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情与言情——张爱玲与中国传统小说的精神缘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 ,是充分汲取传统小说丰富营养并籍以形成独自个性的作家。她深受中国传统小说的影响 ,尤其欣赏《红楼梦》、《海上花列传》等写实作品。她的小说创作 ,便是在世情小说的基础上 ,形成对惨烈现实的如实描绘 ;在言情小说的传统上 ,形成对情爱世界的冷峻审视。因严酷的“世情”而寻求温馨的“言情” ,又由颓唐的“言情”返归无奈的“世情” ,构成张爱玲创作的基本路径 ,由此 ,她也激活了现实主义的小说传统。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言情主题包括三个方面:情爱的空中楼阁,情爱的社会话语,情爱的畸形世俗化.民初的哀情小说所描绘的情爱的空中楼阁,构成了眼泪的世界.情爱的社会话语,既能反映作为社会人的本质和观念,更能折射复杂的社会景观.情爱的畸形世俗化,当情爱的表达违背社会话语的常态时必然是一种畸形,畸形的男女情爱很难按照世俗社会的存在法则正常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言情小说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起初还是停留在"情"的小圈子里,只注重个人的感受与体验,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言情小说才逐渐走出个人内心世界的狭隘范围,作家们也不再单纯为了写"情"而把社会作为简单的背景,开始将自己的感情与社会的变革联系起来,认识到言情不能不言社会,使言情小说具备了向社会言情小说转变的条件,同时,近代言情小说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民初"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大都以悲剧告终,其原因涉及人物命运、性格及社会根源,多方面展现了社会转型期情爱世界的悲情波澜。小说无论是对封建家长制的批判,还是对情理冲突的揭示,抑或对不可知的命运的无奈,都有知识者对情的自我言说的特征。正因为如此,民初"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不是通俗小说而是五四"灵的文学"的先导。  相似文献   

5.
极致“言情”: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叙事策略与修辞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体修辞是海派鸳蝴小说得以自成一体的一道外在标记。《玉梨魂》等,正是以其极端化的言情修辞,而在民初文坛上站稳脚跟并兴风作浪的。鸳蝴文体所采取的相关策略:远离主流宏大叙事模式的言情叙述,消闲化的自我定位,软性语言的大量运用,莫不为在自己开辟一块独立的言说空间。正是以“鸳蝴”叙事为基础,二、三十年代的海派城市文学得以在“五四”、“左翼”语境中自立门户,拥有自己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6.
罗紫鹏 《理论界》2014,(10):139-142
民国初年各类书信尺牍的出版一度高涨,而其中的艳情尺牍因其骈四俪六的绮艳文风尤为一时风尚,特别是以徐枕亚等人为代表的旧派小说家陆续发表的一些"创作型"、"代言体"书牍,在一笔操办往复书信的过程中,竟使其具有了小说的情节和架构,具有了类似于《玉梨魂》一派写情小说的特点。然而到底是此类艳情尺牍的创作和出版催生了《玉梨魂》一类兼具书信体特点的小说的出现,还是民初《玉梨魂》等写情小说的流行刺激了艳情尺牍的出版和流行呢?笔者通过比较明清以来言情小说的基本情况,认为尺牍在小说中的运用一直存在,民初艳情尺牍的出版和风行应该是源自于写情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的社会言情小说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它客观地反映出了各阶级、各阶层在那个时代的心灵史和社会的历史变迁。它们将言情与社会结合起来,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全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面目,特别是作为时代精英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时代的镜子面前都客观地体现出了不同的思想和态度。晚清民初的社会决定了他们的不成熟,但时代风气已经开化,人们已经感触并接受了大变革、大过渡时代的思想。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和时代主潮面前表现出了极大的作用。为新时代的到来准备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明末,随着人文思潮的高涨和世人思想的日益解放,肯定情欲、赞美真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李贽所谓“食、色,性也”。戏曲《牡丹亭》、白话小说《金瓶梅》、“三言”、“二拍”无不“言情”,文言传奇小说领域,亦出现了大量描写男女情爱的“言情”小说。根据所“言”之“情”的类型,笔者将其分为三类:①才子佳人的知己之情,如戋戋居士的《小青传》、徐瑶的《太恨生传》、黄周星的《补张灵、  相似文献   

9.
言情小说,还是言钱小说?——论对张恨水小说文本的误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钱是张恨水小说文本用以结构故事、推进叙事、塑造人物和表达思想的主要手段。在主要关注民族与革命等宏大思想问题的中国现代社会环境中,张恨水以金钱为核心话语的小说文本触及了人的物质层面的存在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现代思想追求的某种缺失。这应该是张恨水小说创作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学界对张恨水作为言情小说大师的定位和误导却妨碍了对其创作的全面认识和评价,遮蔽了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晚清言情小说的主题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胡全章 《中州学刊》2004,(4):97-100
晚清言情小说上承明清人情小说之传统,下启民初言情小说之高潮,是二十世纪之初文化转型期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晚清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对小说家的创作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晚清言情小说形成了"借儿女言家国"、"借儿女言节义"、"借儿女言自由"等三种最具代表性的主外模式.  相似文献   

