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中国经济转轨中过渡阶梯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借助一系列中间途径或过渡阶梯 ,是发展中大国———中国经济转轨的突出特色。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过渡阶梯 ,主要包括 :农村阶梯 ,以农村改革突破取得市场取向改革的经验 ;特区阶梯 ,以特区试点取得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经验 ;先富阶梯 ,以部分地区先富探索先富带后富 ,全国共同富裕的新途径 ;价格阶梯 ,以价格闯关促进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渐进阶梯 ,以渐进攻关实现改革的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社会制度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再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韶兴  陈海燕 《社会科学》2006,4(8):103-115
中国社会制度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既有历史必然性,也有现实特殊性。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讲,主要问题是“急于过渡”和“过渡过急”;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其直接的现实原因、深层次的思想认识根源以及领导体制等问题。根据新的实践和发展对中国社会制度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问题作进一步思考,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具体规律。  相似文献   

3.
著名经济史学家李埏教授自五十年代在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大讨论中首创“多种形态并存说”以来,一直在土地制度研究领域求索不止。他考察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多种土地所有形态之间矛盾运动的丰富内涵,探究了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状貌、特征及历史渊源。从理论上首次明确了土地国有制的概念和体系,并将它置于整个封建社会经济结构之中,尤其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综合考察,深刻揭示了土地国有制的周期性运动规律与历史演进趋势,在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其中,关履权、李文治、吴稼祥、唐力行、卢利源、周继旨、郁越祖,庞卓恒等同志的观点是具有代表性,影响较广。归纳各家之说,可分以下几类:(一)封建的宗法制;(二)封建的地主经济;(三)封建的工商业;(四)剩余劳动的周期性规律;(五)地理环境;(六)中西封建社会劳动者及经济力量对比之差距。可以看出研究的重点偏侧于经济方面。这是研究中的新趋向。为此,中山大学曾于一九八二年召开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学术讨论会”。该会集中讨论了封建经济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中所起的作用。与学会者发表了不同看法:如李文治等主张经济结构及地主经济为其最终根源;孔经纬、樊树志主张地主、商人、高利贷三位一体的作用;漆侠主张地主残酷剥削、压迫农民是其基因;胡守为、杨国宜主张小农经济;李光霁、朱绍侠等主张封建地主政权对经济的干预;关履权、谷霁光等主张封建意识形态对封建经济的影响等等。总体来看是以经济为基点作为研究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金融体制改革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过渡,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怎样向商业银行过渡?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我们借鉴,也不能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做法,只有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既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灵魂,也是指导金融体制改革的灵魂。因此,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就要深刻领会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从实际出发,以“三个有利于”为遵循原则,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6.
邓苏 《东岳论丛》2001,22(4):53-55
中国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是在二元经济结构与社会主义宪法秩序双重约束下的市场化 ,因此它既不完全相同于私有制和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也不能因为社会制度的差异而使市场经济本身的基本规则和运行规律发生根本性变形 ,否则无市场经济可言 ,更无经济效率可言。在这样一个“特色”化进程中政府扮演了特殊角色  相似文献   

7.
过渡经济学:我们知道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何为“过渡经济学”? 近十年来,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过渡经济学”正在迅速发展。过渡经济学的“过渡”一词在这里特指原有的计划经济国家在80年代初和80年代末先后开始的“经济改革”运动。这场经济改革运动的宗旨是将经济的运行体制从原来的以政府官员和行政手段为主要特征的计划体制向以自由交易和竞争为特征的市场体制转变,简称“市场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过渡经济学就是以研究计划经济如何向市场经济过渡或转变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问。在现有的文献中,经济学家经常使用的概念,如过渡、转型、转轨、经济改革、市场化等等,基本上皆指同一个含义。  相似文献   

8.
孙亮  刘瑞波 《齐鲁学刊》2007,(5):144-147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证券化、金融创新和金融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中国金融业必将实行混业经营。从整个金融业的分工演进过程,以及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和金融现实来看,我们正处在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过渡阶段。我国金融体制由分业向混业的转变离不开金融监管方式、机构和制度的变革。根据渐进式体制变革的思路,以及发达国家金融制度变革的经验,结合中国金融发展的实际,中国金融监管的改革,也要遵循渐进调整、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东汉地主制经济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东汉时期封建地主制经济发展的特点。东汉是中国封建经济制度由不够成熟向成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其封建地主制经济较前有显著变化。具体表现在:大土地私有制有所发展,特别是富民地主中的大商人豪强的经济力量大为增强,出现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地主田庄;主要生产者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了;在地主阶级内部形成了世族地主阶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从西周到鸦片战争,一直是封建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这一生产方式经历过两大发展阶段,即:封建领主经济和封建地主经济生产方式阶段.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正是前者向后者过渡的变革时期.当时,铁制工具的应用,牛耕的推广,水利灌溉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而引起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兴的地主阶级取代封建领主的统治地位,买卖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土地私有制,实物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形式,这些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为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为新经济制度的确立,为新兴阶级的壮大,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新的理论思想体系,他的思想较为集中地记载在《论语》之中,他的经济思想就是其理论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社会生产结构是进行观代化的基本前提和预设,中国近代进行现代化进程的成败利钝,均可在社会生产结构中找到原因。中国传统社会生产结构中的地主经济的租佃制度;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家庭为单位的耕织紧密结合的自然经济等因素,在中国近代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中具有深刻的影响。一在中国,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地主经济的租佃制度。从战国时代起,作为奴隶制经济基础的井田制开始解体,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兼并发生和发展起来,从而实现了地主经济的租佃制度。地主经济的主要生产者是自耕农和租佃农民而非农奴,他们不必终…  相似文献   

