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先谦是近代著名学者,诗歌造诣也颇为精深。在创作上,他留下一千三百首诗歌,内容丰富全面,主要学习杜甫、苏轼,风格与二人比较接近。在理论上,他强调诗歌的感化功能,要求诗歌反映现实,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他还选编有《诗义标准》,为初学者开示作诗准的。其创作与理论在当时都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
雁翼是一位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战士诗人,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不断探索诗美理论,形成其诗歌敢讲真话,勇于创新的独特个性。他的敢讲真话,主表现在为人民讲真话,敢爱敢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创新方面,他创作了大量的十四行诗和三行诗,不仅在诗歌表现内容上,而且在诗歌表现形式上都有所创新。今天我们研究雁翼诗歌艺术个性,对当今诗歌创作走出一条创新之路,仍不乏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是一位卓越的诗人。他爱好诗歌,关心诗歌的创作与发展。他不仅创作了数十首举世公认的优秀诗篇,而且围绕着诗歌美学理论中的诸多问题,大至诗歌的特征、发展方向、写作方法,小至诗歌的韵律、体裁等都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数十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主干对毛泽东的文艺美学思想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与探讨,发表了难以数计的论文与专著。这批研究毛泽东美学思想“总论”的丰硕成果,将载入史册。但是,关于毛泽东文艺美学思想“分论”的研究,即关于诗…  相似文献   

4.
“十四行诗”在我国古已有之,这是华夏古国诗歌的形式丰富多彩的一个佐证,但不是古代诗人的自觉有意的创作。“十四行诗体”在我国现当代走过了“模仿、创造、发展”的三个阶段,涌现出一大批十四行诗人,但中国诗人在创作中,从内容到形式,都按照汉诗的特点习惯进行改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十四行诗,这是中国诗人对世界诗歌的贡献,也是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韩愈是儒家思想演进中的重要人物,是唐代反佛老的勇士,或因如此,他的诗歌创作也历来被人们重点从儒家的角度进行研究。然而,在唐代儒释道并举的时代氛围中,他的世界观、他的文学创作实际上呈现出相当的复杂性。他的散文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入世精神,而他的诗歌创作则受到道教的深刻浸染。大量的道教意象进入他的诗歌,丰富了其艺术的表现力;道教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诗歌创作中追求奇、险、怪的特色的形成;韩诗的浪漫色调、韩愈偏向古体的创作选择也与道教有某些关联。研究韩愈的诗歌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韩诗与道教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个"拿来主义"者,为了表现新事物、新思想、新世界,黄遵宪在其诗歌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新语词。这些新语词诗歌与同时代诗人所创作的"新诗"单纯采用外来翻译词语和自造隐语而使诗意无从索解不同,是熔铸新思想以入旧风格。他创作的律诗使用了当时"流行"的新语词,清晰而不呆板,并未给他的诗歌格律造成任何破坏。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透露出现代诗歌的新气象,但也仍然恪守着中国诗歌传统的美学原则与审美趣味。黄遵宪以新词入旧诗虽非尽善尽美,但他在这方面开创之功对后来诗界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  相似文献   

7.
鲍照是晋宋诗运转关之际的重要诗人。他在继承建安、正始文学的基础上 ,对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所开拓和创新。他的创作不仅彻底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 ,而且在诗歌的体式和风格上对齐梁乃至唐宋诗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吉狄马加是一位优秀的彝族诗人,他用汉语写作并言说彝族的文化传统。他的创作受到聂鲁达诗歌的影响。本文以《马楚.比楚高峰》和《吉狄马加的诗》文本为例,对两人诗歌的意象、主题、世界性、民族性、文化语境等进行比较,从而分析聂鲁达对吉狄马加创作的影响和两者诗歌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1958年狂飙突进的"大跃进"新民歌运动,是在继承我国传统民歌、民谣创作理念的基础上,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拓延和创新,并开创了中国诗歌发展的新篇章,但由于特殊时代里创作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脱离了中国诗歌的创作传统,失去了诗歌这一文艺形式应有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0.
阚文文  都玉龙 《理论界》2012,(10):119-121
不同时代的"梁甫(父)"题材诗歌在内容、体裁、功用及数量上出现了新的特征。这些诗歌在美学特征上以真善为创作基调,以"断章取义"的手法和创作思维促进诗歌内涵的丰富和发展,以三种创作模式进行传情达意,在诗歌体裁的选择运用上充分体现了中国诗歌自律与自由的美。  相似文献   

