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推动了农村家庭规模的小型化趋势.在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的背景下,家庭规模的小型化诱致了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农村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的偏差导致了资本对劳动的强制性替代.两类存在一定差异的替代行为共同推动了农业生产效率的快速提升,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步伐,促进了农业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
技术进步、内生人口增长与产业结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把工业革命、内生人口增长和产业结构理论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内,指出工业革命的主要作用是影响必需品和非必需品部门的相对技术进步速度进而影响相对价格,从而决定着人口增长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转型和人类社会从"马尔萨斯陷阱"到现代经济增长的转型过程.我们的模型不仅为"马尔萨斯之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解释,而且能够较好地克服传统的人力资本理论不能解释横截面数据、只适合解释欧洲等不足之处,同时又为产业结构在工业革命之后的转型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家庭人口生产偏好从数量向质量转变,决定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优化配置,影响着供需变动、技术进步和分工深化,是推动产业发展跳出"低技术均衡"的内生动力。1980—2010年中国人口与产业发展数据的计量检验证实:现阶段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力资本存量为重点,创造人口生产量质偏好转变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肖周燕 《西北人口》2012,33(1):115-119
一直以来北京的人口问题被认为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因素分解发现,在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因素中,经济规模的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远远强于人口规模的增长。由于人口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聚集和技术进步,北京人口增长对经济聚集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大于人口增长本身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因此,北京人口增长并没有表现出常识所认为的与二氧化碳排放的正相关关系。北京应更多从经济领域入手,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如调整经济结构,挖掘减排潜力以及颁布实施一系列更为严格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来应对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物质生产对人口起着决定的作用;人口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人口过少或过多都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只有适当的人口规模,既可保证物质生产发展对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力的需要,又能保证物质的成果给人类以最美好的生活享用,这样,才最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世界发展的整个历史来看,除了个别地区和国家在某段时间,由于特殊的原因,导致人口的增长超过食物(主要指粮食)的增长之外,在世界范围,经济、农业和食物的增长速度,都是超过人口增长的速度。因此,人类的物质生活在不断地得到改善,这是科学技术进步及其应用于物资生活的必然结果。所以,总的来看,人类食物的数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是从一九七九年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两年多的实践证明,它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在经营管理上的这一重大改革,必然会对其它各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尤以对控制人口增长的影响为甚。控制占陕西人口84%的农村人口增长,直接关系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因此,研究和解决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之后,如何控制人口增长,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伴随工业化进程的一个典型化事实是人口生产由数量偏好向质量偏好的转型。正是这一人口转型,带来了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的划时代存在,也区分了工业化经济取代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超越工业化经济的工业化两个阶段。需要强调的是,没有人口转型形成的人力资本内生化机制,不可能有工业化高级阶段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完成。人口转型的经验事实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加速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结构转变、制度变迁下的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已有的对人口红利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未将结构和制度的重大变革纳入模型,这与东亚及我国经济增长的现实不符。本文通过在模型中纳入结构转变和制度变迁变量,用1978~2008年的数据进行误差修正分析,计算出在结构转变和制度变迁的背景下,我国人口红利及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固定资产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技术进步,第三是制度变迁,结构变化的影响也很显著。人口红利的影响也较显著,但是其对经济增长解释力度较小。因此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未来的经济增长更需要依靠投资、技术进步、结构变迁和制度变革。  相似文献   

9.
刘琦  郭剑雄 《西北人口》2013,(6):13-18,24
由工业化、城市化引致的农村人口偏好结构转变加速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提升为农业由人口数量红利型向人口质量红利型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作为内地经济最发达的东部地区在农村人口偏好结构正在发生转变的背景下,人力资本虽对农业增长具有正向作用但低于现代物质资本的贡献,东部地区农业发展仍依赖物质资本红利。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农村人口质量偏好进一步得到强化,东部地区将率先实现人口质量红利型农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杨凡 《西北人口》2014,(4):8-12
本文利用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育龄妇女家庭与生育状况调查数据,对男孩偏好弱化现象及导致男孩偏好弱化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的进步、农村家庭收入来源中非农收入比例的提高、男孩较高的养育成本、社会保障的完善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加所导致的人们对“养儿防老”预期的降低以及住房、交通条件的改善等一系列社会经济变化的共同作用,使人们的男孩偏好逐步淡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