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6,(9):223-228
城市形象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历史沿革、文化底蕴、经济实力、景观环境和人文精神,她是一座城市在发展中不容忽略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许多城市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一个拥有良好形象的城市首先能使自己的市民获得共鸣和价值认同,然后能以这独特的魅力吸引各方目光并最终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助力。南昌是一座拥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城市,通过对南昌已有城市形象传播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并借鉴其他城市形象传播的成功经验,可以探讨构建和传播红色文化特色下的南昌城市形象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2.
南京城市文化形象的成因及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南京是一座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古城,但是现在南京的城市文化形象是极为模糊、缺乏个性的。文章从南京的历史文化入手,指出南京文化所具有的多样性是南京城市文化形象缺乏个性的根本原因,进而结合南京现在的城市功能定位、城市文化发展方向、未来的时代需要等,对南京的城市文化形象进行了定位。  相似文献   

3.
城市精神作为一座城市灵魂的象征,是城市文化长期积淀而成的独特品质。要扩大城市精神的效应,就应该使城市精神成为市民的文化习惯和自觉行动。进而发展成为一座城市的社会行为,这样,整个城市的精神面貌才会焕然一新,城市精神才能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大学,而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其孕育出的人文精神;大学的生存一刻也离不开教师,而教师的本质规定是其展现出的人文修养。一所大学的灵魂在于其积淀、涵养出的精神文化底蕴,教师是大学精神建设的核心主体,而师德水平则是教师人格结构中的核心要素。故此,师德建设对高校和高校教师而言既是一项基础而恒久的职责,同时也是新的时代挑战所提出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就是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以当地文化底蕴为依托,融入人为的无限创意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产业模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来自两方面,一是外部作用动力机制,一是产业自身作用动力机制.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对策:成立推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政府管理机构;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促进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和经营,在旅游商品中加入无限创意;建设和完善创意人才培养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好文化旅游创意产业.  相似文献   

6.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和构成界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动态演化过程,演化动态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科学认知与产业实践研究相对广泛。界定文化创意产业概念时代背景是"culture"和"creativity"两词的社会意义演化和西方城市普遍进入后工业社会后的多元思潮复兴、民众消费需求多样化与城市复兴的政府政策三重动力。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界定在国际组织、国家和城市层面存在一定差异。发育程度较高的国家或城市对文化创意产业范畴认识日趋一致,但概念界定受到各国或城市政府政策影响。文化创意产业的统计范畴是以文化创意产业概念认知为前提。文化创意产业是由复杂的主体、企业及其社会网络等所生产的文化活动与创造力为核心的商品与服务,具有经济性、社会性,一旦与可识别的国家或区域关联起来,就会自动涉及边界、流等复杂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宝鸡是陕西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一座工业重镇和交通枢纽。如果放在历史的坐标系中看,宝鸡还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的城市。它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的故里,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也是青铜器之乡和佛教圣地。在宝鸡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曾上演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悲喜剧,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了极其辉煌的作用。著名学者文怀沙认为宝鸡“是华夏文明根系中重大的一脉,渊源中宏大的一支。”确实是很有见地之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宝鸡陆续出版了多部反映宝鸡历史文化的…  相似文献   

8.
江苏首创建设扬子江创意城市群,这是一种新的制度型创新和地域生产力结构优化的前瞻性探索,是作为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群”的必然担当,是主动参与全球竞争并介入全球城市文化价值链高端环节的战略创新。城市发展需要一个具有“人文区位”价值空间的基础,即城市人文区位的“城市文化资本”属性。江苏沿江八市以长江为“轴”和纽带,虽然隔江相望,但是都已经提出全面跨江发展的具体要求和战略,而且能够明显地看出,在地域生产结构和格局上,以南京和苏州作为沿江八市城市群中的两个“发展极”,形成了一个在空间区位上具有特殊优势、在文化地理空间又有共性——“江南文化”作为同一性的文化底蕴,构成了一个中国经济最发达城市群的地域空间结构。可以通过创意产业的“淬火”与“城市文化资本”再生产,创造高质量发展的世界级城市群(带)关系,形成一个被发现、被创意和被整合创新的区域性经济文化共同体,构筑高端产业发展的世界级创意产业城市群。  相似文献   

