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生计框架倡导一种“自下而上”的底层动员和地方主导的发展。其基本假设是“穷人并非一无所有”。它以农户为基本分析单位,从农户的优势而非需求入手,分析其生计资本、内在潜力以及采取的生计策略。该框架侧重于从减贫的维度切入农村问题,倡导一种基于穷人现实和“以人为中心”的农村发展。它认为农业只是穷人获取生计资源的一种生计策略,强调关注个体和农户所从事的职业、维持生计的多种方式和复杂生计活动的组合。它将农民视为具有能动性的、能利用各种资源积极构建生计策略且有能力改变社会结构的行动者。它关注土地与贫困的动态变化过程、社会结构对土地资源获取的影响以及土地资源的分配、组合与利用的微观实践和背后的权力与政治关系。生计框架的工具化和制度化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复杂的政治和权力关系,因此受到政治经济学等领域学者的批评。  相似文献   

2.
3.
新古典与新制度经济学对农政问题与农政变迁的分析严格遵循经济学学科的分析范式,将农民界定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个体,将农业视为可以从生产要素角度进行拆解的经济部门。该视角坚信,农业的发展即是不断优化资源配置进而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 为此,新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而新制度经济学则致力于减少资源流通过程中产生的交易费用。 在农地要素方面,产权变革与市场流转是该视角关注的重点。 虽然新古典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学说可以部分解释中国的农政变迁历程,但学术界对其质疑始终存在。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强调要从中国独特的发展经验出发,建立解释自身农政转型与农政变迁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从出任疆圻起,农政就是他施政的重要着眼点之一。他任湖广总督期间,曾施行过一系列有影响的农政措施,他农业经济思想在这期间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显然,这种变异正是他用理性眼光打量时代潮流之后,用新的价值观念审视农业的结果。这是张之洞经济思想与经济实践一个不容忽视的侧面,也是其他洋务大吏所不及的。可惜往往被论者所忽略,迄无专论。笔者将学习心得爰录于下,以求教正。  相似文献   

5.
清末的农政机构与农业政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危机的极度重压下 ,清政府被迫对农业进行了一系列改良 :设置了全国性的农业管理机构 ,选派留学生出国习农 ,设立农业学校 ,兴办农会 ,重视农事试验 ,并着力改良棉、蚕、茶业。这些政策和措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农业近代化的进程。但清政府对农业的改良是以服务于工商业为目的的 ,农业政策在制订和实施过程中都表现得摇摆混乱 ,难以得到有效施行 ,妨碍了近代农业的充分发育  相似文献   

6.
编辑思想是书稿在出版过程中呈现出的相对稳定并贯穿始终的编辑观念。《农政全书》的编辑思想集中体现在发展农业为国家富强之本;突出农政,主张荒政;重视农技,编著详实;杂采众家,兼出独见;有章有法,图文并茂诸方面。  相似文献   

7.
李志坚 《南都学坛》2009,29(6):44-45
人本意识是《农政全书》的鲜明特征,主要表现在对风土论的反驳、注意器具和技术的应用、究心水利、注重实践、藏富于民、备荒救荒等方面。《农政全书》的人本意识是其对传统农书人本思想的继承,同时也是经世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在数字农业发展过程中,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不同的原有农业生产关系延伸出不同的围绕数据的生产关系,导致不同的农政变迁结果。在西方发达国家,土地私有制和数字农业公司主导产生基于私有制的数据生产关系,推动土地集中,增加大农场的竞争力,并强化资本对农业生产者的控制和剥削。在中国,生产端的农地集体所有制结合目前的政府主导为基于公有制的数据生产关系提供了可能,其中蕴含着迥异的农政变迁结果;销售端的电商平台主导产生基于新型私有制的数据生产关系,结果是电商销售引入了新型中间商,并强化了农民与商业资本间的不平等关系。如何对接小农户与数字农业技术、保护农民的数据主权,是该技术助力共同富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10.
以“对话世界顶尖学者,享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宗旨,以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汇聚学界思想精华为己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举办的【农政与发展】系列讲座,在2013年秋季学期共开展七讲(总第35—40讲及1次特场),七位世界知名学者从多学科视角对气候、农业、土地、食品、发展等主题进行学术阐释。  相似文献   

