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是学刊》2019,(1):27-36
德国思想家威廉·舒尔茨是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先行者。他通过广泛吸收经济学和工艺学的理论成果,提出了极具原创性的物质生产理论。他将蕴含着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维度的分工概念确立为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核心原则和分析范式,将生产资料确立为划分物质生产发展阶段的衡量标准,并从直接生产层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实质与阶级对立。这些理论创见对青年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舒尔茨的思想也存在内在局限性,因此,必须准确厘清舒尔茨与马克思的思想关系。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具有支配性影响的"马克思学"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做了偏重"物化"观的解读,在实践上产生一系列偏颇和失误.实际上,马克思在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时,有一个"生活的生产"的重要理论预设和理论命题,强调了"生活"的本源性和生活与生产的互动生成关系,从而把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起来.因此,生活、生活方式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生活的生产"命题构成最具解释力的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架构.发掘马克思"生活的生产"这一重要理论思想,对于重构科学的社会理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构中国的新型现代性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盾 《浙江学刊》2005,2(5):87-94
萨林斯是美国著名文化学者,他的<文化与实践理性>一书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提出诘难,认为马克思把"生产"概念自然化,忽视了生产过程中文化象征图式的重大作用,从而在深层逻辑上支持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意识形态.本文依据马克思原典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最本质的内容,是马克思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因此马克思的生产概念首先是一个意识形态的批判性概念,它要颠覆的不是生产力本身,而是生产的资本主义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4.
张文喜 《学术交流》2007,44(1):5-11
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建构中,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形态的变革,尤其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革命是两个重要的研究向度。这两个研究向度的紧密相联,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研究是经济学层面的历史理论研究的逻辑前提,而经济学层面的历史理论研究则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研究的应用。马克思以阶级斗争革命观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枢纽,其旨趣是批判和根除资本主义制度。但马克思主义由于逻辑的要求而随同自己的对手资产阶级进入经济领域,这决不是在它所批评的意识形态的意义上依旧是意识形态的: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虽然资本主义时代所创造的生产机制合乎理性主义的规律性,但马克思对于生产的批判性和历史性理解,摧毁了抽象的生产存在,凸现无产阶级革命对于改变生产力的作用和意义。从否定后现代理论意义上说,马克思看重经济却不会因为生产机制的优势而接受理性主义和机械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5.
张一兵 《求是学刊》2007,34(1):33-37
青年鲍德里亚在《生产之镜》一书中,指责马克思的自然观仍然是启蒙观念中的奴役性关系概念,因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基础是征服自然的物质生产。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大写的规律和自然必然性都是这种支配性思维的产物。文章依据对马克思经典文献的科学理解直接回应了鲍德里亚的上述批评,并指认了其误读马克思的根本原因在于将生态伦理中的反人类中心主义畸变为一种本体论话语,他开始走上彻底否定人类对自然的一切改造和利用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生产的自然条件"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认为,生产的自然条件状况制约着劳动生产率发展的水平,影响着作为生产力中最重要因素劳动者的生存方式,影响着生产工具的材质,影响着劳动对象的数量和质量.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农业破坏生产的自然条件的行为进行了生态批判.研究马克思"生产的自然条件"思想能够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进行深层解读,有助于我们重视对生产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保护,有利于生态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7,(3):65-72
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理论蕴含在他对以往一切"生产劳动"思想的批判和对未来理想社会展望的构思之中。他以对他之前各个学派生产劳动思想片面性的批判为起点,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视角,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基本逻辑,设想了未来社会生产劳动的基本存在形式,阐述了生产劳动理论的现实价值旨归,形成科学完整的生产劳动理论。沿着马克思研究生产劳动理论的逻辑思路与方法,结合当前中国的生产劳动领域的现实问题,需要坚持以劳动的本体性为前提,以"共享"发展为目标,促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合理结合来印证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必要性,使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8.
研究现代性的生成发展,首先需要探究现代性的根源问题。不同于西方现代性思想家主要从观念、文化和心理层面理解现代性根源的做法,马克思主要是通过现代生产来理解现代性的根源的。因而,"现代生产"便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审视现代性根源问题的一个基本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中,对现代社会的起源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现代生产的形成和确立,现代生产的起源史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的起源史。现代生产不但构成了现代历史的发源地,而且还继续作为主导性因素制约着整个现代社会生活的实际运行过程。当代社会是以消费为中心组织社会生活的,已经步入消费社会阶段;消费社会虽然更为凸显消费逻辑,但仍然是以生产逻辑为根源和基础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晚年"古代社会史笔记"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理论贡献主要有:完善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完善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完善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从公有制社会向私有制社会转化的理论,等等.马克思在对古代社会史的研究过程中还对一些政治经济学的论断进行了修正.马克思对古代社会史的研究也在一定意义上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要表现为:丰富和发展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无产阶级革命同盟军的理论以及关于东方革命和西方革命相互关系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学说的本体论立场与基础问题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用辩证法与物质本体论的结合来阐释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遮蔽了马克思所完成的本体论革命。新唯物主义乃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能被理解为物质本体论在历史领域中的贯彻,而应当被理解为马克思的新本体论的基本立场与视域,是马克思的哲学变革的实现。应当根据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思想的把握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方方面面。核心的问题是要把握马克思对历史与自然的统一所作的本体论论证,而这一论证的基本内容,是阐释作为实践活动的感性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历史性存在之间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资本论》不是传统意义的经济学著作,也不是传统意义的哲学著作,而是马克思意义上的真正的"历史科学",它通过资本与财富的运动与发展,全方位地揭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发展,揭示现代社会的运动发展规律。它的真正的思想核心是马克思的现代史观。在马克思的现代史观与马克思的人类史观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必须把马克思的现代史观看做马克思人类史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反对离开现代史观对人类历史作抽象研究。不仅如此,我们还必须把马克思的现代史观看做马克思人类史观的最高表现,是最真、最活的历史唯物主义,因为正是在这里才真正体现着马克思哲学的时代性和人民性。离开了现代史观,我们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因而从一般唯物史观上升到马克思的现代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法的革命,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化、大众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一、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阶段的最高发展恩格斯在逝世前5年中,与工人运动的活动家,社会主义者及青年们频频通信.书信中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涉及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可见,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非常重视.在这些书信中,恩格斯一方面更加准确地重新说明和评价了自己的某些观点,另一方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某些重要原理也作了新的发挥.大大发展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这一方面是由于自唯物史观创立半个世纪以来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精心研究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现实斗争发展的需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以后,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歪曲和攻击,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把唯物史观歪曲成“经济史观”“经济唯物主义”,资产阶级的社会学家(保尔·巴尔特之流)也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歪曲为“经济决定论”,否定上层建筑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青年派也把唯物史观简单化、庸俗化,把唯物主义历史观变成简单的公式,并自称为真正的唯物主义者,恩格斯正是在同这些错误倾向的斗争中,推进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相似文献   