11.
《理论界》2015,(8)
民初"礼拜六派"阵营的期刊发表刊载了许多"忆语体"作品,它们皆是《影梅庵忆语》与《浮生六记》等一类文本的仿作,且以小说为主。而实际上,此类仿作自清末南社对《影梅庵忆语》的重印和模仿开始,又因《浮生六记》的发现和宣传讨论而波及一时的文学潮流和文学创作。盖自清末对文学地位、文本情感功能的重视,"言情"作品便成为一种趋势,"礼拜六派"通俗文学的流行实是清末民初推重真"情"的发展结果,而"忆语体"作品也经历了一个由南社的"笔记体"仿作到"礼拜六派"的小说体仿作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李清照不为流俗所羁 ,言情坦率真挚。她的词作写出了当时封建社会女性最真实、最隐秘的内心情愫。本文从她对闲情中女性内心世界的展现、对女性形容体态的摹写及国破家亡时内心凄楚倾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邱培成 《江淮论坛》2003,6(6):135-140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在不断地流变,在清末民初这个社会多变时期,小说观念的演变尤其突出。本文以前期《小说月报》(1910—1920)为例,通过具体考察它对小说的理解,对小说栏名称调整的用意以及对言情小说认识,来审视、解读清末民初小说观念的演变。  相似文献   

14.
《理论界》2017,(8)
柳永词在词的发展历程中占据着特殊重要的位置,无论争议与否,"学柳"都是"学词"与"词学"中不可绕行的阶段。然而柳词自有其"不可尽拟"之处,主要集中在他的言情艺术方面:首先,柳词具有"可替代——平行推进式结构",使言情在具备稳定架构的基础上得以灵活自如地延展。其次,单片词中"情语"分布均匀。第三,极尽进退揖让之能,使尽头艳语变得立体多元,富有层次感。  相似文献   

15.
汤俏 《北方论丛》2021,(5):129-139
"80后"网络都市言情代表作家唐欣恬,因其作品被改编为电视剧《裸婚时代》热映而被誉为"新生代都市女性情感代言人".本文以唐欣恬为例,通过对其从《裸婚》到《恩将求抱》创作历程的呈现,探析"80后"网络都市言情小说的叙事艺术特征,并试图考察其在都市言情小说脉络中的继承与演变,从而表现出消费时代场域中都市文化的新特质.  相似文献   

16.
鸳鸯蝴蝶派小说与西方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鸳鸯蝴蝶派是20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旧中国的一个都市文学流派.它起源于清末民初,从辛亥革命到“五四”间的近10年,是它的“全盛时期”.“五四”以后,随着新文学的发展壮大,鸳鸯蝴蝶派逐渐走向衰落.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流派便完全从文坛上消失了.鸳蝴派的创作以小说为主,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比其他体裁作品略胜一筹.其小说内容极为驳杂,大致可分为言情、社会、武侠、神怪、侦探、军事、历史、黑幕、宫闱、娼门、滑稽、民间等类别.其中言情小说最为重要.民国初年,鸳蝴派小说的内容基本上集中于此.20年代以后,言情小说仍占据主要位置.本文便试图探讨一下早期鸳蝴派(偶尔也兼及非鸳蝴派)言情小说与外国文学的关系,因为这一问题至今还少有人讨论.而要研究鸳蝴派的兴起,似乎又不能回避这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明末言情小说观可以概括为“情史观”、“情教论”和“情政说”。其基本内涵可以表述为 :强调言情小说有与史书相同的地位和价值 ,倡言其教化人生、淳厚风俗的功能 ,并对政治起着讽谏与辅翼的作用。此一言情小说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即理论准备期、理论表述期和创作倾向体现期。  相似文献   

18.
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由于抒情因素的增加而具有强烈的表现意味和主观色彩 ,在客观上符合了现代小说“文以传情”的审美追求 ;对“情”的具体描写也不再含蓄蕴藉 ,而是着力刻画渲染 ,不加节制 ;出现了大量结局悲惨的小说。这些审美特征都背离了传统美学追求和谐中庸、以理节情的既定规范。  相似文献   

19.
石秋仙 《东岳论丛》2005,26(2):109-112
现代言情小说作为通俗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 ,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这类小说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 ,它使得作品投合了广大市民的审美心理。对情的描写与表现投合了中国这个重情国度人民重感情、重家庭、重人伦道德的欣赏心理 ;将“情”表现为“怨”、“哀”、“悲”是和中国人“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及中华民族属含蓄内倾情感型的女性化偏向性格有关 ;这类小说的结构方式———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来结构小说 ,是和中国人的线性思维方式分不开的 ;小说所塑造的主人公“才子佳人”的人物形象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善合一 ;从审美旨趣来看 ,言情小说几乎是按照广大中下层市民的欣赏口味进行创作的。  相似文献   

20.
民初旧派言情小说具有鲜明的地缘特色,即江南文化特色.作品呈现的是充满诱惑的优美诗意而又哀伤颓废的江南.江南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及作家个人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使得民初旧派言情小说字里行间吹拂着诱人与颓废的“江南风”.考察这类小说与江南的关系,对于重新发现此类小说的价值,以及从一个侧面重现丰富的文化江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