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普罗提诺对灵魂回归方法有自己的理解。这一回归之路大体可分两个阶段 :一是灵魂上升到心智的上升之途 ;二是与太一合一的合一之途 ,回归方法是与此相对应的。普罗提诺的灵魂回归方法体现了独特的“被动性”和“个体性”。  相似文献   

2.
普罗提诺是古代最后一位有影响的美学家。作为新柏拉图主义的重要代表,他结束了古代的理性主义美学,开启了中世纪的神秘主义美学。普罗提诺(204—270)认为个人的肉体生存是无关紧要的,因此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很少提到自己的生平事迹,他只提到自己生于埃及。他的鲜为人知的生平是他的学生波菲利为后人  相似文献   

3.
尼采颠覆了传统柏拉图主义的“两个世界”学说,代之以新的“两个世界”理论。同一个世界在他那里被分为了深层和表层这样两个层次,居于深层的是权力意志的世界,附于表层的是外观世界,而通过权力意志的透视,外观世界从深层世界中涌现出来。就尼采仍把世界一分为二而言,他的世界观依旧是一种柏拉图主义的世界观,当然,这是一种经过转换,改装了的柏拉图主义世界观,即颠倒的、内在论的而非超越论的柏拉图主义世界观。  相似文献   

4.
一与多的关系问题是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普罗提诺的流溢学说综合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发展说,使得一在保持对多的超越性的同时,又作为多的活的源泉对于多保持着建构作用。尼古拉·库萨吸收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层级学说和"坚守-产生-返回"三重活动的内在机制,以其奠基于精神的动力性活动中的"统一性学说",对上帝-世界关系作出了带有其原创性的解读,并且库萨与普罗提诺的差异也表明了两种世界观的差异,本文试图对此差异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刘习根 《肇庆学院学报》2008,29(3):20-23,41
普罗提诺的“流溢说”中充满着浓厚的古希腊哲学精神。他将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论等结合在其中,形成了“太一”、“理智”和“灵魂”三大本原,这三大本原都可以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它们的理论源头。  相似文献   

6.
普罗提诺的太一、理智、灵魂是否为“本体”(hypostasis),以及他是否有基于hypostasis 的“本体论”长久存在争论。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澄清了hypostasis并非普罗提诺的专门术语,而是通过 后来的新柏拉图主义者和基督教 “三位一体论”才变成指称最高者的特殊概念。Hypostasis的多义性必 须根据具体语境加以区分。在 《九章集》中主要表示相对具有独立性的实体或实存性。太一等三者更恰当地说是希腊传统哲学意义上的“本原”,它们共同构成普罗提诺本体论 (ontology)的解释核心。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的《理想国》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正义”这条主线,围绕着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柏拉图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和谐的社会画卷。在柏拉图看来,国家正义就各个等级各守其序,各司其职,正义本质上就是一种秩序和和谐。为了达到社会的统一和谐,实现国家的正义,柏拉图为他所构想的“理想国”确立了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哲学家执政,另一个是整体主义原则。这两个原则构成了柏拉图和谐社会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8.
普罗提诺在其《九章集》开篇就在阐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意义上谈到美,他更多地在理念和至一中探求美的基础;他提出了从具体事物到美的德行、最终再到至一之美的本体形上的美学秩序论,他将美视为存在,要求人返回自身以寻求内在于人的至美,这不仅体现出他的美学的心理观察的品性,而且也成为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基督教哲学“返回内心深处”的学说的先声;他不仅在本体形上层面讨论至一之美、精神之美,而且也在其中探寻艺术美学,认为艺术涌出于艺术家的直觉,对于直觉的理解就是智慧,这是其作品之可观想性的基础.普罗提诺的美学思想对于基督教东西部教会学者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都具有重大影响,其成就至今依然是美学史上的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柏拉图主义者, 普罗提诺更多地继承了柏拉图的审美理念, 并以三一本体学说为基础, 描述了如何从最低等的美上升到美自身的梯级上升的审美历程, 即从物体美到灵魂美, 再到理智美(美本身), 最后回到美之本原的太一, 强调了只有在与神相合一的神秘主义的宗教迷狂中才能达到至高至纯的审美境界.普罗提诺就是座桥, 通过这座桥, 古代美学和中世纪, 乃至近现代美学相连.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讨论了陈寅恪和贺麟对儒家纲纪学说的柏拉图主义阐释。首先,本文对余英时关于陈寅恪与儒家伦理之间关系的解读提出了不同意见,指出他没有正确理解陈寅恪借助柏拉图主义所表明的在儒家纲纪学说上的立场;其次,本文分析了陈寅恪和贺麟的“纲常理念说”,判别了二者的异同,并进一步梳理了贺麟对儒家“三纲说”的柏拉图主义阐释的思路,指出其阐释的得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