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论事物的可知属性与对其认识的不可穷尽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事物的可知属性与对其认识的不可穷尽性李继武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给不可知论下定义时,都把否认世界的彻底可知性当成是不可知论的重要含义之一。在它们看来,由于无限延续的人类具有把宇宙一切事物都认识完毕的能力或无限性,因此,“整个人类...  相似文献   

2.
宗教存在的原因是宇宙本体的无限性以及由此引起的探索领域的无限性和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以及由此引起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而信仰宗教的原因很多,且带有偶然性。  相似文献   

3.
信息时代与系统科学思维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其潜能的丰富性和全面性是无限的 ,另一方面 ,人的发展又总是被限定在一定的历史水平上。信息革命必然会引发思维和认知方法论的变革和革命 ,实践是人类思维科学和认知方法论的形成根源和发展基础 ,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体现。在信息革命中 ,出现了以信息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为基础 ,以系统科学为方法论的新的研究领域 ,文中分析了研究的四个层面。系统科学反映了人类思维科学和认知方法论的无限性、多层次性、综合性特征及在信息研究中的成就。同时 ,也提出了系统方法论在理论证伪中的科学续进  相似文献   

4.
人类对时、空无限性理论地探索经过了曲折而漫长的道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始终没有形成科学的时、空无限性理论。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科学的时、空无限性的理论也产生了。恩格斯在研究自然、回击杜林对无限性理论的歪曲中,对时、空无限性理论做了专门阐发,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大贡献。 历史上的时、空无限性理论 时、空无限性的理论,同其他任何一种理论一样,都有人们对它探索的历史过程。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研究了时、空无限性的问题,提出了朴素的时、空无限性的理论。例如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古希腊罗马哲学》第96页)由于原子的数目是无限的,所以虚空也是无限的。卢克莱修发挥了德谟克利特的时空无限性的理论。他说:“宇宙在它的向前的道路上没有一个地方是被限定了的”,“一个人不论站在任何地方,在它的周围总会有那无限的宇宙向各方伸展”。(同上第39,395页)这种时、空无限性的理论是朴素的、直观的,带有猜测性的。它没有足够的科学根据来证明。而且,这种无限性理论是把物质与时、空分开了的,带有形而上学性。 到了近代,牛顿继承了原子唯物论的观点,第一次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描绘了一幅  相似文献   

5.
主客体的无限性与可知不可知论新探丛大川,郝宁湘引言关于人类思维的至上性或无限性与物质世界的无限性之间的关系,我国统编的现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教材是这样理解的:“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的至...  相似文献   

6.
主客体的无限性与可知不可知论新探丛大川,郝宁湘关于人类思维的至上性或无限性与物质世界的无限性之间的关系,我国统编的现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教材是这样理解的:“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的至上性...  相似文献   

7.
瞿明刚 《江淮论坛》2004,(4):143-147
中国哲学的阴阳五行观念建构了涵容天———地———人系统的宇宙图式。宇宙图式是中国人对自然事物与人类生命的体验的哲学表达,中国文学的时间悲情则是中国人对自然事物与人类生命的审美体验的文学表达。宇宙图式是时间悲情的哲学背景,时间悲情是宇宙图式的美学翻版。  相似文献   

8.
<正> 《青海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发表了郝宁湘同志的《谈主体无限性与客体无限性的本质差异》(以下简称郝文),对于这两类无限性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很有启发性。这里我想顺着郝文所提供的思路谈一点想法。 关于人类思维的至上性和无限性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之间的认识和被认识之间的关系,我国现行哲学教材是这样说的:“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的至上性,亦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  相似文献   

9.
当代美国著名女诗人乔瑞·格雷厄姆的诗歌<思>通过象征性暗喻来具体化人类的思维及思考过程,探究思维的运行过程以及反思人们对现实的认知能力.诗人运用大量的自然意象,暗示思维是以一种有机的方式在运作,与自然过程一样会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与限制,表明人类认知中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狭隘性.通过揭示生物体或非生物体对自然的看法来影射人类对这个世界所谓的正确认知的虚狂性,带领读者体会人类思维的弱点,即人类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是以一种满足自己的需要和能为自己提供安全感的方式进行的.诗歌最后借用树叶腐烂、转化及在土壤提供营养的意象,指出思维具有有利于人们认知的可转变性,以及破除统一的思路及思维定势去认识事情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将真正把握自然之“是”,作为彻底消解“环境危机”之积极取向的认知预期或基础 ,是当下应对“环境危机”的许多话语和行为的重要指向。但是 ,其一 ,规定于自演化与自然演化的自然物 ,最终归结向作为终极存在的自然 ,而“与物无际”的“物物者非物”,自然不等同于自然物及自然物“总和”,是超越人的感性经验能力的存在 ,不可能成为人在经验中建构认识的对象性关系中的对象 ,自然之“是”不可知。其二 ,假定自然等同于自然物“总和”,获得着认识对象的规定性 ,但由于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和无限性与自然物“总和”的无限性具有非匹配性 ,因而自然之“是”不可知。其三 ,假定人观念地把握了自然之“是”,但由于“实验和工业”无法“制造”出作为终极存在的自然 ,无法确证对自然之“是”观念把握的正确性 ,因而自然之“是”不可知。在自然“是”不可知的立场上 ,人对“称臣”于自然需有永恒的心理准备 ,人对当下“环境危机”的消解必然以新形态“环境危机”为代价 ,人只能在与自然的“无限磨合”中存在 ,不可能彻底摆脱“环境危机”。“环境危机”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或存在方式的构成。  相似文献   

