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方孝岳所编《广韵韵图》是音韵学研究中的一种创新,本文通过评介《广韵韵图》阐明两个理论问题。一、注反切于韵图之中,韵图的列字定位与广韵的反切相互参证是研究“切韵音系”的捷径。二、等韵学是汉语音韵学的入门,等韵门法是入门的钥匙。本文深入分析《切韵指南·玄关歌诀》解释音和、内外转、局狭、广通的含义,论证喻母的分等实际上是“重纽”。本文最后还介绍《广韵韵图》在校正《广韵》方面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切韵》三等韵的分类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等韵是《切韵》韵母系统中最复杂的韵。依据声母的分布、唇音发展的趋势、韵图列等的情况,前辈学者已经对三等韵做过分类。但是对诸如庚三、清、蒸、幽、之、歌三、齐三、海三、臻等韵系的归类意见并不一致,而且有些韵系的拟音不能反映出该韵类不同于其他韵类的特点。本文据《切韵》反切下字的情况,对分类标准做了尝试性的修改,认为人类韵包括精知章组字、B类韵包括庄组字,并讨论了一些韵的归类问题。结语部分把归类的结果与所构拟的《切韵》元音系统对应起来,使各类韵都具有独特的元音特征,寅A、B类韵(无论有无A、B对立)都是前元音;后来变轻唇的韵都是非前元音,其中子类韵都是非高央元音,五类韵都是后元音或高央元音;二三等韵合韵都以前低元音为条件;一三等合韵都发生在后元音中。  相似文献   

3.
切韵音系的三等韵是中古音里的大家族,它所辖的字数超过一二四等韵的总和,汉字总数的半数以上;除有纯三等外,还有混合三等和重纽A类、B类;反切上字跟一二四等有分组的趋势,声母也比其它韵类为多,只见于三等韵的就有章、昌、船、书、禅、群、邪、日、喻等纽。这些纷繁的现象暗示它有别于一二四等韵的并非单一的来源。笔者以为造成三等韵上述种种复杂的现象主要是其介音的缘故,由于它是来自古代带有j-和rj-两类介音的字。所谓重纽问题,基本上是古代这两类不同介音的字在部  相似文献   

4.
重纽韵舌齿音与重纽两类的关系如何,重纽两类区别何在及如何拟音,是音韵学界多年来讨论多分歧大的问题。慧琳音义景审序"企以智为叠韵……盖所不取",为重纽舌音归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线索。通过景审序的重新解读以及王三、慧琳音义重纽韵知组字的考察,可以肯定,舌音本身是B类性质的,随同B类变化。原《切韵》重纽韵内部A、B两类介音的对立,在慧琳时代已演变为不同三等韵间主要元音的对立,重纽韵已不复独立存在,原《切韵》的四等格局也归并为三等格局。  相似文献   

5.
重韵的出现是学术界用后来产生的等韵名目框范<切韵>韵类的结果.韵书里重韵的分立是当时的文学语言系统中实际读音有别的反映.重韵现象不宜用来作为<切韵>是综合音系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广韵》“支脂祭真仙宵侵盐”等韵里的喉牙唇音字反切上有对立,韵图把它们分别置于三、四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重纽.如支韵;奇,渠羁切;祇,巨支切.两字的反切上字同属群纽,反切下字也同类,而《广韵》并不认为两字同音,把它们分置于不同的小韵.在韵图里,奇列三等,祇列四等.  相似文献   

7.
古本纽和古本韵是黄侃古音学的基石。本文正面阐述黄侃以代表字的切上字推求古本纽从黄侃所举本声本韵、本声变韵、变声变韵三类代表字概括出推理逻辑式,即从个别到一般,进而在一般意义的逻辑法式上看出黄侃在“求解古本纽”本题时并没有涉及古本韵问题,只是代表字的选择和分类才把韵部作为参照,而这是找代表字,不是找古本纽。从大量的审音表目材料看,也可说黄侃古本纽从中古声类音系系统内部审得,更能表明求古本组与古本韵无关。黄侃把中古开合口一等、四等韵作为上古本韵的选择对象,按此标准在黄侃求证古本韵时列出的作业表:钱玄同《韵摄表》上作业,准确率分别达97.1%和91.1%。求古本韵与古本纽无关。以一等韵和四等韵为上古本韵,合乎现代音系学原理。黄侃还中经钱玄同受到高本汉的间接影响。黄侃并没有用循环论证。  相似文献   

8.
全面讨论中古汉语三等韵介音i在朝鲜借音中的表现,并以此来分析和说明中古时期三等介音的前移和保留情况。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有的学者的观点,指出《切韵》去声的“祭,泰,夬、废”四韵无平上声相配是上古音发展到中古的结果,并不能暗示它们至《切韵》仍带辅音韵尾;相反,各种材料都证明它们在《切韵》中乃至《切韵》以前已是-i尾韵。  相似文献   

10.
重韵问题的提出以及当前研究格局的呈现主要和高本汉开创的现代音韵研究范式有关,是自高本汉以来的现代音韵学者在给<切韵>拟音时过分倚重等韵的结果;揭示这一点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重韵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学者们构拟的上古音里,二等韵的声母常常是个带-l-或-r-的复辅音,或者韵母带有某种介音.然而在中古音的构拟中,二等韵一般都没有介音.有相当多的证据证明,上古这类复辅音里面的流音成分到中古时并没有简单地消失,它作为二等韵介音保留到中古时期.如果二等韵存在着某种介音,那么,中古汉语的元音或许是一个七元音的系统.  相似文献   