13.
作为马克思哲学的第一个阐释者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共同创立者,恩格斯阐释的马克思哲学及其力图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多年来被理解为权威阐述,但这种表述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学术关系问题所纠缠.分析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入解读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文本,把握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阐述的异同及其原因,在时代变迁中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了一些研究马克思哲学的文章,1995年第6期发表的俞吾金教授的《论两种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一文,通过释义“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的涵义来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和本真精神。俞文讨论了马克思哲学的许多重大问题,提高了讨论的层次,把研究的深度向前推进了一步。读后很受启发。我们同意俞文总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划时代的哲学创造之所在,马克思并没创立过历史唯物主义以外的任何其它的哲学。换言之,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哲学”。俞文的这些论述加深了我们对马克…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的意义上,历史唯物主义是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这种解释方式涉及两个基本的问题,即物与解放。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建构的思想踪迹中,追问物与解放的关系是真切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必要环节。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分别建构了能动之物与个体解放、客观之物与人类解放的关系,这两种关系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相互承接的逻辑层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形成过程中的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部著作存在从"经济事实"出发和从理想化的人的本质出发两个出发点的矛盾,一方面论述了一系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又存在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旧术语、旧形式、旧观点的遗迹。马克思在《手稿》以后的著作中逐步克服了这些旧遗迹。  相似文献   

17.
<正> 《资本论》是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物,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马克思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取得了辉煌成果,不仅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产生发展的规律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从而指明了无产阶级的解放条件和历史使命,而且大大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使它从假说变成了科学。所以,《资本论》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离不开《资本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离不开《资本论》。由于马克思生前没有来得及写一本纯哲学著作他的哲学思想在《资本论》中表现得更丰富、更深刻、更全面、更集中,所以研究《资本论》对于深刻理解马  相似文献   

18.
如何阐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理解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前提。艾伦·布坎南提出了双重路径的建构与阐释视角——非法权的外在批判与法权的内在批判,从而把马克思正义思想以内在批判的形式呈现出来。然而,布坎南的建构与阐释是失败的。首先,其双重建构存在着两条路径之间的对抗。其次,其外在建构忽略了法权批判的可能性。最后,其内在建构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逻辑。布坎南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误读了历史唯物主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双重路径的设想没有合理性。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我们仍然可以提出一种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双重路径——低阶批判与高阶批判。这样理解的“双重路径”,清晰地呈现了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内在构成,将为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当代建构提供真正合乎马克思本人思想的方法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生产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建构在以总体性为特征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的。不从总体性出发,就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的生产理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将生产仅仅理解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没有看到生产的总体性、丰富性和全面性。马克思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理论无疑是建立在对生产总体性的理解基础之上的,也只有在人类历史性实践活动的总体中把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通过批判政治经济学所得出来的"总体结果"的真实内涵。  相似文献   

20.
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曾经说过,黑格尔和马克思是现代系统论的先驱。这是因为马克思第一次把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运用于对社会的研究,《资本论》就是马克思运用系统原则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一部科学巨著。把人类社会看成系统,把人类社会的历史视为系统运动,这正是马克思高于他先前的思想家的地方,也是马克思认识人类历史的重要方法。因此,对系统分析方法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作一探索,对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并有效地改变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现状,无疑是一项艰巨而有益的工作。 一、人类社会是完整的发展着的复杂系统 历史唯物主义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