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人类文化生产史是媒介影响文化的发展史,是文化生产媒介化发展演变的过程,也是一部文化的媒介生产史。从古代到当代,随着媒介发达程度的提高,媒介在文化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制约作用,在当代已经形成新媒介文化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2.
德布雷的媒介域理论通过对社会文化关系的关注规划了研究新媒介文艺的实践路径,因此可视为新媒介文艺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创新。以新媒介为中心构建的社会文化环境,要求我们不仅要统筹考察组成技术装置的多重媒介,而且要深入理解当代文艺已经成为各媒介要素合力形成的新型媒介化文本;媒介域之间的互相交融存在于新旧媒介交替的各个时期,不同的媒介域会在共存状态下相互重叠,并以当时最核心的媒介域为基础来建设符合时代需求的媒介关系;在新媒介技术、场景和逻辑的改造下,当代文艺在数字域中不仅成为一种具有社会象征意义的内容资源,而且还兼具了弥合社会认知断裂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3.
在布尔迪厄“场域”的理论下,借用“象征”的本义,立足于交往与对话,在多媒介相互作用的场域中,整体和动态地探究以文学为主体的印刷媒介与新媒体的关系.在媒介场中,电子媒介的影像化、虚拟化并没有让受众产生真正快乐、自由和解放,反而让受众不可遏制的沉浸其中,丧失深度和距离.而文学由于“间离化”、内视性、时间性的特点,所带来的真实感、意义感和秩序感,可以在媒介域中与其他媒介形成互补关系,使主体趋向完整性.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的物质媒介是人类无机自然、有机自然和社会三大存在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奠定了不同文学形态的指意实践。从内部研究而言,媒介与文学形式具有深刻关联,任何艺术形式都是在媒介中的形式,媒介依靠形式才能被觉察,媒介与形式构成整体并重新整合为进一步的艺术内容。从外部研究而言,媒介决定文学情境,新媒介文学情境中,文学活动通过文本建立艺术的想象空间和文化的衍生产业。如今媒介从物质媒介演变成文艺媒介,文艺媒介分为物质基础、指意符号和文化属性三个层面,这是沟通传统文学与新媒介文艺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5.
构建意识形态是大众媒介的重要功能,大众媒介亦是意识形态构建的主要场域。技术进步催生新的媒介形态、媒介功能,形成新的传播环境,带来意识形态构建的趋势性变化。新媒介事件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生动表现,也是意识形态性的载体。由于意识形态构建与新媒介之间存在的技术路径关联性、文本信息关联性和实现工具关联性,在新媒介情境下,意识形态构建出现了感性化、多场域和博弈化三大新趋势。  相似文献   

6.
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数字媒介已全方位地介入文学成规的转型和技术美学的书写.从内在的表意体制看,数字媒介对文学构成要素的技术重组,改写了文学与现实之间原初的审美关系,造成了艺术表征关系的深刻变化;从外在的表现方式上看,数字媒介文学呈现为泛审美化和多媒体并用的转型范式.此时需要消除的艺术症结为:克服文学的技术化或日文学对数字技术的依赖,提升新媒介文学的艺术品质和审美价值,调整好转型期文学的研究方法和学术立场,让文学遵循艺术的规律而不是按照技术的设定来完成自身的历史性转型,  相似文献   

7.
文学观念的产生、发展、认同、终结都有一定的轨迹可循。现代文学观念是伴随着印刷媒介的大范围应用而兴起的,印刷媒介不仅改变了文学的写作方式,作家的存在方式,文学的传播,而且影响着文学的题材、构思和读者的阅读,从而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前印刷媒介时代的文学观念。新媒介的诞生不断地消解着原有的文学观念,预示着印刷媒介统治下的文学观念的终结。新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存在形态正在形成,文学格局正在面临结构性的变化,文学理论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8.
杨佳 《云梦学刊》2013,34(2):117-119
文学与媒介密切相关。考察文学在媒介影响下引发的变化,能准确把握新媒介环境下文学的整体风貌与未来走向,进而根据媒介与文学的关系,从如何拓宽文学的表现范围、提升文学的影响力、抵制媒介低俗影响等方面探寻新媒介环境下文学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9.
李兵 《北方论丛》2011,(6):53-57
在信息社会,阅读式微和误读激增,新媒介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播渠道的噪音无法消除,媒介制造误读,过量生产的神话能指使意义产生了内爆。新媒介模糊了作者与读者、正读与误读的界限,带来身份认同的危机。媒介文化中的受众虽然没有完全变成任人宰割的呆鸟,但主体的存在意义仍然受到了语言符号和新媒介的双重钳制。读者要摆脱被媒介控制的困境,走向一种自反式的理解就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0.
数字媒介与中国文学的转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数字媒介,用不可抗拒的技术力量引发了当代中国文学的转型,又约束和限定了这一转型的内涵,为汉语文学的历史演变扮演了“消解”和“启蒙”的双重角色。新媒介使文学的审美构成、表意体制和时空观念产生了根本性变化,也对文学传统的赓续造成伤害甚至异化。前者表现为用平民化的叙事促动文学向“新民间写作”转型,用技术方式赢得更大的艺术自由度,以“词思维”和“自娱娱人”的新理念拉动文学深层观念的调整,为文学体制更新探索了新路;后者则表现为技术对文学性的消解,作家主体责任担承的弱化,技术复制导致对文学经典信仰的消褪。新世纪的中国文学仍需秉持人文性的精神原点,自觉履行文学的价值承诺,通过调控引导和主体自律改善文学生态,使数字媒介对传统的挑战变成文学新生的契机,让新媒介成为新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有效资源。  相似文献   

