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陈加友  李鲜 《东岳论丛》2023,(7):138-149
本研究基于2000—2020年中国城镇和乡村居民的能源消耗数据,利用IPCC方法和GDIM分解模型,研究中国城乡居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及驱动因素,并进一步构建超效率SBM模型分析中国城乡居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效率。研究发现:第一,在研究区间内中国城镇和乡村居民消费的碳排放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城镇居民消费的碳排放增长了72840.98万吨,而乡村居民消费的碳排放增长了48653.68万吨。第二,驱动因素显示,居民生活消费支出、能源消耗量和居民人均碳排放显著促进了城乡居民的碳排放,而居民消费碳强度和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降低城乡居民消费碳排放的重要动力。第三,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的碳排放效率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化特征,其中城镇居民消费的碳排放效率处于下降趋势,而乡村居民消费的碳排放效率则呈现上升趋势。根据以上结论,本研究认为应当从构建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多方位协同减排的长效机制和加强低碳领域的投融资规模等方面,制定降低城乡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函数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不同的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居民消费函数的基本特征,并据此实证结果结合我国城乡的实际情况,用西方经济学有关消费函数的经典理论进行分析。本文认为我国居民消费略显不足,边际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中国居民的消费习惯决定的,还因我国社会各项保障措施不全所致。这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不利,所以改变现状迫在眉睫,文章最后就此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3.
社会保障预期与居民消费倾向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毓铭 《学术研究》2002,(12):35-38
社会保障制度关系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大局,关系到调整与恢复居民的消费信心。居民消费倾向或是储蓄倾向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社会保障机制的整合性,居民社会保障预期偏低的直接效应首先是消费需求增长的信心不足。依据消费理论与社会保障的有机关联,加大社会保障的改革力度,增加社会保障财政预算支出,改善居民心理预期,对于拉动居民消费增长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居民消费函数的理论与验证   总被引:92,自引:0,他引:92  
本文认为 ,西方的传统消费理论无法说明中国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中国居民消费行为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居民的消费支出安排具有显著的阶段性 ,二是在其生命的不同阶段一般都存在一个特定的支出高峰以及一个相应的储蓄目标。文章根据上述特点 ,运用以选择理论为基础的分析方法来研究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 ,从而推导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宏观消费函数 ,并根据实际统计数据作了检验 ,证实它能较好解释目前中国经济中的有关现象  相似文献   

5.
赵跃杰 《理论界》2010,(1):51-52
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政府将刺激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消费结构是研究居民消费的基础,本文在分别分析我国城镇居民以及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各自特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消费支出选择相应的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发现,我国不同收入阶层居民的消费结构有着较大的不同,并且发现我国近年来的医疗、住房等改革对不同收入阶层消费结构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6.
西方传统消费行为理论不能充分解释中国经济转轨期居民消费行为。我们研究了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内在相关性,提出了中国经济转轨期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假说",并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对所提出的"假说"进行了实态验证,印证了居民消费行为"假说"的真实性。得出的基本结论为:中国居民是基于传统消费文化来安排消费的,这种传统文化在动态变化的体制变迁中铸就了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呈现典型的间歇式周期性波动特征。  相似文献   

7.
消费动机往往被压抑.消费动机具有多重性、多源性和可变性的特点,消费动机发生的内部条件是消费主体未获满足的消费需要,外部条件是与消费需求相适应的消费环境.要激发居民的消费动机,一方面企业必须能开发出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要的商品,另一方面,政府要采取措施,改善居民消费的物质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8.
财政政策与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代表性家庭最优消费决策及其与财政政策的关系,估计中国财政政策对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自1998年至今,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幅度超过20%。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除源于收入分配、经济发展程度、预期、消费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外,与财政政策运用也有很大关系。其中,未预期到的财政政策冲击对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产生的综合效应显著为负。以未预期到的税收增加为融资工具的策略选择,大大抑制了结构调整的正面效应。因此,扩大居民消费,不仅要通过财政增收,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而且要通过调整财政收支策略,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提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仍然较高。在居民的消费中,教育消费占了很大的比例,这是导致居民消费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居民的文化休闲娱乐消费支出也日渐增多.通过对重庆某国有企业职工文化休闲娱乐消费的调查,以期对重庆文化产业的改革发展提供政策制定和消费引导依据。  相似文献   

