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马艳玲 《老年世界》2006,(24):26-26
许多单身老人。一个人生活得非常孤独,做儿女的也想让老人到自己家里去住,可老人们却大都不愿意。70岁的李大爷就是其中之一。3年前李大爷的妻子病故,4个儿女都挺孝顺,争着叫他去自己家里住。李大爷也以为人到老年,有吃有穿,住哪儿都一样。于是,说好了一家住3个月,正好一年。可真正去住了,才体验到不如在自己家里好。  相似文献   

2.
成功人士的家园 在上海举办的一个首映礼上,李连杰向媒体透露他入籍新加坡的原因:“我在美国住了很多年,后来在国内也住了几年,之前还去过澳大利亚和瑞士,但最后落户新加坡,只是想给孩子找一个学习的地方,一个他们能接受中英文文化教育的地方,一个我可以去做事又不用担心他们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姜昆 《老人天地》2014,(4):15-17
善良老妈:
  “把林奶奶接来,我们一起住吧!”
  我家住东四的时候,曾有一个无儿无女的老房客林奶奶,因为守寡多年性格有点孤僻,和别人都和不来,单单只相信我妈妈。老家来的信,只找我妈妈念给她听。家里有什么事,也只找我妈妈商量。我妈妈做了什么好吃的,也经常让我们给林奶奶送去,两家处得好像一家人,林奶奶就像我妈妈的亲姐妹。林奶奶特别喜欢我妹妹,记得有一次去长安大戏院看戏,票上写着不许带小孩,她就自己去了。可到那儿一看,有带小孩儿的,林奶奶立马坐车返回家,把我妹妹带上再回去看戏。等她们到那儿都演半场了,那也高兴得不得了。后来林奶奶又找了个老伴,也和我家关系特好。他们平常没事就来我家,也不用人陪,就在院里坐着,说在这待着心里踏实。再后来我们先后搬了两次家,林奶奶年岁大了,自己又孤单一人了。我们还陪着妈妈经常去看看她,逢年过节,就把老人接来,热闹几天。老妈曾和我商量:“把林奶奶接来,和我们一起住吧!”可林奶奶坚决不肯。最后林奶奶被她哥哥的女儿接回山东老家度晚年,我们一家也才算安了心。  相似文献   

4.
亏心事     
《现代交际》2008,(7):64-64
有个店铺老板打发学徒去买竹竿,结果学徒去卖肉的地方买了猪肝。因为卖肉的猪肝不够.就又给他一个猪耳朵。学生就把猪耳朵藏在怀间,想自己私吞了,只提着猪肝回去了。老板一看就怒问道:"你买的竹竿  相似文献   

5.
正什么是最好的爱情?就是"你在闹,他在笑",就是"迷路了,你站着别动,等我来找你。"……余生不长,请多指教。一浙江92岁的冯爷爷病重住院,妻子也因股骨骨折住进了同一家医院。自知时日不多的冯爷爷弥留之际提出了一个要求——"好久没见老伴了,想再看她一眼"。当两张病床紧挨在一起的时候,两个人的手  相似文献   

6.
捺果  舒丽 《女性天地》2008,(7):38-40
和李苏相识是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十多个人的聚会,除我以外,几乎每个人都认识他。别的人都在房间里打牌聊天,只有他在厨房里帮忙,给大家端茶送水。聚会散了,他又开着面包车代替主人把我们一个个送回去。那天他最后一个送我,到家门口时,他递给我一张名片,说以后有事可以随时找他。  相似文献   

7.
黄晓燕  蔡菲 《老年人》2004,(10):26-27
27年前,我出生在重庆万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爷爷是中学教师,奶奶是图书管理员,爸爸是工程师,妈妈在一家幼儿园当老师。生长在这样的“书香门第”,照理说无比幸福,然而我一生下来就受到奶奶的仇视,因为我不是男孩,而是一个女孩。 奶奶年轻时很漂亮。她本是市郊的农家女子,但读过中学,就想跳出“农门”。经人介绍,她嫁给了我那当教师的爷爷,后被照顾到学校图书馆工作。奶奶做了城里人,但封建思想很重,而且信神信鬼。她怀我爸爸时,到处找人预测男女,算命先生说她怀的是女孩,她信以为真,竟背着爷爷去乡下吃草药打胎。胎儿勉强打下了,一看却是个…  相似文献   

8.
有一个年轻人,因为家贫没有读多少书,他去了城里,想找一份工作。可是他发现城里没有一个人看得起他,因为他没有文凭。就在他决定要离开那座城市时,忽然想给当时很有名的银行家罗斯写一份信。他在信里抱怨了命运对他是如何的不公,“如果您能借一点钱给我,我会先去上学,然后再找一份好工作。”信寄出去了,他便一直在旅馆里等,几  相似文献   

9.
他出生在一个贫穷而卑微的家庭。小时候,大部分时间和爷爷在一起。 父母去田间劳作,爷爷和他在家中,打扫院子,分猪草,喂鸡崽。烧菜做饭洗衣服。很多时候,看着爷爷那么熟练地在简陋的院子里自如地穿行,他不会相信,爷爷是个盲人。  相似文献   

10.
盲艺人老朱     
老朱生得阔面大耳,体格健壮,说话慢条斯理,但声音洪亮,且穿着整齐,粗粗一看,有点派头,挺像一个革命干部。走近身边,才知他是一个盲人。别的盲人都是手持一根竹棍探路,而老朱不用,他身边总有一个半大的女孩子搀扶他。这些女孩子也不是固定的,有时一年三年不换,有时一月换三回。他在吃住方面都很讲究,在别人家住,他必须亲自用手去感受床单棉被的舒适度,否则就另找别家。  相似文献   

