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道"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本原,还原了物质世界的绝对运动和普遍联系,进而实现了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呼应;《老子》提出"治人事天"的思想,肯定了天的独立意志性,将天命论置于人的主体性的对立面,从而使唯物主义自然观获得了蓬勃生机,实现了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呼应;《老子》强调意识的能动性在于"为无为",既是体会"道"的物质性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意识能动性的作用方式和辩证法的物质运动法则,从而实现了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呼应。  相似文献   

2.
论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生态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认为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环境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劳动是人对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控制 ;人类要学会预见自己行为的长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 ;真正的人的生产有两种尺度 ,它要顾及其他物种的生存需要。这些充满生态智慧的光辉思想对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理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认识前提,它包括生态文明意识、生态问题反思与生态人性自觉.在生态意识层面上,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趋势,在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始终伴随着人学思想的演变与影响.在生态反思的层面上,顺应工业革命的近代人学思想过分强调人的主体性,形成人与自然相对立的自然观,是现代生态环境恶化的思想根源.在生态自觉的层面,生态文明的转向需要倡导促进生态文明的新的人学,在促进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的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人性的完善,使人成为与生态文明社会相适应的生态人.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是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任务与课题。儒家自然观蕴含丰富的保护生态、美化环境的思想资源,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儒家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万物应该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同源的,同时在主体意识方面,人又是高于自然的。人对自然的态度应该是既利用自然、又爱护自然。儒家的自然观既区别于片面强调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又有别于众生平等的观念,这一自然观对矫正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破坏自然的弊病有重要意义,对当代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生态文明、建构环境伦理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5.
赵芃 《齐鲁学刊》2004,(4):128-130
道教文化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态自然观,二是建立在生态自然观之上的生态保护思想。道教生态观是道教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对于我们顺应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当代生态作家群中,迟子建是一位自在的生态写手。她从未明确标榜自己的作品是现代生态意识下的指导之作,特殊的童年生境令她对现代文明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抗拒,这成为其作品生态气质建构的泉源。对现代城市文明及现代人思想价值取向的摹写传达了迟子建对于市场经济大潮之下派生的现代文明的质疑,而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重构之上的"皈依自然观",以及作为大自然符号的动物的生态关照则向我们昭示了作家对于大自然灵性的一种特有的生态感悟。迟子建以其特有的生态创作内涵完成了现代文明之上的诗意栖居,建构了属于自己的生态情怀。  相似文献   

7.
老子思想源远流长,广博深厚,蕴含着高超的生态文化智慧。老子主张"道生万物",提出"天人合一",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用"无为而治"的方法来解决生态和社会问题;倡导"知止知足"的生态消费观,坚持适度原则;提倡"尊道重德",重视生命价值;号召"返璞归真",回归人的本性;反对战争,渴望构建生态关系相和谐的世界。深刻理解老子思想的内涵,对当今生态文化建设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老子道论与中国轴心时代之哲学的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站在春秋战国———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发展的大背景下,从“实证”的立场考察老子的道论,可以看出,老子提出“道”,是为了超越西周天命论中的上帝主宰论,克服春秋时期天道自然观的局限;老子用“无”来形容“道”,是为了突显“道”的无知、无欲的自然性特征(相对于上帝的人格性特征而言),和超感觉、超形象、无始无终的普遍性特征(相对于大道自然观的局限性而言);而其道论的最终目的,则在于“因大道以明人事”,整合春秋时期出现裂痕的天人关系,以为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现实社会的存在样式及存在的合理性等找到一个可靠的根据。  相似文献   

