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青海省大通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境内居住着汉、藏、回、土、蒙古等23个民族,总人口43.8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8万,占全县总人口的44%,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大通的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少数民族地区未来各项事业的大发展,不能没有今天的教育发展做基础。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和牧区,经济方式落后,生产  相似文献   

3.
民族教育是指我国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是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对少数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发展民族教育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决定因素。在人类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提高少数民族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繁荣发展民族经济,建设民族  相似文献   

4.
关于甘南藏区教育中的现实问题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尔杰草 《中国藏学》2007,(2):143-148
面对新世纪,我国政府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决策,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快速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其中首要的是教育的优先发展。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是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然而,由于民族地区自然、社会和历史等诸多因素,造成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期滞后,教育发展难度大等现实问题。本文主要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地区的教育调查为例,对该地区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发展民族教育对于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传承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是一个少数民族散杂居的边疆省份,现有少数民族48个,人口2O0万。如何在少数民族杂散居地区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笔者联系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必须在思想上提高认识,真正落实民族教育的战略地位。民族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工作的重要方面。杂散居地区民族经济的振兴,要靠科技、靠人才、靠民族素质的提高,归根到底要靠民族教育。而发展民族教育,关键是提高对民族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过去,杂散居地区的民族教育很不容易受到重视。原因有二,一是在整个民族教育中,…  相似文献   

7.
<正>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战略方针。当前,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还相当落后,这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怎样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为本地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呢?笔者从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实际情况出发,谈两点不成熟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教育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更加受关注,这样就促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受到历史、客观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在发展中依然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问题不断出现.因此要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大大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和经济建设.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对有关人士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采取异地办学,是我国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事业的一项特殊的举措,基本遵循重点扶持西藏和新疆教育,兼顾全国民族地区教育的原则。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党和国家逐步加大了民族教育异地办学的经济投资和政策倾斜,稳步扩大异地办学的规模,加快异地办学的发展速度。本文试图在叙述少数民族教育异地办学的几种形式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问题作些分析。敬请有关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召开的第二次援藏工作会议,是一次为发展西藏教育的决策性会议。会议在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西藏教育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针对西藏的实际,所确定的发展西藏教育的方针政策,提出的发展西藏教育的指导思想,对发展西藏民族教育具有决定性的、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会议所确定的方针政策,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西藏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怀,也充分说明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经济建设成败的深刻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对此,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和关切。援藏会议所确定的关于发展民族教育的指导思想,不仅对西藏民族教育有直接的针对性和实际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其他省、市、自治区发展民族教育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第二次援藏工作会议所确定的方针政策和指导思想,必将在发展民族教育事业上结出丰硕的果实。  相似文献   

11.
大同伊斯兰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介绍了大同辖域的历史变迁,接着概括了大同伊斯兰教的地位,探讨了伊斯兰教传入大同的时间。然后重点叙述了伊斯兰教率先在大同普传的情况及其主要特征,介绍了大同辖域内的几座有特色的清真寺及与它们相关的经堂教育、明清人物等情况。随后简单介绍了明嘉靖丙午陨石题记,列举了大同辖域清真寺碑刻匾联名单。最后陈述了对大同伊斯兰教研究有关键意义的“大人坟”的现有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阿土司传承、分居大通、汉藏文化影响三方面介绍了今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阿姓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借助文献史料对民国时期大通煤矿的发展状况作了较系统的概述。  相似文献   

14.
大通土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受周边汉族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独特的婚姻习俗,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体现了大通土族婚姻习俗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述了大通境内的“明边墙就是明代修筑在青海的明长城”,并对其修筑和维修时间等进行了考辨。  相似文献   

16.
“家西番”之称谓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海,人们把生活在青海省湟中、湟源、大通等地从事农业生产,使用汉语、生活习俗受汉族影响较大的藏族群众称呼为"家西番"。认为"家西番"是"住家耕田"的藏族,"家"是"有固定住房的意思",区别于游牧的藏族,这是人们望文生义的结果,笔者认为"家西番"是一个藏汉合璧的称谓,"家"即藏语汉族(■)的音译,"西番"又是汉族对藏族的叫法,"家西番"义为"像汉族的藏族",类似的叫法在藏族内部也有,安多藏区牧民就把农业区的藏族叫作"家绒娃"(■)、"家绒"(■),义为"像汉族的农民",嘉绒藏族的族称也许就是这么来的。  相似文献   

17.
赵春娥 《民族研究》2012,(4):86-90,110
民国时期,青海省大通县广惠寺寺主七世敏珠儿活佛与省教育厅联合创办了大通县广惠寺蒙藏小学校,成为近代青海藏区寺院开办带有世俗教育性质学校的典型。依据档案材料对该学校的建校过程和发展制约因素进行考察,有助于深入理解青海区域教育及社会的近代转变。  相似文献   

18.
高永久  冯辉 《民族学刊》2023,14(1):1-12, 140
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现代国家建构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表现为互相促成的逻辑关联和功能关系,分别发挥支撑与指向的功能作用,统一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多元一体的结构格局建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政治和文明两方面的显著优势;团结统一的内部秩序建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安全保障,有助于避免认同危机、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命运与共的共同愿景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实践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发展指向,在性质指向上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内容指向上要求开展与“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相适应的内容建设;在价值指向上要求以“自由人的联合体”为远大理想和价值追求,努力促进各族人民的全面发展。维系并深化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关联,要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联系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19.
赵心愚 《民族学刊》2021,12(2):1-8, 9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社会存在的反映。铸牢这一共同体意识,事关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铸牢这一意识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发挥教育的作用,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应注意的内容主要为形势教育、基本国情教育与历史教育。发挥好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明确谁负责、谁来抓和如何落实,也需要建立开展这一教育的制度及采取必要的措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应融入政治理论课,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同时也需要多形式、多渠道展开。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we bring attention to absences and deficit assumptions that continue to circulate in relation to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 young Black children in North America. We focus our attention on tracing some of the ways in which racial innocence works to exclude and limit possibilities for young Black children’s learning. Our analysis includes making visible connections between racialized discourses of childhood innocence, antiblackness in schooling, ongoing settler colonialism, and dominant form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In seeking otherwise possibilities for Black childhood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ntexts, we turn to Black speculative fiction as a creative and generative mode of imagining fugitive educational spaces for young Black childr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