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蜀汉镇戍都督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蜀汉镇戍都督是在刘备平定益州后普遍设置的。当时没有汉中都督、降都督、永安都督、江州都督。由于设置了这些镇戍都督,便在蜀汉国家的南方、北方、东方构成了比较稳固的防卫体系。这种镇戍都督是具有中央兼地方双重特征的军事官员。他以所任将军职作为等级划分的标准。镇戍都督“假节”是为了加重其地位。他统率的是国家镇戍军队。镇戍都督设置后,蜀汉国家在防卫曹魏和孙吴方面,具有了稳固的防御能力,同时,也是蜀汉对曹魏进攻作战的保证。并且,南中少数民族地区成为蜀汉政权的可靠后方,也与镇戍都督的设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北、南院大王在辽朝政权中的地位和在废立皇帝方面所起的作用出发,探讨了与职掌有关的内容。指出北、南大王院在北面朝官中是军政实权的拥有者。若从部族角度分析其职能,则表现为以“镇南境”为主的军务,以及对部族日常行政、经济事务的组织与管理等。  相似文献   

3.
刘晓 《内蒙古社会科学》2023,(4):95-101+221
元灭南宋后,在淮、江以南推行较严密的军事镇戍制度,其中江东地区八路一州之地,属密集型镇戍区,八路中又以建康为首,这里曾是伯颜最后灭亡南宋的军队集结地,长期屯驻重兵,直到至元后期屯驻各军才陆续移戍他处。江东地区镇戍格局大致完成于至元末,基本维持了一路一万户府的配置格局,完全符合元代江南镇戍体系常戍区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鸜鹆镇是唐代设于西州天山县西面的一处镇戍。2001年吐鲁番阿拉沟峡谷东口鸜鹆镇故址出土一批唐代文书。在对相关文书作出更进一步的缀合后,我们复原出一份完整的烽铺名籍。鸜鹆镇是目前唯一有确切遗址且出土大量文书的唐代镇戍。以阿拉沟所出文书为基础,本文对鸜鹆镇下辖武库、镇仓以及游弈所等机构作了深入探讨,指出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西域镇戍体制由番上制向募兵长镇转变,鸜鹆镇文书处于新旧交替的历史阶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生券军、熟券军都是活跃于宋末及元代的军事组织。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形成于南宋,是以会子支付军饷、从外地抽调兵士镇戍边境的军事组织,属于镇戍部队,后者则定居于当地;前者多承担战斗任务而后者主要负责屯田。元代,生券军有征伐、镇戍、屯田和侍卫职能,熟券军的职能同生券军接近;二者都属于新附军,政府对其秉持着非兵即农、不为兵则屯田的管理原则。  相似文献   

6.
辽代出现了契丹人汉化与汉人契丹化的民族文化融合现象。辽西地区和燕云地区由于历史传统和民族构成的差异,在民族文化融合上呈现出不同特点。辽代墓葬资料反映出辽西地区民族文化融合强烈,契丹人汉化是整体性的,是历史发展趋势;部分汉人高官墓呈现出强烈的契丹化倾向,甚至完全契丹化。燕云地区民族文化融合相对较弱,汉人平民墓地和高官墓在葬俗上没有契丹化,但在日常的服饰、出行方式上出现了契丹化。这与契丹为统治民族,契丹文化上升为国俗地位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7.
助军是汉人世侯向蒙廷应尽的六项义务之一。世侯助军与否,是考察蒙廷(中央)与世侯(地方)关系的一项重要指标。蒙古灭金后至元世祖中统初年,汉人世侯的大部分军队镇戍在河南和江淮一带,征伐南宋。蒙古在与南宋的战争中,将世侯军队分割在不同战线,以分解其兵力。忽必烈征战阿里不哥时,将史氏、张氏、严氏等河朔山东大藩军队中的精锐改编到他的武卫军中。汉军久从征伐,率皆困敝,且损失严重。随从助军的世侯所拥有的军队,不足以作为他们割据的资本。元世祖在平定李?之乱后顺利罢侯置守,与汉人世侯的征伐镇戍关系甚大。  相似文献   

