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陈鹏  丁维 《现代交际》2012,(12):34+33
借助于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对中国现代农村社会现状进行反思,中国传统农村属于礼法社会,现代社会需要农村转型为法治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问题. 《乡土中国》对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研究精彻,本文主要借助于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的重点理论从农村中独特的乡土经济、乡土政治两方面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2.
“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极为重要的概念 ,以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特点。但是 ,这一概念是在一种类似于散文风格的文章中提出来的 ,基本上没有理论的概括和说明 ;对其进行的分析 ,基本融化在一种叙事式的描述之中。在费先生提出“差序格局”概念之后 ,无论是他自己 ,还是社会学界的其他人 ,都缺乏对这个概念做进一步的研究 ,更少有将这一分析与对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变迁的研究联系起来 (孙立平 ,1 996)。本文试图对“差序格局”这个蕴涵着极大解释潜力的概念进行理论上的诠释 ,并结合当代…  相似文献   

3.
孙祺祺 《现代妇女》2014,(6):119-119
通过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的《无讼》篇中描述,我们可以明确感受到的就是对诉讼的厌弃,这也是中国传统法律价值取向之一的息讼、无讼的追求。为什么中国会有着如此浓厚的息讼、止讼精神呢?文章就此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4.
“乡土中国”是费先生的著作Earthbound China的中文译名,从英文来看,其实很难误会这个“乡土”仅指与城市相对应的乡村。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植根于它所在的大地之中的,不理解这块热土就无法理解这种文化,这是费先生对他的“马老师”以本地人研究本地文化的践行,无须赘述,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两位前辈都提出了人类学或社会学与历史学结合的田野研究问题(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他们认为,人类学家研究现状,是把后者当做活的历史,因此可以透过现在看到过去,用费先生的话说,就是“今中之昔”。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往上翻三代.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农村。对于这些三代以内曾是农民出身的人来说.很多人怀念和留恋农村。怀念那风吹过一望无垠的麦田.带着曾经是那么熟悉的气息和燥热;怀念夏天下雨的日子.可以走出瓦房出去闻闻泥土的清香。这些怀念,不是全部,更不是主要。每位来自乡村的人.可能都会有自己的特别记忆:自家桶里的粮不够了.可以到邻家去借;自家的黄牛走失了.全村人帮助来找;自家的老人患病了.前来看望送鸡蛋的村民挤满了屋。这些才是他们主要怀念的.这些行动没有条文约束.没有道德号召.人们基于内在良知的驱动.来如此作为.正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说的"礼治秩序"使然。这就是乡土社会.诞生美德故事最多的地方。而在繁华的城市呢?  相似文献   

6.
查钢 《公关世界》2009,(5):38-39
朱新礼既然绝意要把汇源卖掉,肯定是有自己的打算?要卖的成分和期望值要大得多。令朱新礼没有想到的是,《反垄断法》的制定和出台.使汇源“生不逢时”.对于这一并购案必然要拿到商务部来裁决,以前众多的并购案都没有政府参与,汇源的裁定有若“今日始”的味道。  相似文献   

7.
陈美丽和武秀君的故事之所以让人感动.除了因为她们自身美好品德的人格魅力感召外,也因为在这个诚信日益缺失的年代.这样一种充满乡土气息的还债举动让人有一种久违的熟悉和依恋。事后分析,不论是陈美丽,还是武秀君,两人的举动都带有典型乡土社会的行为特征。两人分别所在的江西德兴市李宅乡宗儒村和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南甸镇滴塔村都是农村.相对大城市来说,都是相对落后且封闭的"小社会".或"熟人社会"。因为相对封闭.所以在这样的地方,其成员间能实现福祸同当、守望相助。这正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说的"礼治秩序"使然。  相似文献   