12.
寺院地主经济的研究,是中国封建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三至六世纪尤其如此.一是由于它成为封建地主经济的重要成分,构成地主经济的另一翼;二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中,寺院地主经济与世俗地主经济以及城市工商业经济构成三种私有经济成分.南北朝时期的寺院地主经济与世俗地主经济之间有着不少共性,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同样受着封建地主经济发展规律的制约和影响.但在另一方面,寺院地主经济毕竟是整个地主经济中具有自身特点的经济成分,因而又有别于世俗地主经济.近年来,寺院地主经济的研究,日益为史学界所重视,一些学者把宗教史与经济史结合起来加以考察,从不同的角度作了探索.然而,系统地将南北朝的寺院地主经济与世俗地主经济加以比较,进而揭示寺院地主经济的独特个性的研究,尚不多见.笔者曾在《南北朝时期的寺院地主经济初探》一文中,阐述了我们的看法.现再作此文,拟从寺院地主经济与世俗地主经济二者产生的社会条件、形成和发展的具体途径、以及各自在发展中所体现出的特点等方面,作一些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3.
历史的具体发展过程,是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辩证统一,赤壁之战即属这种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一表面看来,赤壁之战是封建地主军阀集团之间的一场大搏斗,如果我们挖掘更深层的原因,则会看到它是东汉末年社会结构发生局部变化而引起的强烈震荡.而这种震荡的震源,则是来自封建生产关系量的变革.生产关系的量变,不但从经济上改变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构成,而且由于地主世家与豪族地主势力的膨胀,从政治上影响了东汉封建政治的权力结构,提出了权力再分配的需求,构成了东汉社会结构震荡的深层原因.东汉地主阶级的构成是多层次的,从身份性来说,有身份性的地主世家、有非身份性的豪族地主和一般地主;从其对政权的关系来说,有统治阶层、有非统治阶层.因此,地主阶级内部各种利益集团、各层次之问的斗争也显现出多层面、交插性特点.在统治阶层中有外戚与其它地主世家利益集团的斗争,也有外戚与宦官的斗争;统治阶层与非统治阶层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过渡语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概念,“过渡语”提出已有30多年。国外过渡语的研究可以分为建构理论框架、逐步发展和进一步壮大三个阶段。80年代过渡语理论引进中国以后,促使对外汉语教学界和外语教学界对过渡语进行研究,形成了齐头并进的局面,但中国过渡语的描写与理论尚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过渡小农:中国农户的经济性质及其政策含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户的经济性质通常是指农户在约束条件下追求风险最小或收益最大,经典的"道义小农"假说和"理性小农"假说对农户生产目标及约束条件存在认识分歧.本文指出中国正处在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化同时推进的阶段,农户的经济性质具有从"道义小农"向"理性小农"的过渡性质,这可以从农户的生产目标、要素投入和市场条件等角度进行说明.事实上,过渡小农也曾是日本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户所表征出来的基本经济特征.基于此,为了促使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必须立足于过渡小农的农户经济性质,围绕生产目标、要素投入和市场条件三条线索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前 ,中国农村先后推行了三次土地制度变革 ,最终使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成为社会主义集体土地所有制。通过审视这一系列改革 ,我们的结论是 :(1 )三次土地制度变革是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作出的战略选择 ;(2 )发展农村经济 ,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是土地制度变革的根本目标 ;(3 )产权制度变革是土地制度变革的核心 ;(4 )土地制度变革有成就 ,也有失误 ;(5 )无论什么时候 ,都要保护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兰洋 《学术研究》2023,(6):20-25+42
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问题”是马克思一生反复思考的重要母题,也是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分歧所在。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马克思对斯密关于“过渡问题”的“商业化”解释做出了决定性的批判。他首先突破了斯密分工逻辑所建构的历史发展序列,进而重述了过渡的逻辑支点、动力机制和本质特征。马克思对过渡问题的研究表明历史唯物主义是真正“历史性的科学”,它突破了抽象普遍性与经验特殊性的表层对立,在“社会—历史性”维度中实现了两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14年的改革,“摸着石头过河”摸出来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市场经济是唯一的富国富民之路。但是,理论落后于改革的实践,计划经济理论的幽灵长期困扰着决策者。中国如何向市场经济过渡?这是需要中国经济学家从中国国情出发,经过认真探索才能作出回答的。中国向市场经济过渡,首要的难题是如何妥善解决庞大国家机构与市场经济的矛盾。中国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又一个难关,在于合理解决国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创造一种新型社会主义产权形式。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是中国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又一个难题。向市场经济过渡,是采取急转弯的“休克疗法”,还是渐进式的“针灸疗法”,这是关系“改革成本”大小、甚至改革成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将布哈林过渡经济思想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基本经验对比,指出:产权清晰界定和培育规范的微观主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题中之义,必须重视产权背后的生产关系;资本形成对于经济增长意义重大,但并非货币能够成为资本,只有能够创造新的财富才是资本,人力资本的积累在经济发展阶段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是最重要的资本;不能因为试图“减轻分娩的痛苦”而“跨过发展的必要阶段”.  相似文献   

20.
论过渡经济中的非正式金融柴铁军从1978年的改革帷幕拉开之时起,非正式金融就在不断变革的中国金融领域开始“酝酿”、生成.在它还没有成为一个较严重的扰乱经济秩序和金融秩序的基本因素之前,它会深深藏在动态循环的市场之中,无法被理论研究者和宏观管理者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