11.
数字媒介文学转型及其学术理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数字媒介以不可逆转的发展势头引发了新世纪文学的历史性转型,并由此衍生出文艺学新的研究热点。面对持论者新的学术姿态,我们需要从学术理路上辨析转型期文学的理论形态、逻辑原点和价值本体问题,以揭开数字媒介文学的学理症结,廓清新媒介文学由学术资源向学理建构提升的思维路径。  相似文献   

12.
现代传媒不仅促进了现当代文学的繁荣,而且影响着现代文学传播观念的建构.现代传媒的飞速发展,迎来了文学传播的春天,形成了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共存的多媒介文学传播.但是,在多媒介的文学传播中,不容忽视不同媒介的文学传播所起的不同作用.在辨别其差异的基础上,探讨文学传播的内涵和理想.从受众的角度提出互文阅读的必要性,并剖析其哲学基础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杨年保 《云梦学刊》2011,32(6):86-86
《重构文学场:当代文化情境中的传媒与文学》(谭旭东著)于2010年12月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运用传播学、社会学、文化学与文艺学等方面的前沿理论,结合我们身处的当代文化情境和我们参与的当代文化实践,探讨了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的文化内涵及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并对媒介变迁与文学的转型、电子媒介时代文艺发展的可能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该著视角新颖、视野宽阔,  相似文献   

14.
多伦多传播学派媒介文化理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道夫 《学术论坛》2004,(2):163-167
大众传播媒介已经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文化的深层结构中 ,使文化呈现出媒介化的特质。特别是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的发展 ,不仅大大拓展了文化空间和社会空间 ,而且还改变了文化的生产和消费 ,使文化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以重组和整合。以哈罗德·英尼斯、马歇尔·麦克卢汉和戴瑞克·德科柯夫三人为代表的多伦多传播学派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大胆睿智而最有原创性地考察媒介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研究新技术和新媒介的发展对文化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媒介文化研究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媒介决定论和社会文化选择论。媒介决定论认为新科技带来新的社会文化形式;而社会文化选择论则认为先有社会文化语境的潜在“召唤”,然后才出现相应的科技形式。随着新媒介的出现,媒介决定论似乎占据主流,但是文化选择论对媒介决定论又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它们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新媒介的出现应该是在科技的进步和文化“召唤”的合力作用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在媒介文化研究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媒介决定论和社会文化选择论。媒介决定论认为新科技带来新的社会文化形式;而社会文化选择论则认为先有社会文化语境的潜在“召唤”,然后才出现相应的科技形式。随着新媒介的出现,媒介决定论似乎占据主流,但是文化选择论对媒介决定论又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它们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新媒介的出现应该是在科技的进步和文化“召唤”的合力作用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7.
实证调查表明,居民媒介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不同小康水平下,各类媒介的消费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性。电视仍然保持第一媒体的强势,而传统主流大众媒介报纸明显受到网络新媒介的冲击,在各类媒介的横向比较中,网络新媒体的消费水平与小康水平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图像增殖与文学的当前危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电子媒介的到来是个不争的事实 ,它的时代征候是图像增殖。这对以印刷媒介为基础的文学和文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甚至也可以说形成了不可忽视的文学危机。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二 :一是重组了文学的审美构成 ,二是瓦解了文学赖以存在的深度主体。新媒介拟像一方面抽掉了文学对现实的指涉 ,另一方面又现实地为资本主义商品语法所操纵和榨取。文学要摆脱当前的危机 ,就必须恢复其现实感 ,戳穿媒介拟像或阿尔都塞所谓之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外衣。  相似文献   

19.
王丹 《北方论丛》2014,(2):73-76
20世纪,语言问题日趋成为西方文学研究的核心。而在基于对文学语言的理解所展开的理论实践中,当代文论的语言维度得以形成与嬗变。作为富于自觉问题意识的批评理论类型,不仅从本体论上关注语言内在属性之于文学的关键性,强调审美性是文学媒介的技术延伸;而且还从逻辑与认识论方面研讨文学语言的述行性,分析文学作为文化表意媒介的实践特征,及其对于文学活动关系网络的深层规约。  相似文献   

20.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报网融合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技术力量的推动产生了新媒体,从而导致信息传播方式和阅读习惯的变化,进而导致注意力经济的转变,市场的变化使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由对立到竞合,最终寻求融合的发展,媒介形态必然要适应这一变化而产生媒介的共生体--"报网融合",面对竞争报网努力探索新的信息传播、生产和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