11.
大后方诗歌研究的滞后导致人们对大后方特殊的诗歌观念的忽视。从抗战时期大后方诗歌情感内容的探讨、诗人创作路向的选择、诗歌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以及抗战诗歌艺术缺失的批判等角度展现大后方诗歌观念的概貌,对现阶段科学解读抗战时期大后方的诗歌观念及其艺术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网络诗歌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网络不仅为诗人创作提供了自由空间,而且为诗歌发表提供了“绿色通道”。由文字、声音和图像等综合而成的网络超文本诗歌和多媒体诗歌充分体现了网络媒介的优势,可能成为未来网络诗歌的发展方向。目前网络诗歌的特点是“热”而“乱”,文字垃圾多,诗歌精品少。网络诗歌应该强化文体意识,服从诗歌的艺术规范;网络诗人应该坚持网络诗歌本位原则和民间化立场;诗歌理论界应该加强对网络诗歌的美学标准和创作机制等重大诗学命题的理论研究。只有把网络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文学强势,才能促进网络诗歌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阿垅是“七月派”杰出的代表诗人,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卓有贡献的优秀的诗歌美学家。他对现代诗学的研究和探讨,涉猎宽广,独具匠心,深刻有力。诸如内容与形式、灵感、想象、意境、风格、节奏、形象、语言等等,都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他对现代诗歌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探讨阿垅的诗歌美学,对发展我国现代诗学,繁荣中国新诗创作,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阮大铖是中国文学史上值得研究的大作手,他的诗歌、剧作屡屡受到人们的赞赏。章太炎称“大铖五言古诗,以王孟意趣,而兼谢客之精炼。……然榷论明代诗人,如大铖者,鲜矣”①散原老人亦于《咏怀堂集》卷首批道:“芳絮深微,妙绪纷披,具体储年,追踪陶谢,不以人废言,吾当标为五百年作者。”②他的剧作更是在明末清初风靡一  相似文献   

15.
蓝冰 《阴山学刊》2009,22(4):22-26
陶渊明的隐居和诗作使他成为中国“隐逸诗人之宗”。他的生存、生活和创作,形成了中国士文人“诗意居住”的典型范式,部分地实现了生命的和谐,反映了他的超迈峻洁的人格。从陶渊明的诗歌中可以探讨出“人类诗意地栖居”这样的内容。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构建了千古不朽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6.
申欣欣 《理论界》2010,(10):139-140
李金发在中国现代艺术和新诗创作方面,都是开风气之先式的人物。他是中国在国外学习雕刻艺术并进行艺术实践的第一人,是把西方的象征主义诗歌引入到中国的第一人,同时又是进行象征主义新诗创作的第一人,在现代文学和艺术领域都有着不可撼动的重要位置。在他独特的诗歌世界中,其意象的呈现颇具特点,从意象的角度对其诗歌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秦琰 《晋阳学刊》2007,(6):125-126
作为俄裔犹太诗人,金斯伯格的宗教世界相当繁杂,甚至有些混乱,但从整体来看,对他的创作影响最大的当数基督教和禅宗,正是这两种宗教的碰撞与交融形成了他诗作独特的品质。就两者对其创作的影响来看,基督教是他诗歌赖以生成的文化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基督教精神会在他诗歌的各个层面有所表现;禅宗则是诗人有意为之的摄入,它的影响会出现一个由外部形态到内部意蕴逐渐渗透的过程,且着力痕迹相对明显。  相似文献   

18.
尹玲玲 《理论界》2008,(12):145-146
阮大铖以述怀的方式剖析自己的清白无辜与出世高蹈之志,表现了阮大铖在特殊境遇下内心的徘徊、犹豫、苦痛,哀怨婉曲。然细加分析即可看出,这类诗在述说阮大铖内心的同时,也成为他特殊处境下的一种自我拯救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人,是南宋与陆游齐名的“中兴四大家”中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力求冲破江西诗派的束缚,在更广阔的领域对诗歌创作展开新的探索。他所创造的“诚斋体”,无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在艺术表现方面,都很有特色,在当时自成一体,为诗坛一大家。一北宋后期,黄庭坚所代表的江西诗派是诗坛的创作主流,他们在创作与欣赏上,偏重于形式而忽略内容,强调诗歌的创作技巧。但是,随着江西诗派缺点的逐渐暴露,有一些诗人,如吕本中、陈与义、曾几等人,认识到江西诗派的局限性,因而在创作实践中,力图有所突破。特别是南…  相似文献   

20.
李世民是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开国君主之一。但其审美价值观却与其战斗经历及功业形成极大的反差。由于受传统文化和时代风气的影响,他在审美上崇尚优美型的价值观,缺乏阳刚之气。他仰慕南朝文化,带头创作宫体诗,致使初唐前期宫体诗泛滥诗坛。直至初唐国杰、沈宋、陈子昂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从创作上和理论上逐渐摆脱和彻底批判了盛行数百年的宫体诗风,才结束了李世民崇尚优美的价值观对诗坛的影响,为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