。尽管欠发达地区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由于市场规模小,仍缺乏对产业的吸引力。欠发达地区开始工业化所需的最小市场规模取决于比较优势和区内外的开放程度,如果欠发达地区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发达地区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欠发达地区实行循序渐进的开放的政策,则欠发达地区在较小的市场规模下也可以开始工业化过程,也可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财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林 《晋阳学刊》2002,(3):25-28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城乡分治的经济政策,财政对城乡投入存在差异,再加上农产品价格下跌,乡镇企业增长速度回落等因素,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日渐扩大,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寻求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财税政策,关键在于采取能够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财税政策。  相似文献   

17.
<正> 当前,我国不同地区之间、不同所有制、行业之间以及不同社会成员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扩大,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把我国收入差距的扩大幅度控制在比较合理的范围内,并促使其朝着不断缩小的方向发展,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并妥善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 收入差距的适当拉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合理的适度的收入差距,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效率,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但是收入差距过大,发展到两极分化,就会挫伤大多数劳动者的积极性,导致社会动荡。“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4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 问题是如何评价保持收入差距的合理、适度。笔者认为首先要看收入差距的大小。从目前世界范围看,并不是“差距越大、效率越高”,相反,过大的差距会使人们心理失衡,损失效率;当然也不是差距越小越好,关键是怎样才算适度。有人简单地同西方国家相比较,用基尼系数(即不平等指数)的大小来评价我国现在收入差距是否合理,这种比较,离开了我国国情、舍掉了许多不可比的因素,值得商榷。笔者认为收入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区域贸易联系的国内区际贸易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区域经济核算框架下,通过对我国区际双边贸易量矩阵进行估算,研究区际贸易的流向特征和空间格局,我们发现,区际贸易联系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聚集趋势,并且多数省份的区际贸易都有很强的沿海指向性.考虑区际贸易交易成本高的现状,基于区际贸易联系强度,重新划分区际贸易区,可使贸易区内成员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经济一体化程度更高,这有利于推进区域贸易合作向高级融合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关于收入差距研究的著述很多,但都没有从自然收入差距的视角来深入研究。以自然收入差距为收入差距缩小的收敛极限值,建立相关分析模型,对形成收入差距的变量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出有效资源流动、比较优势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如果有效资源得不到及时流动或不流动,则经济体不能把有效资源转化为比较优势;而在比较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的条件下,各经济体不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均衡态势,从而降低经济效率并使收入差距越来越远离自然收入差距。因此,收入差距的拉大是因为有效资源得不到充分流动,缩小收入差距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促进有效资源的流动的各种"软性"和"硬性"措施;在有效资源不断充分流动下,收入差距将收敛于自然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4,(6):58-62
我国财政分权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财政分权程度的扩大伴随着进出口贸易的迅猛增长,虽然财政分权本身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可能是不确定的,但是财政分权促进自由贸易发展的机制则会极大地影响收入分配的状况。因此,探讨贸易自由化和财政分权对我国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研究表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对收入差距发挥了显著的恶化作用,而财政分权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