8.
燕云十六州是宋初宋辽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明清以来,学者们一直认为宋初宋辽双方皆持互相吞并之心:辽国盘踞燕云旨在南下灭宋,而宋朝几次北伐燕云则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恢复汉庸旧疆。 笔者认为,宋初宋辽奉行的都是一种割据自守的策略,皆无吞并对方的意图。宋初三代君主并没有收复燕云的雄心。只不过辽是积极的防守,宋是消极的自守。有宋太祖,太宗  相似文献   

9.
辽代燕云地区的绘画与舞蹈艺术有三大特色。其一 ,在辽朝政府为从艺者创造的宽松的文化环境下 ,在民族融合的氛围里 ,绘画与舞蹈艺术活动呈现出大众化的特色 ;其二 ,在辽代南北与东西文化的碰撞、交流中 ,绘画与舞蹈艺术技巧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 ;其三 ,受辽代多元文化同存、多种经济共荣的影响 ,燕云地区绘画与舞蹈艺术题材呈现出丰富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唐朝经营西域,继承的是汉朝传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都有西汉体制的影响。最初,唐朝在北疆以西州为中心展开建设,即使在安西都护府转驻龟兹之后,西州的地位依然重要。安西都护府下辖四镇,四镇驻军数万人,南疆地区终于获得稳定。继续探索北疆的管理体制,最终设置北庭都护府,把庭州建设为北疆的军事政治中心。至此,天山南北分别设立两个军事政治中心,互有分工又彼此配合。唐朝的西域管理体制终于从汉代的制度模式中发展起来,拥有了唐朝制度特色。南北两个军事政治中心既分工又配合,在稳定西域、维护丝绸之路畅通方面,唐朝的新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清初设立驻藏大臣并统领清军的制度,是清政府在治藏方面高于“怀柔”政策的重大举措。清初通过在向西藏派设驻藏大臣、派兵驻藏的举措或加强或减弱的变化中,逐渐认识到驻藏大臣统领清军及其制度对于维护西藏稳定和国家统一极具重要的作用,从而加强和完善了这一制度及体系。驻藏大臣乃皇帝钦差,是总理西藏地方一切事务之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在西藏地方行使权力。驻藏清兵军事、藏军操练以及维持地方安宁等,事无巨细,均受驻藏大臣统领和管理。研究清初以来驻藏大臣统领清军的制度及其体系,表明清代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理制度具有多层次性和丰富性,是历代中央王朝对西藏行使主权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研究弥补以往之不足,且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韩英 《兰州学刊》2014,(8):45-53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的时期,战争不仅对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深深地改变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颠覆了传统中国城市的区域格局,成为中国城市史上的分水岭。受战争的影响,北方的城市出现了两种迥异的发展趋势:以开封为首的中原城市行政地位持续下降,最终丧失了国家行政中心的地位;而燕云地区的城市逐渐远离战火,得到了发展的契机,自元代始历代多定都北京,奠定了此后历代的政治权力中心地位。与此相对,南方的城市在北宋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随着宋室南迁和政局的稳定,中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加速了南方城市发展的进程,为日后南方城市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本书为"新疆通史"研究从书之一种,2013年11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吐鲁番唐代军事文书研究》共三册,分为"文书篇"(上、下)和"研究篇"。《吐鲁番唐代军事文书研究(文书篇)》由"前言""凡例""目录""图版""录文""总附录录文"组成。它吸收了中日学者对敦煌文献分领域或专题辑录的成功经验,从已经刊布的吐鲁番所出唐代文书中,选取了803件与军事相关的唐代文书(文献),按内容将收录的696件军事文书分成八大类——军府、军镇(节度使、军镇、城傍)、征行征镇、镇戍(镇戍、守捉、城)、烽铺、军马、军垦、涉军事文书,每类下依年代先后顺序编号、排列,八大类(一至六九六)之后  相似文献   

