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论郑谷的蜀中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谷乃唐季极负盛名的诗坛名家,诗人于中和元年(881)因避黄巢之乱而入蜀。郑谷一生著述颇丰,然现在仅存三百余首,其中,蜀中诗逾四十首。他的入蜀诗内涵丰富,涉及面广,视野开拓,艺术造诣独深。然而,后人对其诗的评价褒贬不一。笔者以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对诗人及其作品的评价应结合其所处之时代背景,这样,我们就没有理由胶柱鼓瑟地沿袭前人的评价标准去讪笑郑谷诗的"骨体太孱"了。  相似文献   

2.
“上官体”在诗歌境界、语言和诗人主体精神风貌方面都是贞观诗坛之一大变,但其在产生初期影响不大,直至高宗龙朔年间随着上官仪本人的“贵显”才风靡于诗坛,最终形成“龙朔变体”。上官仪政治地位的提高及其诗歌得以流行的尚文轻儒的社会文化氛围,特别是仿效其诗的大量后进文士能够登上宫廷诗坛,都与武则天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可以说“龙朔变体”的形成离不开武则天的影响。在武则天直接干预下的上官仪伏诛事件,引起了创作和理论领域对上官仪及“龙朔变体”的超越、批判和反思,即“龙朔变体”的快速消歇亦由武则天所致。从中可见武则天对初唐宫廷诗坛影响之深刻。  相似文献   

3.
五代十国时期的前后蜀诗坛以其独特的文学成就与南唐诗坛双峰并峙,交相辉映。前后蜀诗坛的成因有以下几点:当时前后蜀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国力较为强盛,为其文学的繁荣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证;巴蜀地区自古便崇尚文德,前后蜀统治者对文化礼教也十分重视,不仅广纳贤才,兴办学校,而且沿袭唐制,恢复科举取士,这对前后蜀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大量的入蜀诗人、少量的蜀中诗人和一些皇室成员共同努力,造就了前后蜀诗坛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4.
古今学者和通行的文学史及其他文献典籍对张问陶在清诗史上的地位作了很高的评价:清代蜀中诗人之冠、清代乾嘉诗坛大家、清代一流诗人和诗学理论家、性灵派后期的主将和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5.
沈佺期和宋之问是初唐诗坛上著名的宫廷诗人。“沈宋”的佛理诗,是初唐佛教发展状况的一种反映。宫廷诗人的普遍人格特征决定含有佛教义理的宫廷应制诗,仍难脱离点缀升平、歌功颂圣的富贵相。人生际遇的改变,促使“沈宋”对佛道有了真正的感悟,诗作也显出了一些骨鲠之气,但这些诗作是遭受打击后从佛道中自求精神慰藉的产物,当命运再次转折时,他们会很快恢复宫廷诗人的角色。本文探讨了以“沈宋”为代表的初唐宫廷诗人与佛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唐在唐诗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它处在齐、梁、陈、隋与开元、天宝之间,既没有涌现可以标示一代的大诗人,也未产生出惊心动魄的杰作,整个初唐诗坛总体上显得比较沉寂。但是沉寂并不是荒芜,正如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各具其美一样,初唐诗歌亦有其特殊的韵致。明人尝有言:"初唐诗如池塘春草,又如未放之花,含蓄浑厚,生意勃勃。一初唐诗坛以其近百年的徘徊助跑,为古老的诗国跃上辉煌的峰巅,鼓足了劲、蓄满了势.完全可以说,没有初唐众多诗人富有过渡性与开创性的诗歌活动,一代诗坛的繁盛将是不可想象的。本论题中的初唐,按一…  相似文献   

7.
王梵志是初唐诗坛通俗诗的代表,他的诗提供了大量有关唐代社会的珍贵资料,深刻地反映了初唐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及宗教的真实情况,王梵志诗作为史料可以以诗证史,正史书之不当,补文献之不及。  相似文献   

8.
慧净是初唐著名的僧人与诗人。他凭借自己的文学才华,蜚声初唐的佛教界与诗坛。他有深厚的佛学修养,精通诗歌理论,熟悉经史著作,勇于跟外道论衡。他通过诗歌创作传达诗歌缘情而发的主张,并自觉追求诗歌的声韵对仗的形式之美。他编选《续古今诗苑英华集》来帮助学诗者掌握诗歌创作技巧。慧净通过创作与选编诗集体现出来的既重视古体诗又强调格律的主张,对初唐诗坛产生了重要影响,为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杜甫入蜀后创作了一系列吟咏三国历史人物的诗作,影响深远.本文分析了杜甫三国诗的艺术成就及现实意义;对杜甫居住成都与夔州时期的三国诗作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刘备与诸葛亮君臣相济的良好模式,以及蜀地丰富的三国历史遗迹,类似三国时代的唐代动乱的社会现实,是诗人情感寄托的基础.文章还对杜甫三国诗作对后世的思想、艺术创作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陆游的蜀中创作为切入口,对其尚武精神的内涵及其形成的原因作了具体深入的分析,认为该种精神实勃发于蜀中亦盛极于蜀中诗,蜀中诗作无论在艺术境界或精神力量方面,业已勾勒出放翁诗的基本格局,其后半生洋洋洒洒的抒发,究其实质亦不外乎蜀中创作的延伸与演绎,最终并没有超越突破自己。  相似文献   