9.
自然是欧·亨利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对自然在欧.亨利作品中呈现的方式进行考察,发现欧.亨利拥有生态意识,其自然观具有生态性,体现了生态平等论和自我实现的意识。具体表现为:自然具有灵性,包容万物;人类尊重、关爱自然;自然馈赠人类,为人疗伤;人类被物化,而自然被人化。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的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观与自然观密切相关。自然观的不同往往导致发展观价值取向的差异,进而带来不同的发展目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传统发展观的自然观误区使其引导下的实践活动给人类带来了生态价值危机和生存发展困境。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的自然观为基础,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可持续的、全面的发展观。作为一种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范式,科学发展观成为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困境的根本指南,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直接指向人类的生态文明前景。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当代生态批评与西方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它是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在自身视野中进行的一种蕴含生态思考的文化反思,同时也是一种寻求当代生态文明构建的探索.当代生态批评所遵循的生态整体现和建设性后现代精神相契合,二者都重视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和谐共存.那些融合后现代视角的生态批评将自身生态思考与后现代思想方法相结合,反思割裂人与自然的狭隘自然观,倡导一种包含生态整体意识、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构想.同时,当代生态批评还拥有一种宽阔的多元文化视野,重视吸收不同文化传统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乔健 《文史哲》2012,(5):69-80
无论是太过强调"在上者"在老子思想系统中的地位,还是将老子的一些重要观念简单归结为"平民意识",都因忽略了老子的"精英意识"而有值得商榷之处。在"精英"的"自我实现"方面,老子强调精神超越升华的价值,在政治的实践领域,老子强调在上者"无为"基础上普通民众之"自为"的意义,而老子思想系统中的这两条主线,均以"精英"为重要绾合点。作为"精英"的"圣人",以努力向"下"来凸显其非同寻常的"上"和"先"。与"道"在"万物""找到了自己"的时候"实现了自己"同理,作为"精英"的"圣人"在"主观"上没有自己,但结果却在民众的充分自为中成就了自己。  相似文献   

13.
刘杨 《理论界》2013,(11):4-6
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为人类克服生态危机问题指明了方向.通过分析人、自然、社会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所遵循的资本逻辑原则是导致危机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预示着人类必将通过走生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最终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向.  相似文献   

14.
生态后现代主义:一种崭新的生态世界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文化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建设性的后现代的一支理论劲旅,它将现代性的思想基础即机械自然观、单一性的男性精神、经济主义意义观等视为现代性危机和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并对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检省。在深入发掘这些作为现代性的深层思想基础的各种理念、因素与生态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同时,它倡导有机自然观、恢复女性的文化象征,标举后现代的生态世界观,提倡后现代的生活方式,从而消除现代性的危机,重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地方的关系。其目的,是想探寻恢复生态、救赎人类的理想之路。这无疑是一种既有极强的实践意义,又有深度理论价值的探索。生态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本体论和崭新的生态世界观,在价值取向上体现了一种新的文化精神,是建设性的后现代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从人工自然观到生态自然观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自然观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考量,也是人类自身成熟状态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对自然发展过程(天然自然—人工自然—生态自然)与自然观演变进程(天然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相吻合的考察和分析,指出了生态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阐明了其研究对象上的独特性、研究角度和方法上的新颖性及其基本性质上的前瞻性。这一研究将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并有效地指导生态自然的创建实践  相似文献   

16.
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发生了全主位的影响,并对现代文化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而深谙着“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的老子,将其深藏不露的生态美学以其独特的方式传达给后世人和未来世界。本文力图在生态美学的视野下重新评价老子的思想,探索出其为中国当代文化和发展建设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庄子哲学和深生态哲学具有密切的理论关联,庄子具有当代西方深生态伦理的深层意蕴,可以为深生态伦理提供生态智慧和理论支持;深生态哲学则为我们超越性地重新诠释庄子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向。庄子是天然的生态学家,他通过对其生境的仔细观察,形成了万物"相蕴""同出于机"的有机自然观和朴素的生态圈思维。庄子通过其动物隐喻,深刻地阐释了跳出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途径,给我们展示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照之于天"的内在价值论和宇宙伦理。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先秦时期老子的"法自然"思想中所蕴涵的效法自然.顺应自然,提倡无为.反对人为的自然伦理思想,对于我国当前的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借鉴.根据老子的这一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应主要采取确立生态主义理念,走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环保意识,建立健全环境利益协调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和"是老子哲学的最高形上追求,也是老子生态伦理思想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老子关于"和"的生态伦理境界有三重向度的表达:天人之和是生态伦理的道德本体境界;人自身之和是生态伦理的道德主体境界;人物之和是生态伦理的道德客体境界.天人之和要求人和自然混同成无知无我的无名状态;人自身之和要求作为道德主体的人使内心达到"少私""知足""无嗜欲"的虚静状态;人物之和体现在老子的生态技术观上,要求人去除机巧伪饰之心,让作为道德客体的具象物复归其原始本真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老子赋予"道"以自然、无为的属性,其"无为"思想蕴含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内在哲理和客观规律,以此为人们确立一种自然无为的行为模式,并试图借助这种行为模式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深刻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真义,对于正确解读自然无为与生态智慧,处理好尊道而为与尊重客观规律,把握为而不恃与价值回归,坚持无为而治与管理创新,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纠正人们在老子"无为"思想认识上的消极和退缩主义倾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