10.
自发消费作为消费函数中的常数项,实际上随时间变动剧烈,而且与居民福利水平密切相关。首先从理论上分析自发消费的影响因素,并采用面板和时序数据实证各因素的影响力,结果显示耐用消费品数量与自发消费正相关,城市基础设施数量、社会保障水平与自发消费负相关;住房平均交易价格是自发消费的格兰杰原因。利用扩展线性支出模型分析了自发消费对居民福利水平的影响,提出了扩大居民消费与增加福利水平并举的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11.
《重庆社科文汇》2001,(12):35-35
1.居民消费倾向偏低,制约消费需求增长。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突破7万亿元大关,反映出居民即期消费欲望不强,扩大消费还存在一些障碍。导致居民消费倾向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首先,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所造成的就业的不稳定性和失业的压力,教育、医疗、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期间,扩大内需战略的核心,在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但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中,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偏低且持续下降、居民部门分配规模在分配格局中所占比重的持续下降以及居民个体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造成了居民相对收入水平降低、居民消费意愿及消费能力不协调的问题,已经成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主要障碍.文章从现阶段我国分配格局分析入手,在此基础上寻求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平衡居民消费意愿及消费能力为方向的分配领域的改革措施,以探索加快推进扩大内需战略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安全需要是制约当前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启动需求、刺激消费的氛围中,政府积极实施的财政、货币政策,并未使居民消费需求显著增长,使我们有必要再深入思索制约居民消费的真正原因,以便有的放矢地制订政策,解决目前的需求不足问题。理论界目前存在着偏重于供给和偏重于需求的两类不同意见。偏重供给的人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入手关注消费,把消费不旺的原因归之于生产的创新能力太弱,让居民“无物可消”;而偏重需求的人则从观念、预期的角度说明消费问题,把消费不旺的原因归之于居民观念陈旧、预期不良,“有物不消”。特别是“消费信贷”措施出…  相似文献   

14.
消费力是一种链.消费力链是购买力、使用力、安全力三个主要节点的统一.消费力使消费需要成为消费需求.消费需要是消费需求的内在根据,消费需求是消费需要的外在表现.不断提升消费者的购买力、使用力和安全力,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消费需求上升规律和消费需求不足规律是扩大消费的理论根据.提高消费主体的消费力,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必须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促进共同富裕.一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购买力;二要进行消费教育,提高居民对消费品的使用力;三要使个人、企业和政府形成合力,提高居民消费安全力.  相似文献   

15.
消费空间的演变构成了乡村居民生活现代化的重要维度。21世纪以来,随着农村基础设施与基本公共服务的不断完善,中国乡村的消费空间呈现出村庄内的聚集与村庄外的辐射两个相反的变化趋势。一方面,乡村居民的消费日益向村庄之内聚集:村庄内的消费结构已经由集市为主,演变为坐商为主、集市为辅;另一方面,乡村居民的消费亦向村庄外辐射:县城已构成乡村居民消费的日常空间,同时电商成为乡村居民消费的重要渠道。中国乡村逐渐打破了传统的“村-镇-县”三级消费空间体系,形成“日常消费在村庄、高级消费在县城、便利消费在线上”的新型消费空间结构。乡村消费空间的变迁,深刻改变了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推动了乡村生活现代化,表现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6.
傅晓霞认为,启动内需特别是促进居民消费是现实课题。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国内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而且国内市场还有很多开发潜力。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具有鲜明的城乡二元结构,由此造成城乡居民之间以及这两大消费群体内部不同收入层次居民之间的消费状况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为民众的消费欲望正名.先是通过“生活水平话语”,然后是“扩大消费”话语,国家解除了套在居民消费欲望上的意识形态禁锢,居民消费欲望被赋予合法性.在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的杠杆效应下,居民的消费话语获得了合法的发育和成长空间,相应地,居民的消费欲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符号刺激而膨胀.但是,国家所沿用的低成本发展模式却对许多居民(尤其广大的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形成结构性抑制.在这种发展模式中,劳动者只是被当作廉价的生产者来使用,而不是当作消费者来培养.由于收入分配向资本和政府倾斜,导致消费领域的双轨化:一边是高收入阶层和政府的消费主义,另一方面是广大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欲与消费力的失衡.于是,普通居民的内在张力(欲望与能力脱节)转变成外在张力,包括阶层之间的张力(如:仇富)和干群之间的张力(如:仇官).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战略上超越低成本发展模式,实现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根据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可以将劳动者收入划分为持久性收入与暂时性收入两种类型。两种不同收入类型对于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劳动者持久性收入过低以及持久性收入的不稳定性、预防性特征抑制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劳动者暂时性收入的不确定性特征降低了居民的消费需求。为此,应在提高我国劳动者持久性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方面做出以下努力:大幅度提高工资性收入比重,稳定劳动者收入预期;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劳动者的转移性收入;建立严格的金融监管市场,创新金融工具,让劳动者拥有更多金融投资理财产品,提高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特点使得中国居民形成了新的微观基础,铸就了异于"生命周期"式的"锯齿周期"式消费路径;转轨时期体制变迁引致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了这种阶段性的消费行为.本文根据跨时最优选择理论建立居民消费函数的一般结构,获得在不确定性、流动性双重约束下的居民消费函数,根据时间序列分析得出结论:转轨时期的不确定对居民消费影响明显,不确定性每提高1%,当期消费将降低0.569%,借贷约束对消费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居民消费不平等既是结果的不平等,也是起点不平等的部分影响因素。利用广东城镇居民1986~2009年的住户调查数据集,首次对较长时间段的城镇居民消费支出进行基尼系数测算,并对各大类消费构成进行分解,结果发现:消费基尼系数一直攀升并长期高于收入基尼系数。各类别消费差距随消费热点的变化而变化。公共或半公共产品领域的消费不平等显著加大。服务性消费差距也在急速拉大,并对居民的全部消费不平等产生了促进扩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