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狄更斯是英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继莎士比亚之后另一位闻名世界的英国杰出的文学家。长篇小说《双城记》是他的经典代表作之一,故事以18世纪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严厉批判了封建主义的残酷统治,表达了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更展现了博爱宽宏的人道主义精神。本文简要介绍狄更斯生平以及《双城记》,以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浅析该小说中体现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2.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是世界文学中的一位伟大的作家。家庭被称作是狄更斯小说的基石,他创作的作品《远大前程》中有许多不同的家庭形象。本文旨在通过这部经典著作所描写的家庭形象,探讨狄更斯的家庭情结,从而揭示其中折射出的家庭理想。  相似文献   

3.
狄更斯对教育的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狄更斯的许多小说都谈到了教育问题,反映了他对教育的重视。本文通过狄更斯小说对英国19世纪教育体制的批判,分析了狄更斯本人对教育所持的观点,从而呼吁人们更加重视教育。  相似文献   

4.
运用基督教的道德、伦理基础理论阐述19世纪欧洲人道主义作家,如雨果、狄更斯、列夫·托尔斯泰等的创作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我国批判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一些文章,总免不了涉及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历史评价及其在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创作中的作用,是需要认真理性地深入探讨的问题.《复活》反映了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的两面性:一方面抗议俄国的专制制度,反对官方教会,贵族土地占有制,另一方面又狂热地鼓吹"勿兴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的主张.  相似文献   

6.
狄更斯中产阶级价值观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物质繁荣和社会转型,狄更斯怀有一种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怀;对维多利亚时代富足与贫穷共存的悖论,他有着与众不同的、富有想像力的理解。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情怀和社会正义感驱使他通过揭露和批判英国社会的阴暗面和弊端来维护中产阶级价值观和现存的社会制度,他的批判是一种建设性批判,是以维护中产阶级价值观和现存的社会制度为前提。他期望自己的揭露与警示能有助于使当时的社会具有更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作家中 ,惟有老舍多方面受惠于与他在经历、禀性、才情上十分相似的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狄更斯的幽默风格触发了老舍“天赋的幽默之感” ,狄更斯的小说世界唤起了身处伦敦的老舍对故乡的回忆及表现的欲望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旨趣更投合了老舍的性格。这些都促使老舍一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就自然而然地对狄更斯的作品进行了单向性的模仿。他的多部作品在小说题材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创作的主导意图、幽默风趣的审美取向诸方面受到了狄更斯的显著影响。不过当他从狄更斯那里获得打开小说殿堂的第一把钥匙后 ,并未将狄更斯奉若神明 ,而是带着自己的经验与见识去汲取分析 ,甚至批评扬弃 ,这与作家认识社会和人生的不断深化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 在狄更斯所有的作品中,《双城记》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历史小说,写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和伦敦的历史事件。他以现实主义作家的见地和勇气,揭露批判了大革命爆发前,法国贵族的残酷暴虐和荒淫无耻,反映了法国城乡劳动人民困苦艰难的悲惨生活,从而正确揭示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历史原因。且不论狄更斯对这场革命有无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9.
狄更斯在其第二部小说《雾都孤儿》和最后一部小说《我们共同的朋友》中,塑造了两个迥然不同的犹太人物形象——恶棍费金和绅士瑞亚先生。费金的肮脏丑陋、讨好巴结、吝啬贪婪以及残忍恶毒,与瑞亚的温和优雅、自尊坚定、追求平和以及同情友善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种反差背后所反映的,一方面是英国社会对犹太人的盲目偏见所形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反犹主义文学传统,以及丑化犹太人的典型模式;另一方面是作为人道主义作家的狄更斯刻意进行的犹太人形象颠覆,狄更斯为自己、也为整个犹太民族进行了正名。  相似文献   