11.
认知隐喻视角下动物词汇联想意义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汇学习历来是语言学习的重点,词汇不仅有概念意义而且有联想意义。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类认知世界、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从认知隐喻的角度探讨了英汉动物词汇联想意义的渊源,归纳总结出动物词汇联想意义主要是动物特性映射、文化背景映射的结果,反映出人类认知是在已有经验域基础上,通过隐喻思维联想范畴化,以新的视角认识事物的过程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生态危机的爆发和加剧对人类社会的冲击极其深远。作为一种专门用于解决因自然资源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而引发的人与人之间紧张关系的法律制度,物权法理当做出应用的回应。本文基于环境资源的稀缺性与价值多元性认知,重拾私法特别是物权法的调整手段,探讨在生态化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引下物权法的重新定位问题,重点涉及对物权法律关系中主体、客体、内容相应变革开展的初步考察,并最终落脚到中国《物权法》"生态化"的制度建构与实际运行之关怀。  相似文献   

13.
意义投射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一种方式,是隐喻过程的一种抽象载体,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都得以体现。人类自身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感知是人类认识更复杂、更抽象事物的基础。在汉语、日语、英语三种不同类型语言中,“手”词族语义投射的普遍过程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共性提供了证明。然而,基于乔姆斯基所提出的普遍语法框架的人类语言是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的有机结合,因此,相似的认知过程中也存在着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14.
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础。从本质上来说,隐喻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概念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种事物、概念。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悉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理解、命名那些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人类的认知始于身体经验的物质基础,而人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原型集合体,身体经验因此成为各式各样隐喻的来源模式。本文根据隐喻概念理论,以汉英身体部位词"头"和"head"为例,从认知的角度来解读其中所揭示的人类认知规律。含有"头"和"head"的汉英习语都源自人们对自己身体部位的各种体验,而隐喻在这些习语语义的形成和抽象化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都爱 《齐鲁学刊》2006,4(4):126-130
不可知论是西方哲学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可知论问题的本质是关于本体是否存在及其能否被认识的问题,具体内容涉及到认识对象和认识方式两个方面,认识对象和认识方式都可能导致世界或事物本身的不可知。在对本体认识的解决上,中国古代哲学给出了本体认识的获得就是本体境界的开出这样的高度解决;而现象学直观是现代西方哲学对本体认识问题的最高解决,使得回到事物本身或者获得关于存在的认识成为可能。事实上,不可知论已经成为推动本体论发展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人类的认知心理、客观事物或现象的类属划分、语言及交际活动四个方面说明了语言模糊性产生的原因。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具有不确定性和有限性,这种不确定性和有限性导致了客观事物或现象类属划分的模糊性,指称这些模糊范畴的语言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模糊性;语言和客观事物或现象是通过认知活动产生联系的,当人们对客观事物或现象产生模糊反应时,其对应的语言符号必然具有模糊性;由于其独特的语用功能,语言的模糊性成为交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人类加速认识循环的历史必然性和人类认识潜能还没有开发出来的现实之间存在着矛盾,树立科学的认识观、研究观是加快认识循环转速(或缩短其周期)、充分发挥人类的认识潜力的唯一捷径。  相似文献   

18.
Hanoi(汉诺)塔问题作为一个古典的数学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数据结构中递归算法的经典案例,几乎没有介绍过其他的方法来解决此问题.文章分析讨论了一种非递归算法.  相似文献   

19.
全息的含义是"部分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这一概念为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部分也具有整体性,而整体也具有局部性。从全息论的角度看,系统论与还原论具有共同的局限,即都具有还原的性质。系统论不过是倒过来的还原论,它把部分的性质归结于整体,正如还原论把整体的性质归结于部分。本文论述了全息论与系统论、还原论的联系与区别,得出了两个结论:从整体上看问题是不可能的,因为所谓整体不过是人的视野中的整体,人的任何认识都是不"全"的,因而所谓整体本质上不过是认识上的"局部";一种完整的认识必须包含"未知"于自身之内,否则就不是"全知",任何已知都不是全知,它们都是有限的、局部的认识,若以这种不全的知代替那包含未知的全知,就是以局部代替整体,错误也就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20.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这首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由此可见作者辛弃疾将自身亲身体验夜行黄沙道中的所见所听所闻的所感通过诗的语言表达出来。诗歌是人类强烈情感导致的一种特殊认知活动的表达方式,而语言正是人类认知的结果,诗歌是人们特殊概念化过程的结果和表达,诗歌是人类认知世界(精神)体验的一种表达方式。由此看来,诗歌也是基于认知体验的过程;同时提出:认知诗学这一全新解读方法也可对本土作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