8.
两种传统的人际关系模式及其不同的社会功能意义。 社会人际关系是社会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有关社会发展的现代研究中,社会人际关系的模式及其功能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和重视,许多中外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探索。如费孝通在其早年以中国现实为出发点的研究著作《乡土中国》中,就曾论及小农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他指出,中国社会当时的人际关系模式是“差序格局”,而西方社会更多表现出“团体格局”的特性。“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代表了两种传统的人际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9.
“先生、小姐,帮手买旗仔啦,可以帮到有需要的人!”7月7日早上8时,香港中学生阿仪没有睡懒觉,而是与同学一起赶到尖沙咀地铁站口,为“关注妇女性暴力协会”进行慈善筹款。阿仪她们都是学生义工。当天是“卖旗日”,学校与社会团体合作,在社会福利署规定的“卖旗日”,通过卖旗来筹集善款。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默顿中层理论的分析,文章首先在提出中层理论具有可操作性和过渡性两大特征及其具备重要地位的基础上指出建构中层理论这一理论类型的核心路径:逻辑与经验的统一。再次,文章结合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具体地分析了建构中层理论的逻辑与经验的统一路径如何得以实现。文章最后指出,社会研究过程中方法论与实践操作之间总存在隔阂,达至逻辑与经验的统一并未易事,仍需学界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11.
乡土·地域     
<正>费孝通先生笔下曾经的"乡土中国"如今正在飞快地变成"城市中国"或是"全球化的中国",这样的景象总会使知识界产生焦虑,我们总会担心将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乡土。然而,问题并不在于我们到底能否守住乡土和田园,而是我们的社会还有几分自己的文化自觉。如果将"乡土"当成一种自觉的文化态度,我们则有可能在全球化的冲动中反思自己现代性发展经验与知识积累的不足,直面当下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建构相对于西方模式下本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战国文字的分域研究,可以追溯到王国维先生的《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一文,文中王国维把战国文字分为西方秦国文字和东方六国文字。50年代末,李学勤发表了《战国题铭概述》一文,首次把战国文字分为“齐国题铭”、“燕国题铭”、“三晋题铭”、“两周题铭”、“楚国题铭”和“秦国题铭”六个部分,标志着战国文字分域研究正式开始。随后,何琳仪在李学勤分域基础上,提出“晋系文字”说:“晋系文字内涵相当广泛,不但韩、赵、魏属于这一系,而且中山国、东周、西周、郑、卫等小国文字也都属于这一系。”  相似文献   

13.
费孝通先生在《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文章中阐释了社会学的"科学"和"人文"的双重性格,用认识论和方法论探讨了现代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和重要性。笔者通过现有西方社会学理论进一步阐释费孝通先生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2010年是费孝通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费孝通先生既是中国当代社会学的奠基者,也是中国现代社会学的开创者之一。费孝通先生毕生的思想和实践始终与中国社会学辗转曲折的命运刻刻相伴,也始终与中国社会学的创生、恢复和发展息息相关。任何一个学科都是在传统与创新的交织中发展起来的,对于今天的学人来说,费孝通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学科实践无疑构成了重要的传统,我们若要继承这一传统,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则必须将费孝通先生的学术思想再次置入他所继承的传统之中,加以不断阐释和深化,方可使之作为孕育中国社会学新生的丰厚给养。事实上,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文化自觉思想,正是期望将社会学的发展拓展到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史中,拓展到构成中国人心性的总体文化传统中。这无疑说明,只有创新传统,延续历史的生命,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开辟出自身独特的现代化历程。  相似文献   

15.
白鸽 《现代妇女》2014,(2):14-15
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因此,在乡村旅游的人类学研究中,同样也必须立足于乡土文化之上。本文以费孝通先生的人类社会学研究为基本知识背景,试图通过对乡村旅游发展前后乡土文化的变化对比分析,论证正是旅游的发展推动了乡土文化质态的转变,使其开始了从结构到解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送法上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一个“下乡收贷”的案例,对“送法上门”这一普遍现象作出分析。“送法上门”是国家司法权力在边缘地带试图建立自己权威,使国家的秩序得以贯彻的一种努力。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国家虽已建成,但在许多局部地区尚未实现,这是法制未能在农村落实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我国法学的发展是一个学习西方法律的过程.而从西方移植来的法律在适用中与我国本土的风俗、文化产生诸多矛盾。文中以苏力先生的《秋菊打官司》为引子,分析了西方和中国不同的法律文化,进而探讨了在法的移植过程中如何实现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观点     
从“邓玉娇案”的舆情看社会的断裂 《中国青年报》5月22日刊文说,“邓玉娇案”的舆情中,网民将邓玉娇喻为替天行道的“抗暴英雄”,而对被刺死的官员却几乎没有半点同情。这种反差,凸显中国社会两个阶层——以官员为代表的权势阶层和以底层民众为主的弱势阶层——的对立和分裂。  相似文献   

19.
陈初越先生曾在《南风窗》撰文指出:“中国,从更大意上来说,就是乡土中国.乡村的和谐,就是中国的和谐,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真正的和谐.”一向追求和谐,以诗歌闻名于文坛的著名作家蒋巍先生说,当他“敲完《沉没的“草根声音”》时,整个生命仿佛被冻结了,一种惊愕与疼痛的寒流包围了我的身心.”  相似文献   

20.
扶楠 《现代交际》2007,(5):51-53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