11.
《农政全书》与徐光启的科学方法柯远斌,谷超作为我国明朝晚期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徐光启的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广阔,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学成就,其中,他对农业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他所编著的《农政全书》,就集中了我国古代农业科技之大成。《农政全书》共60卷12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农政全书》这部农学巨著内容及成书过程的考察,指出: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农传统是《农政全书》得以问世的最主要的社会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以"对话世界顶尖学者,享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宗旨,以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汇聚学界思想精华为己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举办的[农政与发展]系列讲座,在  相似文献   

14.
以"对话世界顶尖学者,享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宗旨,以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汇聚学界思想精华为己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举办的[农政与发展]系列讲座,在2012年秋季学期共开展10讲(总第15—24讲),10位世界知名学者从多学科视角对政治、法律、土地、全球化、劳动力流动、理论视角等主题进行了学术阐释。第十五讲  相似文献   

15.
一最近我们翻阅旧书报,发现廖仲恺在广东第二次农品展览会上的演说《农政与农业团体之相互作用》,为迄今所出诸种廖仲恺文集所未收.这篇演说词刊载于1922年11月广东地方农林试验场编印的《广东第二次农品展览会报告书》(藏广东中山图书馆)中.据记载,这次展览会举办于3月1日至10日,廖于3月6日下午演讲.报告书篇首冠以陈炯明像,署为"广东第二次农品展览会会长",继刊陈炯明和时任广东临时省长陈席儒分别写的序言.随后除刊登廖的演说词外,尚有陈炯明、林森(时任广州国会参议院  相似文献   

16.
“农政”聚焦的是一个土地一农业一农村的世界。追寻中国的历程和遭遇,“农政”与“发展”两个关键词似乎淌盖殆尽。那么,这一领域的学界巨擘有哪些真知灼见?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沿又在何处?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江西省永县赵村为例分析了产业转移中的空间生产及其对村庄的影响。 在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增长与政绩、工业企业追求利润的合力作用下,高污染、高能耗企业通过产业转移落户赵村。赵村的农业生产空间和人口生存空间因此受到严重侵占和威胁,从而出现农业生产萎缩、商品化加剧、人口和家庭再生产面临困境等一系列问题。 赵村的故事体现了中国乡村受工业资本影响而发生变迁的独特路径。 通过分析产业转移现象并与当下突出的资本下乡现象相结合,文章扩展了农政问题的分析视角,提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空间视角宏观系统地思考当下中国的农政变迁,深刻理解农政问题背后资本以空间生产进行积累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北洋政府时期,全国性的农业行政管理工作先后隶属于农林部、农商部等中央农政机构,省、县也设有实业厅、农业科等相应机构.在农业近代化的国际大背景下,上述机构制订、实施了种种促进农业改良、发展对外贸易的农业政策,进一步推动了农业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经验中的"反本"与"反谷"的史实及考古报告显示,人们并非自愿为农。因此,文章重构了农业起源的问题,将农业与采集渔猎作为两种竞争性生产模式。问题的核心在于农业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而这些条件是谁推动创建的,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循此,文章提出要把国家带回农业变迁过程之中,而不是在进化论框限下考察技术性农业发明的线性累计过程。资源汲取效率与治理术效应,构成了国家介入农业变迁的双重必要性。中国经验为理解国家干预农业变迁的方式,提供了一种制度性机制,即所谓"除末"以"上农"的农政学假设。它运作机理是"排除性纳入"的事本逻辑,"山川林泽之禁"是它的制度装置。  相似文献   

20.
徐光启是我国明代晚期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他撰写的<农政全书>集我国古代农业科学之大成,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古代农业专著.徐光启的重农思想,一是"富国必以本业",二是"水利者,农之本也",三是备荒救荒应"预弭为上,有备为中,赈济为下".徐光启崇尚实践,他通过调查、访问、观察、实验,把古代农业科技提到新的科学高度.徐光启的重农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