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飞 《决策探索》2014,(12):67-67
随着全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了推动工业化的发展,城乡的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现有的土地调查成果不能满足实际土地开发的需要,土地调查的资料难以跟上数据更新的速度,制约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土地的保护和土地市场秩序的维护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只有顺利地完成土地调查,才能够保证土地开发的质量和效果,所以将现代化的测绘方法运用到土地调查当中,是维护土地市场秩序、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高茜 《经营管理者》2014,(28):223-225
正一、国有企业改革划拨土地处置概述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后,国有企业土地使用权实行"双轨制",即存在划拨土地使用权制度与出让土地使用权并行。其中,划拨土地也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存量划拨土地,这主要指在改革开放前,在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实施前通过无偿方式取得的划拨土地,其中有公益性划拨用地,也有经营性划拨用地。另一类是增量划拨土地,主要指在出让制度实施后所取得的划拨土地,该类划拨土地原则上只能用于公共利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实施土地永久使用权制度,是为了鼓励投资者做好实业,鼓励投资者投资土地、开发土地.但如果国家管理调控不当,将可能导致土地垄断、土地投机以及土地食利阶层的出现,随之将会出现土地抛荒和实业荒废.要科学设置税费,强化土地调控,让土地永久使用权制度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源动力.  相似文献   

4.
钱忠好 《管理世界》2004,(12):50-59
本文运用均衡分析方法对土地征用制度进行经济分析,重点分析土地征用的均衡与非均衡问题。在构建土地征用均衡分析框架、探讨土地征用均衡与非均衡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土地征用非均衡产生的诱因,并从政策层面上探讨实现中国土地征用由非均衡向均衡转变的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举措。主要的研究结论是:政府的土地征用有其经济上的合理性,但土地征用也存在政策失灵的可能,并带来社会福利的损失。现阶段我国土地征用已呈现出一定的非均衡态势。为最大限度地避免土地征用的政策失灵,实现土地征用由非均衡向均衡的转变,我们需要明确界定公共利益,规范政府土地征用行为;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赋予农民国民待遇;建立有效约束机制,避免政府暴力潜能;打破政府土地征用垄断坚冰,允许非农建设用地入市。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越来越短缺,为了更好的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国土资源部需要土地资源的精确的资料,合理规划和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所以测绘技术对于土地的管理至关重要,并促进了土地管理手段的革新,提升了土地的管理水平,本文阐述了测绘技术的发展及测绘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现实应用。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规划修编需要建立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土地供需预测、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土地利用分区等模型,这些模型可以用来分析土地的供需关系以及土地的合理布局,是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中辅助决策模块的建立的基础,是编制与实施规划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符合公平观念的土地制度,我们必须确立土地权利和权力划分和界定、土地商品化和产权化、城乡统一的三项基本原则;并具体设计去掉集体所有权、建立长期性的土地实物产权,重新建立土地交易制度、土地保护制度、土地征收和征用制度、土地设施投入和土地组织制度。  相似文献   

8.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探索国有土地租赁这一土地使用权的新方式,新颁布〈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了国有土地租赁是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一种方式.为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进入市场提供了法律依据.政府作为城市土地所有者,应如何建立土地市场服务体系,优化土地市场配置,充分发挥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加强土地资产管理,均需进行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国家,申请者想要在一块土地上建造房屋,首先应向相关的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然后由土地管理部门决定是否批准申请,是否收纳土地出让金、是否属于公共利益的范围,是否进行征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政府扮演的角色是土地征收的决定者,土地征收的执行者,土地征收的收益者。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土地征收发生的争议也是由政府裁,如何构建合理的土地征收制度也成为目前最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是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目标取向,但在我国,城市土地市场化尚不完善,对土地市场化的研究就显的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土地市场化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目前国内土地市场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就土地市场发育程度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党的百年土地政策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本文以党的百年土地政策的沿革与发展为线索,系统梳理了党实现"耕有其田"、"住有所居"的人民愿望的土地政策改革历程,对党通过土地政策确立土地公有制和以用途管制为核心的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土地产权及土地资源配置体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不断解放发展土地要素生产力的实践与创新做了深入解读。通过梳理党的百年土地政策变革历程中不同阶段土地政策的特征及内在联系,提炼出在土地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及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以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为民所用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土地既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发展经济的重要载体。受传统价值观念、土地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土地的使用没有得到有效的约束,造成了较多的土地浪费。本文从价值观念、制度和土地市场等方面对科学实施土地管理展开论述,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以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性和我国土地使用问题的分析,指出合理推进城市用地置换、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健全土地市场体系、适当提高土地容积率、强化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机制是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问题     
《领导文萃》2013,(3):133-135
地方政府不应继续依赖土地财政这么多年,一方面是外界对土地财政的诟病,另一方面却是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难以割舍。事实上,土地财政对于我国经济社会而言,是一个典型的"寅吃卯粮"的短期行为。土地财政以不断增加土地供给为前提,而在我国人地资源矛盾十分突出的国情下,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农用地转用数量。同时,土地财政以金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现行的国家依据公权将集体所有土地征用后,再行出让土地使用权,并借此建立土地使用权转让等一系列土地权利制度模式, 已无力解决诸如土地资源有限性、土地资源的代际分配、对集体所有土地的征用补偿以及土地金融证券化等问题。征地行为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威胁到了“失地农民”的各种社会权利和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文在广泛阅读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并作出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6.
刘颖  李洁 《经营管理者》2013,(31):205-205
本文分析了现行土地制度在建立土地规模经营中的障碍和不足,对比改良型集体所有制改革、土地私有化方案和土地国有化加永佃制模式的优缺点,指出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设想。提出土地国有化加永佃制的改革措施时未来土地改革的可行选择。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蚌埠各县的的调研为依据来阐释目前本市土地流转的现状、制约土地流转的因素,土地流转的意义,以及加快本市土地流转的建议。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土地国有,农民不能连续稳定享有收益导致一些农民放弃了农业生产,荒芜了一部分土地,减少了土地流转的供给,一些农民视土地为生命,消极反对土地流转。(2)政府、农民在利益中的不平等博弈中阻碍或堵死了土地流转市场的形成通道。  相似文献   

18.
土地流转是指在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性质及土地农业用途的基础上,农民依法自愿将其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给他人的行为。土地流转实现了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土地流转能否健康发展取决于土地流转主体的权益能否得到有效保护。然而,在现实中,农民作为土地流转主体其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9.
《领导决策信息》2008,(5):12-12
土地纠纷和土地维权已成为当前影响农村稳定的主要因素,土地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在1月22日的《学习时报》上撰文提出,在土地管理的理念上,要彻底纠正对土地  相似文献   

20.
<正>土地登记作为地籍管理工作的核心,在土地管理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土地制度确立以来,在理清产权关系、解决权属纠纷、规范市场行为,以及避免国家土地收益流失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但是,我国现代土地登记制度建立时间较短,在立法和实践中还存在不足之处,使得土地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土地登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我国土地登记制度的完善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