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试构"文学政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活动与政治活动之间存在着由历史构成的关联,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其实也就是文学和政治文化的关系,所以,从文学理论与政治学相交叉的角度来看,应当建构文学政治学,从而充分地解释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文学表现政治是文学对政治的想象,文学政治学就是研究文学想象政治的一门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2.
潘华琴 《学术交流》2007,(11):151-154
文学是人学,文学的"主体性"问题有着诸多的阐释可能性。从生命本体论的角度上来讲,文学是对人类生存境况的关注。在文学言语活动中,公共语言的个人化表达方式使不可言说的私人感觉得以呈现,营造了留存个体生命之私有性的精神领域与审美空间。在其间,无论是文学言语活动中的创作主体、接受主体还是人物主体都实现了生命的自我完善,文学为人类提供了突破自身存在困境的一种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文学是人学。  相似文献   

3.
知青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一次由亲身经历过知青生活的一代人作为创作主体亲自参与创作的一种文学题材.知青文学描写的是知青作家的心史,也是一代知青的心史.知青文学关注和探讨知青生存问题的精神思索,探寻了知青精神家园的失落、寻找和重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理论问题,"文学终结论"的现有阐释呈现出三种向度:一是黑格尔从艺术与"绝对精神"的关系出发得出的艺术终结论;二是米勒等从文学与电子媒介的关系出发得出的文学消亡论;三是朱国华等从文学与权力资本的关系出发得出的文学末日论.在文学发展的现实面前,所谓的"文学终结论"是禁不起推敲的.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文学属于"生命文化",当代文学虽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甚至"终结"的危险,但根本原因不在于"绝对精神"的演化、电子媒介的进步或权力资本的转移,而在于生命的危机和自然的终结.文学要走出"终结"的魔咒,实现自救与救赎,就必须与捍卫自然与生命价值的生态运动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属于跨文化研究的理论范畴.在近代中国"公共领域"建立、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公共领域一开始就表现出明显的政治性质,在此基础上文学逐步摆脱对政治的依附关系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学公共空间".作为一个理想模式,文学公共空间应当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广泛参与的,自律、理性而又多元、宽容的交往对话空间.它是发表作品的阵地、文学传播的载体、争论的讲坛、作家聚集的核心,各种思想、观点、主张借此进行多元、理性、批判性的对话和讨论,进而,以此空间为核心的文学群体、流派得以凝聚壮大,新的文学思想观念得以产生,从而促进了文学整体上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决定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主要出现了三种解读策略,分别是意识形态高浮论、审美意识形态论与意识形式论.这些观点忽略了艺术起源在文学性质上的发生学意义,未能认识到起源即性质的重要性.其实,文学首先是艺象形态的,其次才是意识形态的,前者是第一性质,后者是功能性质,它们的统一表征了文学在起源以后进入阶级社会发展的独特性与复杂性.由此可知,确认文学首先不是政治,其次又能够参与政治活动,这是把握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辩证态度.  相似文献   

7.
桂强 《社科纵横》2005,20(2):220-221
“回归文学”是前苏联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本文以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黑的高空》的解读为个案,展开对“回归文学”的思考。认为只有运用历史主义的观点,对“回归文学”中的一些作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才是科学而公正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解构"身体写作"的女权主义颠覆神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应全 《求是学刊》2004,31(4):91-95
不久前,我在网上看见一个年轻女作家写的一篇文章,坚决反对“身体写作”之说,以为那是误解了文学本性的结果。在她看来,“身体写作”显然是指年轻美貌女人的写作,兴趣完全在作家的性别、外貌、年龄上,与作品本身无关,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管作者的性别如何,只看作品的好坏。在我看来,该文作者既误解了文学的本性,也误解了“身体写作”现象本身。我们非常期望世人把质量奉为文学的唯一标准,但遗憾的是文学却很少是纯粹的文本质量问题,文学多半与各种“非文学”因素难解难分地交织在一起。“身体写作”不是一种不正常的文学现象,而是最正常不过…  相似文献   

9.
李铁秀  龚宏 《学习与探索》2004,3(2):105-107
从文学与语言的关系入手,反思传统语言工具论制约下文学研究中的语言与文学、"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之间普遍存在的关系割裂等诸多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文学与语言脱离造成的两张皮现象已使文学不成其为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研究必须建立在语言研究的基础上,文学应重返语言家园。  相似文献   

10.
论多利莫尔文化批评的"文本间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纳森·多利莫尔是当代英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思想史家和社会学家,作为英国"文化唯物论"的重要开创者和积极实践者,多利莫尔在当代西方人文学术领域和左派政治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他强调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政治、文学与权力、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多重复杂关系,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这也鲜明地体现了其文学批评的"文本间性"特征,并对我们当前的文学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