9.
文化创意驱动城市转型发展的模式及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平 《社会科学》2012,(7):40-48
文化创意驱动城市转型发展一般有四种模式:文化创意空间设施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文化创意生态营造。文化本身的特性决定文化创意驱动城市转型发展具有六种作用机制:即创造性、融合、美化、个性化、多样化和社会化。借鉴国外城市的经验,一是以文化为灵魂,创意为手段寻求转型发展的突破口;二是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如何激发人的创造性上面;三是同等注重扩大文化创意的生产与消费;四是构建社会网络,促进全民参与文化创意的生产与消费。  相似文献   

10.
基于Hospers创意城市所应具备的集中性、多样性、非稳定状态等三个要素,经过分析和论证,笔者认为,乌鲁木齐具备创意产生的良好基础。乌鲁木齐这个城市的文化与艺术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比较鲜明,城市建设应该立足于历史文化底蕴、民族风情以及中亚视野,积极吸取相近城市和地区的成功经验,通过对创意资源的挖掘、搜集、整理、改造和推广等各个步骤的有序进行,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文化、历史与艺术相结合的,少数民族风情与宗教风俗相结合的,具有多重魅力的创意城市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1.
李娜 《北方论丛》2011,(6):119-121
个体是文化的个体,文化是个体的存在方式。文化与个体的相互统一和协调是文化个体生成的逻辑起点。文化的个体生成,主要指在人与自然关系系统中,作为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之统一的文化在个体身上的生成,这是一种文化的再现过程,是已有文化在每个个体中的生成。文化的个体生成包括重复性生成和创造性生成。文化自觉是文化的个体生成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2.
文化创意是创新、创造、创意及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产物。文化创意对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以传统文化、现代文明优化文化创意,并以文化创意推动传统产业的提档升级,努力实现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传统文化、现代文明的大融合。实现这一融合,首先要找到利用传统文化、现代文明优化文化创意的路径,其次要找到借助文化创意来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人类的文化关系普遍确立,其内容日益丰富。人与文化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文化及其存在形态间的关系,是最基本的文化关系。人类的其他一切文化关系,都是由这些基本的文化关系衍生的。文化哲学应该对人类的一切文化关系尤其是新生的文化关系予以高度关切,推动人类文化关系向和谐、丰富、健康的方向发展,但对这些基本的文化关系的反思、调试,仍然是文化哲学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史上,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时代主题下,中西文化发生了激烈交锋,向西方学习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的主旋律。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走向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延续。以文化自觉为基础的文化自信不是简单盲目的自信,不是妄自尊大,而是一种崭新的姿态、开放的胸怀,是漂泊已久的中华文化的回归,是荒芜已久的精神家园的重建,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15.
文化创新既是推动先进文化产生和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也是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灵魂。在社会转型时期,正确认识文化创新的客观必然性,科学定位文化创新的特性和内容,强化政府、思想文化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创新的重视和参与,是切实提高执政党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和全民族的创新能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永葆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语言的翻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是文化的翻译,因而文化因素会不可避免地对翻译活动造成影响,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也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译者的文化态度及文化的时代特征三方面文化因素,以此来了解其对翻译的影响,并分析了相对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表现,依赖于具体的民族文化背景,而文化典籍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内涵。因此以文化典籍为探寻国俗语义的着眼点,从诗经中的诗歌到元曲,主要是唐宋诗词中探寻并比较“雁”、“燕”两词的国俗语义,对于领略历代传承的民族文化,准确、全面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发展内在活力的根本途径。作为西部重要中心城市和第一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重庆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取得了重大成就。文章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重庆文化体制改革经历的四个阶段:从初步展开到稳步推进,再到取得重大突破,以及目前进入全面深化的阶段;并剖析了30年来重庆文化体制改革的规律和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下一阶段重庆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旨在为进一步推动重庆文化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江奔东 《齐鲁学刊》2006,(4):141-144
我国文化产业崛起的过程,就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过程。文化体制改革包括微观改制和建立宏观管理新体制两个方面的内容。创意是文化产业崛起之源,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创意与儿童、农民、国际文化市场、投资、工程技术、教育的结合将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20.
从2010年8月起,重庆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市范围内正式施行,预计10年实现重庆1000万农民工转户进城。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不仅是空间上的流动,更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化移民”。在这一过程中,具有不同文化心理、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群体接触、碰撞,必然会引起自身的不适应和彼此的不认同,甚至引发外在的激烈冲突。这种文化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冲突,尽管具有推动城市发展、促进群体进步以及充当“社会安全阀”等正功能,但它破坏社会秩序、伤害群体心理等负功能,弱化了城市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严重妨碍了城市精神的培养。对此,必须统筹规划、多方努力、协同推进,使尊重农民工、公平对待农民工、让农民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