11.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蜀道难》,历来被人们叹为“乐府旧题”之观止。但是,对于这首诗的主题,自古以来却众说纷纭。(1)有的认为是担忧杜甫、房琯而作;(2)有的认为是讽刺章仇兼琼而吟;(3)有的认为是讽唐明皇避乱入蜀而咏;(4)有的认为是沿用乐府旧题即事名篇,歌咏蜀地山川,别无寓意。建国后,研究(?)溯源,引经据典  相似文献   

12.
在新世纪诗坛的地方性诗歌写作中,"新湘语"诗歌具有特殊性,其在总体上显示出一种挖掘日常诗意、充分彰显地方色彩的创作追求。"新湘语"诗群的写作接近"民间写作"的立场,厌倦诗歌的"宏大叙事",追求把诗歌的在场感、地方性和个性化统一在日常生活的诗性视野中,具有一定的网络号召力,对湖南倾向于口语诗写作的诗人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新湘语"诗群的写作既有利于形成湖南诗坛良性互动的诗歌格局,也有利于新世纪湖南诗歌在全国诗坛影响力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3.
唐求,晚唐活跃于诗坛的蜀中诗人.求成诗纳之于圆瓢,投于江际,任其飘流而存传于世.其诗中最为突出的是他与山人往来,和处士交往的隐逸之乐和自由孤寂之趣.唐求是有理想重节操性耿介的诗人,他虽然隐居山野,四海流寓,穷苦困乏,却始终不向权贵折腰,拒绝王建的政治拉拢和名利诱惑.由于种种原因,历来的唐诗研究者对其关注不够,论者寥寥,然唐求其诗其人确有许多值得研究之处.  相似文献   

14.
蜀中才女薛涛人文风尚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不同时代的主体对文学的感悟,用个性化的文字所呈现的思考,铸就了不同时代的文学从业者在文 学史上的地位。薛涛,蜀中四才女之一,又是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集才华与大诗人双冠于一身。现今的薛涛研究中,无论是 诗人的个人生卒年、感情经历、身份考证研究,还是薛涛留给后世的诗歌文本解读,都是硕果累累。梳理与薛涛相关的文献,着 眼于因薛涛在蜀地而形成的旅游景点,呈现出薛涛墓、薛涛笺、薛涛井在不同时代文献中的常态与变化,剖析其“变”背后所隐 藏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在宫廷应制诗千篇一律、绮艳柔靡、雕琢藻饰诗风弥漫初唐诗坛之时 ,王绩以其描绘山水田园隐居生活 ,直抒个人性情的诗篇独树一帜 ,卓然独立。其上承陶渊明、阮籍 ,下开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与陈子昂、张九龄《感遇》诗之先河 ,且为五言律诗的形成、成熟与完善 ,更为唐诗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杨思圣是清初诗坛的重要诗人,他与河朔诗派主将申涵光的诗学理论倾向基本一致,其论诗推尊杜甫及明代的李梦阳、何景明,主张学习盛唐诗人,提倡诗歌应以性情为主,反对过度模拟之弊。由于文禁之故,杨思圣的《且亭诗》经大量删减后,更名为《且亭诗钞》行世。其诗歌“一以少陵为宗”,表现出明显的宗杜倾向,特别是其入蜀诸诗模拟少陵,取得了较高成就。杨思圣被尊为“畿辅七子”之一,堪称河朔诗派的主将。其与申涵光、殷岳等人一起,共同为清初慷慨悲歌的燕赵诗坛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正> 五代十国的诗坛并不落寞,特别是南方的一些小国,各自结集了一群诗人,形成多个创作中心。蜀中诗人有张蠙、卢延让、蒋贻恭、释贯休和花蕊夫人徐氏等。南唐有李建勋、沈彬、王贞白、李中、张泌、孟宾于诸人,闽有黄滔、韩握、翁承赞、颜仁郁等,楚地除释虚中而外,以徐仲雅、刘昭  相似文献   

18.
在历经三百多年的宋诗史上,江西诗派统治诗坛的时间长达近百年。在如此强大的诗学传统面前,南宋中兴诗人杨万里却本着求新求变的创作精神,开创了新的诗歌审美范式——"诚斋体",打破了江西诗派笼罩宋代诗坛的格局,最终超越了宋诗以才学、文字、议论为诗的诗学传统,而他早年对江西诗派内部"变调"理论的融通则是其超越江西诗法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9.
初唐诗坛宫廷诗流风犹存,创作大多局限于宫廷范围。沈佺期、宋之问以宫廷诗人的身份,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并融合山水、田园、隐逸等题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创作首开风气之先。贬逐南方的经历进一步开阔其创作视野,将岭南风光引入诗歌创作是其首创。此外沈、宋诗作中,还有一些质量较高的边塞诗和送别诗。沈、宋以出色的诗歌创作在丰富诗歌题材、扩大创作视野方面做出成功示范,为盛唐诗国高潮的到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从南北朝有大批文人诗出现以来,人们就试图给诗坛作者的创作成就作出高低层次的定位。但六朝的诗人品第论受政治等级观的影响,唐宋的诗人层次论出现长期复杂混乱状况。刘克庄最后对这一理论领域作全面纠正和系统总结,把诗坛分为高峰诗人、开创诗人、大诗人、特色诗人、缺陷诗人等部分,形成最合理、最系统的诗人层次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