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9年8月23日,本世纪最大的外交炸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欧洲上空爆炸了。半个世纪以来,在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大概没有哪一个国际条约能象苏德条约那样长期地激起史学家浓厚的研究兴趣,对苏德条约的评价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至今仍无定论。依笔者之见,其所以如此,主要原因不仅在于条约涉及苏德两国的利益,而且涉及整个欧洲的利益,直接关系到对卫国战争前苏联对外政策的估价。因此,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利弊得失,吸取其历史的经验教训,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笔者愿就这个问题谈个人一点粗浅见解,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2.
《世界史研究动态》1979年第8期刊登了王斯德同志题为《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文章(以下简称《评条约》)。作者对这个条约的签订持否定态度,文章重点论述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所带来的消极作用。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对该文中的主要观点,谈一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与王斯德同志商榷。《评条约》的观点之一说:英法两国“是反法西斯斗争中可以和应该争取的同  相似文献   

3.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缔结为苏联“赢得”一段喘息时间的传统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缔结条约未能推迟世界大战的爆发;不缔结条约,苏联其实也不存在着首先陷入战争的可能性。因此,从条约的缔结至苏德战争之前,苏联存在的一年半和平时间并非因条约的缔结而“赢得”,而是苏联自身固有的和平时间总量中剩下的;相反,如不缔结条约,希特勒就极害怕东西两线同时作战,世界大战也就不至于提前爆发,这样苏联拥有的和平时间就不仅仅是一年半  相似文献   

4.
“不可思议”的“6·13”声明 1941年6月13日(星期五),莫斯科广播电台播发了一份由斯大林亲自起草的塔斯社声明,向国内外宣布:“据苏联所知,德国也同苏联一样,始终不渝地信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规定的条款,因此,苏联各军区认为,关于德国意图撕毁条约,进攻苏联的谣言是毫无根据的。至于最近德国军队撤出巴尔干战役调到德国东部和东北部地区的行动,应当认为是另有原因的,与苏德关系无关。”次日,苏联所有报纸都登载了这份声明。然而一周之后,德国却真的背信弃义、撕毁了苏德条约,不宣而战,向苏联发动了全线大规模的突然袭击——苏德战争爆发了。战后,许多历史学家据此评价“6·13”声明,是苏联政府对当时国际形势所作的完全错误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法西斯德国,这两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交战国,在1939—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中断六年之久的经贸关系突然热切起来,被人们称为“密月关系”。苏德经贸关系为什么能骤然升温?仍然是人们探索的问题。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略抒己见。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冲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恢复和发展濒于崩溃的经济,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于1922年同德国签订了《拉巴洛条约》。条约的签订,在帝国主义对苏的包围上打开了一个  相似文献   

6.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一直是国内外史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本文揭示了30年代末欧洲国际关系十分复杂的变化过程,导致苏德由对立走向暂时的联合。苏德双方签约的动机是不同的,但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别国的利益,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本文在举出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客观地评析了这一条约的签订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三日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三十年代后期国际关系中继慕尼黑事件后的又一重大事件,它给当时本已风云紧急的国际形势增添了更加不安的因素,在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了极大震动。本文试图就苏德条约的签订对国际形势所产生的影响作一初步探讨。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附属的秘密议定书,是在极其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签订的。法西斯德国之所以要与苏联签订此约,是出于它的战略需要,是为它即将发动的侵略战争服务的。而苏联与法西  相似文献   

8.
1939年8月23日缔结的苏德条约,“好象一个炸弹在全世界爆炸”,春天以来紧张的气氛,现在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自条约缔结以后,一系列重大事件纷沓而至。如何评价该条约呢?史学界认为:德国订立该条约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东西两线作战,破坏当时英法苏三国的莫斯科谈判,是要“争取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所采取的一种策略手段。史学界对此无异议。苏联为什么要缔结该条约呢?根据苏联史学界统一的口径,其观点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三,苏联与德国签订了震撼世界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至今日已过去了半个世纪,这一条约签订的背景和由此而产生的影响都已成为历史,比较清楚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对这样一个条约,众说纷纭,西方往往诬蔑它是“背信弃义的邪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苏联则针锋相对,认为正是这一条约的签订,“打乱了侵略集团的最终形成,粉碎了德意日一致投入战争的可能性”,“创  相似文献   