12.
《切韵》成书于隋,入唐奉为功令,于是增益、补订者甚多,遂形成《切韵》系韵书系列。《切韵》系韵书反切音读向来作为中古语音的材料受到重视。唐写本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作为该系列韵书中的一种,对于研究《切韵》系韵书,甚至中国韵书史、中国音韵学史都具有相当价值。此书虽题名"刊谬补缺切韵",被学界称为《王二》,但卷首录王序与长孙序,并题王仁呴、长孙讷言、裴务齐三人名。它的平声东冬前七韵、阳唐及平声其他部分、上声、去声各部分体例,均不一致。历来学者如王国维、厉鼎煃、蒋经邦、陆志韦、魏建功、周祖谟都认定它是一个不纯的"拼凑体"。可见,此书同其他韵书的同构型相比,它的异质性是其最大的特点。从文本出发,从注释体例和避讳两方面论证了其异质性。裴本现存部分,至少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类:上平声前七韵。第二类:上平声"阳唐"、下平声。第三类:去声、入声。第四类:上声。虽然去入声与上平声"阳唐"、下平声注释体例非常接近,下平声和去声还都有"又音某"的又读表达方式。但从小韵收字来看,去入声字往往少于《王三》,而上平声"阳唐"和"下平声"多于《王三》,这是它们之间"质"的区别,两类来源应有不同。裴本作者兼取各家所长,努力在字形、注音、...  相似文献   

13.
我們研究汉語历史語音学,常常碰到的,就是对过去音韻学家所安排的資料如何认识的問題。这些問題之所以发生,倒不完全在于他们所用的說明工具不很清楚,而有些地方事实上是在于我們考察得是否全面,是否能接触到他們原来的审音基础而不是专从外表形式去看。问題很多,我现在就談談《切韻》里面所謂“重紐”的問題。这个問題直到现在还相当令人困惑,还沒有好好解决,我現在就略談一下。本文的內容分三部分,首先是說明《切韻》重紐的性貭和分类的根据,其次是說明重紐的来源和分类的例証。最后則涉及过去等韵学上的一些有关的问題,然后对三等韵和重紐的拟音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一“重紐”是指《广韻》(即《切韻》)某些三等韵中同是开口或同是合口有两套喉牙唇(喉音、舌根音、双唇音)声母的字。根据陈澧反切系联的原則,《切韻》同音字不分两切語,其两切語下字同类者則上字必不同类,上字同类者下字必不同类,“重紐”的反切上字同属一类,它們中間的差別只能从韻母方面去寻求。  相似文献   

14.
宋末元初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语音系统中的唇音反切上字有明显的选用原则:(1)反切下字是一、二、四等韵的,其反切上字用的是重唇音字。(2)反切下字是传统重纽三等韵的以及是庚:、清、职、之韵字和幽韵明母字、麻:韵明母字的,其反切上字也用的是重唇音字。(3)在东三、锺、微、虞、废、文、欣、元、阳、尤、凡作反切下字时,则选择轻唇音字作反切上字。胡三省时代,共同语的标准读书音系统中轻唇音的分化已经彻底完成了,因而他在作音注时,轻唇音反切的上字一律选用轻唇音字,而不像《广韵》那样轻重唇音不分。轻唇音在胡注的演变是奉母已经有清化现象,非、敷已经合流,微母与奉母混同、微母与明母不分的现象也存在:  相似文献   

15.
《切韵》系韵书,以陆法言的《切韵》为基础,经后人进行修订、增补、刊谬,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代表作是:陆法言的《切韵》;唐代孙缅的《唐韵》和宋陈彭年等的《广韵》;《集韵》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系联法与比较归纳法,整理出《文选音决》韵类为52个,共176韵。其韵系有如下特点:各等重的已有程度不同的合的现象,但与《颜氏家训》及周祖谟先生注文指出的六朝用韵宽的情况似有不同,如支、脂不混,鱼、虞不杂,洽、狎分明,可说明《音决》所反映的音系似为当时的江南读书音。  相似文献   

17.
关于《切韵》音系的声母,清代学者陈澧曾做过影响极为深广的考察,他用系联法的正、变条例,求得四十声类.陈澧的《切韵》四十声类说是否全面地反映了《切韵》系声母的面貌,后人有许多评论,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在众多评论中,在舌音中娘、泥二纽的分化问题上,论者的意见多无分歧,按照陈澧等人的意见,泥娘二纽在《切韵》音系中是划然为二的,它们分别可由其反切上字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切韵》是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基础,其音系性质的判定则关涉汉语音韵学的理论依据,因此对音系性质的考证始终是《切韵》研究的重要方面。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切韵》性质研究在当代呈现出新的特点,侧重于现当代研究,以廓清研究发展脉络为目的,主要从《切韵》性质的认定、《切韵》性质研究的材料和《切韵》性质的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结合具体论著对此进行多角度梳理和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9.
论《切韵》系统中床禅的分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床纽和禅纽在《切韵》一系韵书中是分立的,其反切上字是不相羼杂的,床纽在反切中还有床二(崇)、床三(船)之分,合禅纽则成鼎足。它们各组反切上字如下: 崇纽:仕士鉏锄床查豺雏助崱俟。船纽:神食乘实。  相似文献   

20.
《集韵》共新增重出小韵149个。根据反切用字最小语音差别的分析,《集韵》重出小韵可分为反切下字声母清浊不同、反切上字开合对立、唇音帮组与非组对立、重纽对立以及其他情况等四类。一部分重出小韵的对立,反映了宋初的实际语音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