10.
《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Humanitarianism)的角度揭露了封建贵族的邪恶。以这一小说为蓝本,从人道主义的概念出发,详细阐述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辩证地分析了其人道主义思想的时代进步性、局限性及其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查尔斯.狄更斯(1812一1870)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匹克威克外传》是狄更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在英国文学史上最主要的贡献是最早以当代现实生活为创作素材,并把平民当做小说的主人公。本文对这部喜剧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平民意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狄更斯和老舍的作品遵循批判现实主义原则,以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展示了下层民众的悲苦生活。文章试图在探究他们的人道主义思想起源基础上,对他们作品中人道主义思想加以比较,从人物描写,对革命的态度以及在情节安排上的悲喜剧几个方面来探索他们创作中人道主义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我们来看一组事例: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14岁辍学, 到剧院打杂;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狄更斯,12 岁开始谋生;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只读了5年小学;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家马克·吐温,12岁辍学当印刷工;《国  相似文献   

14.
文学接受是影响文学创作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老舍小说题材的选择深受英国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的影响。狄更斯和老舍分别把创作定格在自己所熟悉的城市--伦敦和北京,并把下层市民作为自己的创作对象,反映现实黑暗,揭露社会问题,并加以批判、抨击。  相似文献   

15.
从狄更斯解读《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狄更斯个人的生平及其所处时代背景对《双城记》写作思想的影响;分析了以德伐日太太为代表的激进革命分子身上所体现的仇恨、非理性和缺乏政治远见等激进派的特征;将马奈特医生对贵族子弟的宽恕与前期所受虐待以及将德伐日太太的失败与卡屯、普斯若小姐成功营救达奈和露西母女进行对比,得出狄更斯在对人物命运设置时表达的人道主义思想——"爱战胜恨";从社会角度和个人角度分析了人道主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双城记》是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狄更斯的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它以独具的历史內容和精湛的艺术描写在狄更斯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双城记》写于1859年。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延续二十余年的英国工人运动——宪章运动基本结束,革命处在暂时停息的阶段。当时工业资本主义得到发展,社会表面上呈现繁荣景象;但是社会的矛盾不断激化,人民反抗统治阶级的情绪不断增长,阶级斗爭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英国典型的社会问题就是女性问题,特别是她们的婚姻问题,婚姻是女性价值的一种体现。这个时期的文学潮流是以批判现实主义为主导,批判现实主义揭示了金钱对人性的负面影响。这个时期最具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除了狄更斯.同时还出现了大批杰出的女性作家,她们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恋爱和婚姻的理解和看法。最主要的两位女性作家是《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简·奥斯丁和《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丽·勃朗特,这两部经典巨著都是通过主人公的爱情和婚姻,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抨击了现存社会的不公平、腐败和痛苦,以此来讽刺资产阶级丑恶的一面。本文旨在通过《傲慢与偏见》和《呼啸山庄》这两部作品来分析这两位作家婚姻观的相同与不同。  相似文献   

18.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他把现实的社会生活作为自己取材的对象,竭力挖掘其中的内涵,发现其中蕴含着的美与魅力,将大众文学与高雅文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狄更斯创作的众多小说中,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艺术特色,即作品的庶民性、独特的人物塑造观以及夸张和幽默的语言描写。狄更斯独特的创作手法使他的小说成为真正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19.
《艰难时世》(1854年)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杰出作家狄更斯的一部重要作品.这部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反映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英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正如这部小说的题目所揭示的,十九世纪四十、五十年代对英国劳动人民来说,确实是“艰难时世”.那时候,英国政治社会情况很不稳定.工业资本家为了从工人身上获得更多的利润,任意延长工人工作时间,工人工资低,物价又高涨,许多工人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当时许多工厂机器设备条件很差,他们的生命朝不保夕.在这样的情况下,从一八三九年到一八四二年之间,工人阶级多次罢工,发动了宪章运动.  相似文献   

20.
当老舍开始创作的时候,他并未奢望当作家,他是负着心灵的创伤,肩着家庭的重担,只身去伦敦谋生的。为了排遣异国游子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他借读小说以解愁。然而,狄更斯等作家作品中的人道主义和批判精神,却引起他的强烈共鸣,使他在文学中找到了自己。北平的阴沉,父亲死于八国联军之手的惨状,母亲“宁挨饿也不肯求人”的刚强,以及自己饱受世态炎凉的辛酸经历,使他产生了“非要把封建社会和帝国主义所给我的苦汁子吐出来不可”的强烈愿望,因而他开始了小说创作。也许是在当时大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