10.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利弊简析王国范1938年8月23日,苏联在与英法谈判陷入僵局、结盟无望而欧洲上空战云密布的情况下,断然与法西斯德国签订了“好象一个炸弹在全世界爆炸’’z的互不侵犯条约。长期以来,国内外史学界对这个条约的评价褒贬不一。我们认为,对之...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苏关系的演变与苏德战争有着紧密的联系.苏德战争爆发之前,由于苏联极需避免两线战争,全力西顾,日本亦有避免转入可能发生的苏德战争以确保南进之暂时考虑,两国通过谈判缔约使关系得到了改善.苏德战争形势的发展打破了日本待机北进的计划,日苏关系虽受到动摇却未陷入破裂.苏德战争的根本转折,导致日本在日苏关系中陷入被动的外交地位,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创造了前提.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与作文》2011,(6):48-49
R克里姆林宫神秘失踪 在二战时期的苏德战场上,有一个希特勒天天做梦都想摧毁的地方——克里姆林宫。苏德战争爆发一个月后,德军多次派出飞机打算轰炸克里姆林宫建筑群。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的中苏关系历经曲折,毛泽东处理中苏关系的目的也是颇受争议。有人认为毛泽东发表《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是为了换取斯大林对他的支持,有人造谣毛泽东赞成“斯大林‘暂时不改动这项条约的任何条款’的决定”,甚至还有人提出毛泽东想当“国际共运领袖”。事实上,真正的事实则是毛泽东坚持从中国抗战的实际出发客观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毛泽东坚持签订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并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毛泽东强调要“以苏联和苏联共产党为首”,但他反对封建“家长制”的统治和“父子党”式的关系。立足于上述问题涉及的相关史料,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和考证,大量史料证明毛泽东始终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始终坚持追求平等的党际关系,始终坚持从党的立场、人民的立场、国家和民族的立场出发开展对外交往活动。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回答了人们关注的1939—1941年苏德经贸关系对德国军事潜力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问题。作者用大量的资料说明,卫国战争前苏德的经贸关系有助于德国打破对它的经济封锁,促进了双方军事潜力的增长,客观上帮助了希特勒的侵略战争。但是,这种影响并不象西方学者所宣称的那样,达到了“决定性”的程度。作者认为苏德密切的经贸关系的主要作用是掩盖了希特勒发动对苏战争的准备,使苏联失去应有的警惕性,其政治军事影响比经济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在苏德夹缝中艰难生存的波兰对这两大敌对邻国并没有继续推行30年代前期的等距离外交政策,而是在事实上采取了亲德政策。但这种政策不但不能满足德国的欲求,而且"损害"了苏联的利益。结果,苏德再次勾结起来,第四次将其瓜分。  相似文献   

16.
条约成为国内法是必要的,因为条约成为国内法是合理确定条约在法律体系中的位阶的需要,是正确适用条约的需要。条约成为国内法也是可行的,因为条约与国内法一样都是法律,同时国家既是国内法的制定者,又是条约的参与制定者或者认可者,使得条约易于成为国内法;条约对当事国具有法律拘束力,这给国家以压力和动力推动条约成为国内法。对缔约国有效的条约不能自动成为国内法,国家主要通过公布条约并指令实施、通过立法将条约转化为国内法等方式使条约成为国内法。  相似文献   

17.
《中导条约》是美苏在冷战时期签署的核军备控制条约。自2007年起,俄罗斯开始要求将条约从美俄双边扩展为全球多边,并得到美国支持。2014年7月,美俄就《中导条约》履约问题产生争议,导致条约未来出现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美学术界再度提出将《中导条约》全球化,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美俄推动《中导条约》全球化既有历史根源又有现实地缘安全因素,既有可能采取维持条约基本框架而直接扩大条约限制范围,也有可能采取所谓双轨策略,以威胁退约或修改条约来促使拥有陆基中程导弹的第三国加入条约。但是,美俄推动《中导条约》全球化将遭遇一系列阻碍,其实现前景十分渺茫。  相似文献   

18.
国际法体系的日益丰富使得条约解释问题日趋复杂。在国际争端裁决机构和国内法院的适用条约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条约用语含义、条约间关系的解释问题以及条约解释主体、解释的效力等问题。中国尚缺乏明确的条约国内法解释的程序保障。在WTO中与国内立法有关的事项被认为是事实问题,由于存在着与翻译有关的某些不确定性,对事实的确定会受到限制。对于中国《缔结条约程序法》中的条约解释条款应予以修订,以明确条约在中国国内的解释主体、解释程序以及条约翻译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国家单方退出条约行为近年来屡屡发生且具有任意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法律秩序的稳定性。现行有关条约退出的国际法律规制存在缺陷,不能对条约单方退出行为进行合理有效的限制。条约单方退出不仅要符合条约中的退出条款,同时也要受条约必须信守、诚信原则、国际合作等国际法基本原则的限制。为完善对于条约单方退出行为的国际法律规制,应明确条约退出权的权利基础及其限制,严格条约单方退出的要求,理清单方退出的法律责任,并加强应对不正当单方退出行为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20.
历史的结论     
1840年鸦片战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美、俄四国逼使清政府签定了中俄《瑷珲条约》、中外《天津条约》,中外《北京条约》。1894年至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中日《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强迫清政府签定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