11.
目击:不养父母的儿女越来越多 我的老家在安徽乡下,前段时间我回去看了一下,心情非常沉重:年轻力壮的人都出去打工了,满村就剩十几个老头老太太,带着几个学龄前的娃娃.我问一位老人为啥不跟孩子到城里去,他说:“孩子到城市要租房住,跟子女租一间小房子就可以了,我们去了就不方便了,容易闹矛盾.再说咱也过不惯城市生活,不愿出去.”  相似文献   

12.
高嫣 《老年人》2004,(8):34-34
邻居家的康康和欣玙都喜欢到我家里来玩。我家有很多好玩的玩具,还有个好玩的爷爷。爷爷和我们一起吹喇叭,弹电子琴,看动画片,还教我们唱歌。看到爷爷成天乐呵呵的,我在心里想:他小的时候肯定也是个大玩家。跟爷爷相比,奶奶就不一样了。她整天虎着脸,动不动就训人。爷爷没有退休时,她只管我一个,每天从起床开始就两眼直盯着我。我受她的管束,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许玩,没有一点自由。说来真是又好气又好笑,明明出着太阳,她却要给我穿上厚厚的毛衣,惹得同学们笑我像一只企鹅。现在,奶奶就不只管我一个人了,还管着爷爷。爷爷退休在家,她一会儿说…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个经常被丈夫打的女人。五个月前,我又被他打伤,为了躲避他,我搬出去住,从此分居。但因为日常用品还在家里,我就经常趁他不在家时回去。而且,我们现在住的房子是我单位分给我的,购房款大部分是我付  相似文献   

14.
一张照片     
雷萌 《华夏少年》2007,(4):80-81
每当我翻开相册,看到第一张照片时,就会想起我去世的爷爷。 爷爷是在六年前去世的,他外表仁慈,有一个热心肠,老爱帮助有困难的人。那天,小区里的王奶奶一大早就出门买菜去了。由于她家里人比较多,所以每次买菜都要买很多很多。我爷  相似文献   

15.
房东     
我大学毕业后,在城里找了份工作,远离家乡,身边也没有一个亲人,所在的单位不解决住房,我只有在外边租房子住。生平第一次要住到不相干的人家里,我特别紧张,所以在找房子的时候,极为小心,太偏太远的地方不住,家里人口复杂的不住,就这样挑来挑去,最后终于选中了一个姓陈的老太太的房子。陈老太家里就她和老伴两个人,儿女都已经结婚有了自己的房子,偶尔才回来一趟。陈家有五层楼,陈老夫妇住五楼,下边的就全拿来出租了。我住在二楼。那天我去交房租的时候,陈老太冷冷地对我说:  相似文献   

16.
春景 《当代老年》2009,(5):37-37
有个很有钱的大善人,做了很多善事,积了很多功德。一日,他在家读书,忽然看见一个人从窗外走过。他一下子被那人的面相吸引住,追出去,却已不见了。从此,他一心想见那人,走遍天下去寻,却总也找不到。一次在梦中,菩萨问他,你积德很多,有什么要求没有。他说他只想见那人一面,菩萨说,你若真想见那人,一定要舍弃这一世的人身,投生做一棵大树,500年后,也许有机会能再见那人一面。于是,他决定做一棵树。  相似文献   

17.
请你亲亲我     
半年前。因为动迁.我们家在江畔街平房区租了房子,这样,我们就同杨爷爷成了邻居。爸爸喜欢下象棋,每逢休息日,他都应邀去隔壁杨爷爷家玩,两个人坐在一起,“杀”得昏天黑地。  相似文献   

18.
1900年10月,19岁的毕加索来到巴黎,想在这座闻名世界的艺术之部闯出一番天地来。虽然他只是一个刚刚出道的穷画家,但他却对未来满怀信心,他认为只要有人买画,自己就可以生存下来,就有机会在巴黎发展事业。他先找了一个旅店住了下来,第二天早上,就带着自己的画作来到了香格丽舍大街,开始向这里的画店推销自己的面。  相似文献   

19.
病中的奶奶     
贺川芝 《老年人》2004,(12):32-32
爷爷退休前是一个中学的高级教师,虽然教的是数学课,但他兴趣爱好十分广泛。奶奶说他爱玩、会玩,玩的花样多,什么打球、下棋、跳舞,还有吹拉弹唱,样样都行。就说打门球吧,我们这儿刚兴起来的时候,爷爷就报名参加训练了。每天一大早,我还躺在被窝里,他就拿起球棒去练球了。那时,门球场离家不远,我常去看爷爷练球。有好几回看到爷爷打球跟别人争吵,很不理解,就在回家的路上说:“爷爷啊,干嘛那么认真,不就是为了玩儿吗?”玩,玩也要讲游戏规则,玩出水平嘛。”爷爷就是这么一个认真的人。还别说,正是他认真苦练,不久就成了学校门球队的“第一杆”…  相似文献   

20.
卞文志 《职业》2013,(13):80-81
全美制油业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刚参加工作时,由于学历不高,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技术,他所从事的工作只是一些简单而又普通的事情。因为做着这种连小孩都能胜任的工作,他在公司里常常被人奚落,遭人白眼。他很想换个工作,却又心有不甘。他想,要使这项工作有所突破的话,就得找一个支点,坚持做下去,把自己的职业生涯画成一个大大的圆,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承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