14.
明代监军制度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监军制度,与总兵镇戍制度相辅相成,形成于明成祖永乐初年,本以宦官监军为主,至明英宗正统初年,在宦官监军的同时,又出现了由总督、巡抚、巡按和兵备道所组成的文臣监军系统。文臣监军与宦官监军互相制约,互为补充,从而更加确保专制主义皇权对军队的绝对控制。  相似文献   

15.
曾谦 《江汉论坛》2013,(1):129-133
幽州是北宋和辽金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宋、辽金之间曾就幽州展开了长期的激烈争夺。台湾的陶晋生先生在谈到幽州与北宋之间的关系时,曾这样说道:"北宋朝野对于燕云十六州的恢复一事的关心,可说已经到了着魔的程度。宋徽宗为了贯彻收复失地的主张,冒险采取了联金灭辽的政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西进运动及其西部开发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进运动是美国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同时也是美国人民对西部边疆的经济 开发活动。到19世纪末,美国已实现人口中心、农业中心、工业中心的西移,同时,美国由一 个农业国一跃而为工业大国,进入了世界强国之林。美国西部开发是一种按资本主义方式进行 的经济开发活动,其开发模式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以联邦公共土地政策为核心,以交通运输业 为龙头,以私人企业、个人创业活动为动力,以及以法律为保障等。  相似文献   

17.
1996年12月17日晚,日本驻秘鲁大使青木森久在其大使官邸举行庆祝日本天皇诞辰招待会。秘鲁政府高级官员、社会名流、各国驻秘鲁的外交使节、旅居秘鲁的日本侨民共500余人参加了招待会。约8时20分,一伙武装受分子袭击占领了日本大使官照,将官邸内的所有人员扣为人质,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恐怖事件,并由此弓;发了举世瞩目的人质危机。制造这一事件的是秘鲁第二大反政府恐怖主义游击队组织“图帕克·阿马鲁革命运动”(简称“玛尔塔”,名称缩写为MRTA)。该组织成立于1983年,以秘鲁18世纪一位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土著人领袖图帕克·阿马…  相似文献   

18.
山东禹城韩家寨,据传是一支元末明初从青海循化地区镇戍此地撒拉尔人军士的后代,因此取名"韩家寨"。在华化的过程中,这支撒拉尔人通用了汉语,但保留了韩姓这个撒拉尔人的根子姓和伊斯兰教信仰,融入到了回族之中。韩家寨成为华北、东北一带回族韩氏的祖源地,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这支撒拉尔人经历了一系列的文化变迁,积极吸收汉文化,读书科举入仕,出现了在撒拉族甚至回族历史上都很罕见的"文武科第,代不乏人"的文化鼎盛局面。经济方式也由最早镇戍的军屯到"半耕读、半商贾",韩家寨的撒拉尔人也经历了由客居番族到本土化的过程,国家认同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19.
论清初云南汛塘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代中后期镇戍制下汛地概念的出现,云南交通沿线哨戍的广泛存在,为清代云南绿营兵汛塘分防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全国绿营兵建立后即分汛设塘的史实、云南部分府州县志对清初汛塘设置的记录以及当时方志对汛塘情况“疏虞”不载的特点看,云南汛塘制度于清初即已形成;与云南统治形势相适应,清初云南汛塘制度显现出汛塘兵丁不多、设置内重外轻两大特点。  相似文献   

20.
府谷县环保事业的开创者赵生荣《投资与合作》驻陕晋蒙联络处主任在陕晋蒙能源金三角的中国最大能源基地神府煤田中心府谷县,有一位环保事业的开创者,他就是府谷县环保局副局长傅马晓。博马晓是府谷县清水乡人,195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功勋卓著,曾受到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