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壮族是一个有悠久农耕历史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农耕在壮族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壮族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基础,规约着壮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走向与特质.因而研究壮族农耕文化无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文化意义。最近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的李富强著《'蛮荒'稻香─-壮族农耕文化》一书,就是具有这方面价值和文化意义的著作。该书有以下两大突出特点:一、浓厚的学术性该书从文化的角度对壮族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生产关系的演变,农业以及渔猎、养殖业、林业的礼仪、风俗、禁忌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  相似文献   

2.
嘹歌·贼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反映的壮族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贼歌》是流传于广西右江地区壮族民间的一部叙事抒情长歌。它叙述了土司时代一位壮族男子被迫出征的战争经历和爱情故事,记述了土司制度下壮族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平乱战争、风俗文化等,反映了壮族传统的思想性格。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等。《贼歌》采用壮族情歌套路式的表现形式,将记叙和抒情结合为一体,语言生动,情感丰富,风格独特,堪称壮族民歌的典范。《嘹歌》是流传于广西右江地区的壮族民歌总集。本世纪七十年代,黄勇刹先生将《嘹歌》中长歌之一《贼歌》整理为民间文学《唱离乱》在《广西文学》上发表,引起了民间文学界的…  相似文献   

3.
“嘹歌”是壮族歌谣的经典之作,它具有篇幅宏大、内容广博、以情为主、纪实史诗、风俗尽显、手法独特、音韵优美、魅力四射的特点,在壮族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追求和谐宁静 向往安定和平──《布洛陀》价值观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和谐宁静向往安定和平──《布洛陀》价值观之三熊远明《布洛陀》是著名的壮族创世神话,它以诗歌、散文故事等多种体裁广泛流传于壮族地区。《布洛陀》是一个古老的神话,它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壮族的原始宗教、哲学思想、社会风俗、风土人情、氏族社会生活等...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文化,壮族的风俗歌谣呈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特征,除了主体样式——文学之外,还有与之相关的图腾祭典、宗教信仰、农耕文化、人生礼仪、音乐舞蹈等等与民族民俗文化有关的文化形式,这些文化形式,在壮族社会中有较强的文化功能,或多或少都影响着壮族人民的社会生活。 如果我们对壮族风俗歌瑶进行立体的文化考察时,就会发现,壮族风俗歌谣及其与之有关的文化活动,有着浓郁的宗教信仰色彩,在其文化圈内围绕文化主体(比如青蛙)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以歌谣文化为主线,音乐、舞蹈等为副线,相辅相成,使其文化呈现出极为明显的立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禳解殃怪以祈福祉是壮族麽教的基本教义,属宗教禁忌范畴.麽经以程式和主题为表述策略,详实细致地展现了麽教“七十二殃怪”的禁忌情况,表现出鲜明的程式化语言特征,以及关注族民生产生活的内容特征.麽经对禁忌事象的尽情铺陈是民间口传诗学充实诗文内容、延展表演时长的创作技法,客观上对麽经受众起到了安抚个体心理和整合族群关系的文化调适作用.麽经中禁忌观念与神灵观念的对应,有力诠释了麽教信仰的原生特质.源于禁忌局内人记述的麽经禁忌内容,能为包括禁忌民俗在内的壮族文化研究提供丰厚可信的民族志史料.  相似文献   

7.
牛与少数民族生活文/赵薇今年是牛年。自古至今,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连,而许多少数民族更是对牛怀有特别的崇信,有着尊牛和敬牛的风俗。壮族:牛魂节每年的4月初8是壮族人的牛魂节,又叫做脱轭节。在壮族人的意识里,牛是天上的神物,不是凡间的一般牲口。有一个故...  相似文献   

8.
壮族“歌圩”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棉飞絮是圩期,柳暗花明任所之,男女行歌同入市,看谁慧舌制新词。这是清代广西龙州文人黄敬椿写的一首“风士诗”,它生动地描述了在繁花似锦的春季,壮族男女青年欢唱聚会的情景。《龙州县志》“风俗”条云:“四月间,乡村男女指地为场,赛歌为戏,名曰“歌圩”。这种“歌圩”习俗,自古以来,在壮族聚居的桂西,特别是左、右江一带和红水河流域普遍盛行,它是壮族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地点里举行的传统唱歌节  相似文献   

9.
覃元  郑英杰 《民族论坛》2008,(11):22-23
在社会发展迅速、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湘西地区的苗族在很大程度仍用禁忌来调节人伦关系。以"风俗的统治"的形式,规范着苗族的生产、生活。在新时期苗族道德规范建设中,对苗族禁忌进行现代审视是必要而紧迫的。  相似文献   

10.
一、明代壮族承佃的开始及其背景明代广西壮族承佃是广泛现象。如万历《广西通志》三,《风俗论》中有如下记载:[史料1]“广右之俗,无所芬华。男女布素,女绝刻缕,冰纨绮绣,无所用之,兹亦葛屦履霜之遗哉。乃呰窳之习,天性故然。农不自耕,而委之僮人。间有事东作者,而灌溉不时,耝耰易倦。桂林而下,多不辨菽麦。至令粮莠杂生,亦不一顾也。”这就是说,广西风俗的特征,汉人虽然服装朴素,但他们多不亲自耕作,而壮族(由于承佃)则成了直接从事生产的农民。本章拟首先探讨壮族承佃开始时期的背景。  相似文献   

