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政治素质及未来发展,也关系到我国政治文化的传承、社会政治稳定的问题。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孟静雅 《南都学坛》2008,28(2):134-135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事业的建设者,他们的政治社会化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的未来。然而由于诸多现实因素,致使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出现失衡、冲突、冷漠、盲从等一系列的心理困惑。我们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政治信念、政治人格、政治情感,积极推动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实践,优化大学生政治社会的外部环境,促使大学生更好地社会化。  相似文献   

3.
政治社会化是青年大学生必须经历的过程,能否顺利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然而,当前在我国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政治社会化冲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政治冷漠、政治认同危机和反主流政治文化。究其原因,主要有大学生个体的内在倾向性问题、政治社会化诸要素之间的矛盾、社会政治文化的多元存在等。因此,如何缓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冲突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社会变革中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大众传媒的急剧变革,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社会变革呼唤着优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把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环境条件下的整体进行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针对社会变革中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行归因分析,探求更具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对策,从而更好地指导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重要课题。当代大学生政治文化在政治认同、政治态度、政治参与方面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是大学生自身心理、家庭、学校、社会、大众媒体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优化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有赖于强化其主体意识,改善高校教育,重视校园网络导向和社会实践,形成全社会合力。  相似文献   

6.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确立,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关系到我们的奋斗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然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其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有其特有的矛盾冲突,因此,我们要有引导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教育对策,促使其政治社会化内容更加优化,更有利于大学生成长。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途径、障碍和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家庭、学校、社会、同辈群体、大众传媒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五大途径.由于大学生自身思维的批判性与认识事物的狭窄性,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造成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障碍.因此,要从深化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目标,坚持正确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理论指导,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重视大学生的政治实践参与环节,优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校园环境,发挥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的载体作用七个方面促进和优化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相似文献   

8.
试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障碍及其克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甚至关系到社会政治的稳定,因此,注重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继承者,这是任何国家的大学教育都力求达到的目的之一.然而由于诸多现实原因,致使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出现一系列的障碍,影响他们的政治社会化效果.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所遇到的种种障碍,并提出了要从优化社会环境、教育改革和自身觉悟三个方面来克服这些障碍.  相似文献   

9.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个体在政治互动中接受社会塑造、学习政治知识、参与政治实践、完善政治人格的辩证过程,它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对维护和变革转型中的中国政治体系具有积极意义。我国社会转型期面临的问题,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  相似文献   

10.
社会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范畴,政治社会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实际,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出发,我国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有着一定的理论基础。以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可以从目标维度、主体维度和方法维度出发,通过引导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健康发展获得一定的经验和方法启示。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指大学生个体从外界社会环境获得政治信息,学习社会主导政治文化和规范,完善大学生个体政治人格和政治自我的过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学校和社会传播媒介是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从而成为具有健全政治人格的“社会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政治文化发展的复杂性,增加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顺利实现的难度。当前制约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有几种主要政治因素,针对这些因素,要加强高校政治教育职能,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13.
加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教育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治社会化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对大学生的政治取向产生直接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取向特征和影响大学生政治取向的政治社会化因素,提出并论述了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引导、激发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和培养大学生的理想政治人格,以使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取向和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任务要求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理工科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学者关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的研究大多是把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尚未涉及针对不同科类的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研究。在长期从事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本文认真分析了理工科大学生在专业背景、思维方式、就业去向等方面的特点,总结出影响理工科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丰富的个性化因素,提出通过理工科大学生自身努力突破工科思维束缚,重视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养;理工科高校扎实而富有成效地组织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政府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执政党建设、加强社会道德风尚建设与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建设等策略,旨在促进我国理工科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现状的调查,发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发展主流良好,大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坚定,政治责任感强,愿意融入政治生活,但也存在政治观念偏颇,信仰危机潜伏;政治参与热情不高,效能感不强;政治认知肤浅,评价功利化等问题,并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特性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4条途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先进性,提升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导向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开放性,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观念更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丰富性,优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素质结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功能的辐射性,明确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6.
社会化: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由于教育内容缺乏现实性、教育环境的封闭性、教育方法的非理性而导致了教育效果的 尴尬性。而社会横向网状联系的推动、青年参与社会的强烈要求、大学生学习的自由选择特点、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 革,都表明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化的必要与可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化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社会化意识的 强化;社会化环境的优化;社会化渠道的开辟。  相似文献   

17.
当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发生变化,社会化趋向明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回避社会发展进程中带来的各种影响,需要社会各界与家庭的通力协作.让全社会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家庭的事情,而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努力构建社会化的运行机制与网络,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真正有所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政治社会化是个体学习现有政治制度所接受和采用的规范、态度和行为的过程.或者说,是个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是将个人培养和训练成为遵守政府规定,服从国家法律,行使正当权力,承担应尽义务,促进社会稳定的合格公民.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重要人才,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成败直接关  相似文献   

19.
对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人由单纯的自然的生物人成长为以自然人为基础的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大学生社会化处在人的基本社会化的最高阶段。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主要内容。高校应针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特点,采取积极的对策,促进大学生的政治、道德、专业技能、人际关系、角色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20.
在政治社会化的五个机构中,同侪群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力最大。学生社团在同侪群体的政治社会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学生社团政治社会化功能却被忽视,导致其应有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没有实现。通过详尽的数据分析,描述大学生社团的现状,分析大学生社团政治社会化功能缺位现象,并对大学生社团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