11.
广西中越边境沿线有防城港、宁明等八个县(区、市),除了东兴市,其余7个县区都是壮族聚居区,历史上盛行壮族歌圩风俗.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传统文化功能丧失,壮族歌圩面临着歌师歌手后继乏人、歌圩听众不断流失、传统歌圩点风光不再的窘境.运用文化恢复、文化重建理论方法,实现壮族传统歌圩的恢复和重建,对于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中越边境民族文化交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龙母传说与信仰在环大明山壮族地区广泛流传。武鸣县多地有龙母庙、龙母屯、龙母岩洞等祭拜龙母的遗址,是龙母文化传承发扬的典型。龙母文化不仅通过口头传承,更透过日常生活中的吃鱼生食俗、岩洞葬葬俗、蛇图腾崇拜及其日常禁忌、三月三歌节与三月三扫墓习俗等方面实践来加以展演和传播。在这些文化事象中,壮族的龙母文化得到了充分表达,族群认同感和凝聚力也不断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广西隆安县百朝社区为研究个案,以地方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对当地冥婚习俗由浅层到深入进行了分析.冥婚不是壮族所特有,但隆安县百朝社区壮族的冥婚有其特殊性,表现在冥婚是一种传统婚俗与壮族特有的“二次葬”丧葬风俗相结合的形式,蕴含着壮民族的文化特质,且其构成的非血缘亲属关系显现出家庭伦理与传统孝道的结合,展现了当地人们的生存境况.  相似文献   

14.
回族婚姻择偶中的“妇女外嫁禁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族妇女的外嫁禁忌,有生活习惯、民族风俗、宗教戒律方面的原因,但主要的还是民族心理因素作用的结果。回回先民入居并立足中国的基本条件,是实行“民族外婚姻”,而后来“民族内婚姻”则成为保证回族群体得以稳固的重要保障。妇女外嫁禁忌是回族历史的发展“天平”能够保持相对平衡的重要砝码之一。  相似文献   

15.
苏蓉  戴沛蓉 《民族学刊》2020,11(6):48-58, 160-161
禁忌现象普遍存在于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类型中,其否定性指向一方面可维护社群秩序、确立社群边界,另一方面也可能会打破日常生活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现实意义。在傣泐社会,禁忌既可以指代被避讳的人或事,也可以指代这种避讳行为本身,被禁忌的对象往往代表着一种反社会、无序、力量与危险,通过人们的正面或负面的仪式实践而被赋予仪式价值。本论文立足于西双版纳曼那寨禁忌现象的田野调查,对禁忌的形式、结构、社会效应及符号隐喻进行分析,理解当地禁忌的实践过程和社会体系间的关系,阐释生发于社会习俗中的禁忌在傣泐社会中如何实现“功能和谐”、发挥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6.
图腾作为一种表象符合,是原始氏族的神秘标记,在云南壮族悠久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有众多的图腾符号出现,服饰图案作为图腾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而存在,依照图腾的色彩和式样、文化表征应用在服饰中,有崇尚生命、寄寓吉祥等含义,在壮族的服饰图案中我们能够找到图腾崇拜的踪迹,本文主要探讨云南壮族服饰图案中的壮族图腾,在云南壮族服饰图案中找到壮族图腾可寻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壮族服饰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既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又因地方或时代的不同而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汉族服饰的影响,壮族服饰也不断发展变化。明清时期,壮族服饰已趋汉化,但妇女服饰则较多的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壮族服饰与其人生礼仪密切相关,而且因年龄或性别不同而异,其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壮族的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壮族20世纪的历程进行了回顾,认为20世纪是壮族在我国国家政治生活中崭露头角的世纪;是壮族得到正式确认,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光荣成员的世纪;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当家作主夙愿的世纪;是壮族地区经济文化突飞猛进的世纪;也是壮族历史上对祖国的贡献得到公认的世纪,壮族正是以这样的心态,迎接下一个百年的到来。  相似文献   

19.
这里所说的涂尸风俗,是指古代的人们在埋葬死者时,于死者尸体的周围或头部、胸部、足部、四肢部等部位除、撒赤铁矿粉或朱砂等红色颜料的风俗。这一风俗,曾经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本文拟在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古代徐尸风俗的分布、年代及其蕴含,作一初步的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一、分布及年代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我国徐尸风俗分布范围比较广,在南至广东、广西,北达黑龙江,西抵甘肃,东到山东的广大区域内,均有反映这一风俗的资料报导,其中重点资料有如下几批:(一)3o年代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发现的资料①;…  相似文献   

20.
壮族妇女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趋势陆明珠,韦峥芳(广西区妇联,南宁市妇联)一、壮族妇女的基本状况及历史背景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她虽没有统一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在我国56个民族中壮族人口仅次于汉族,占全国少数民族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