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汪代华 《当代老年》2009,(12):11-11
近来读报,常常被老人频出的“怪招”吸引眼球:大连市一对老年夫妇,退休后月收入5000多元,为了让儿子能常回家看看,竟采取“发工资”的办法,每月发给其2000元“看望费”;黑龙江一位老人在邮局花钱订购“敲门声”;某地老人为了能让儿女回家看看自己,经常装病到医院住院……  相似文献   

2.
阿莲 《当代老年》2006,(8):11-11
我认识一位86岁的老人,耳聪目明,思路清晰,是一位备受儿女尊敬的老人。最近在拜访这位老人时,她说的一句话令我很感兴趣。她说:“老人要受到儿女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儿女,要敢于向儿女道歉。”  相似文献   

3.
“儿女们都有自己的家庭,他们不可能时刻陪伴在父母身边。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和思想上都有代沟,老年人跟儿女住在一起并不能得到精神上真正的快乐!”1月31日,一场特殊婚礼在位于成都龙泉驿区的再军爱心护理院隆重举行,两位75岁老人朱继喜和杨玉清在此宣布喜结连理,再次找到幸福。  相似文献   

4.
陈方 《老年世界》2014,(2):18-19
有关老人的新闻近日又成了媒体报道的热点:在江苏,大妈们为了晚上跳舞,占据小区空地,在此停留的车辆都被贴上“警示”纸条;在吉林,一位82岁老人因为公交车没进站点让他多走了路,竞把司机骂晕了过去;在汕头,两名高三学生扶起了骑电动车摔倒的老人,反被老人诬陷讹诈,报警后才获清白……上周,有网络媒体将之集纳为专题并炮制一话题——中国的老人是不是“变坏”了?  相似文献   

5.
“吃老”现象一瞥陈述目前,社会上一种父母拼命挣、儿女大手花的“吃老”现象日趋突出。许多年迈体衰的父母被儿女“轮番轰炸”,轻则囊空如洗,重则流离失所。这不仅给老人们造成许多痛苦,也为社会的安定埋下7诸多的隐患。MZ一;guM6@XE一般说,姑娘出嫁即是...  相似文献   

6.
老公是位乡村教师,上班的途中要经过一个贫困的山村。在村口的石碾上,经常坐着几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老公经过村口时,每天都像变戏法似的给老人一些惊喜,或是给老人们带些水果、衣物、新鲜蔬菜,或是给些零钱,或是坐在石碾上陪老人们聊聊天,唠唠家常。老公说,那几位老人都是“留守族”,儿女都不在身边,老人们都上了年岁,丧失了劳动能力和经济来源,生活很孤独,也很可怜。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一下,对老人们多少是个慰藉,尤其是陪老人们聊聊天,也算是替老人的子女们尽些“精神赡养”。老公在讲述这些事情时,脸上总是现出欣慰的笑容。老公的同事们都夸赞老公做了件善事,老公回答说:谈不到行善,我只是求得一份心安罢了,因为看到老人们脸上的愁容换成了微笑,我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甘甜,工作和生活也就有了“劲头”,心里轻松着哩!  相似文献   

7.
含饴弄孙,自古以来为我国每个家庭中老人幸福晚年的一种象征。尽管帮儿女带养孩子辛苦,但老人们总是乐此不疲。而如今,当第一代独生子女步入婚嫁年龄,越来越多的“421”家庭开始出现(即4位老人、1对夫妻和1个孩子)。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自然会导致夫妻双方父母争抢带孙子的权利和孙子的归属权。  相似文献   

8.
《老牛家的战争》是一部表现家庭伦理道德题材的电视剧,剧中,两个儿子与老父亲围绕存款、房屋产权等展开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大战”。这部电视剧播出后,老年公寓的老人们茶余饭后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剧情,为老牛呜不平,对他的儿子、儿媳争夺家产的行为大加谴责。还有的老人将剧中人物和自己及儿女对号入座,认为自己就是老牛,儿女对自己好无非是为了将来得到自己的房子。  相似文献   

9.
笔者一位邻居的儿女两人曾就赡养父母问题达成协议:哥哥赡养父亲,父亲住在哥哥家里;妹妹赡养母亲,母亲住在妹妹家里,兄妹两人将各自负责两位老人的养老送终,互不干扰。“协议”生效后,两位老人分别住在儿子和女儿家里,很难相见一面,整日愁眉不展,少言寡语,不久便双双病倒。兄妹两人无奈之下,只好重新协商,将父母再次聚到一起,采取轮流照料的方式对老人进行赡养。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一:据2009年4月21日《江西日报》报道,仅在南昌市青云谱区包家花园社区,“空巢老人”就有20多户。该社区的陈莉萍主任告诉记者,具有心理问题的“空巢老人”在他们社区不止一位。“社区里有位王秋妹老人,因为儿女工作在外,长时间不回家,  相似文献   

11.
善心必有善行,善行必有好口碑。洞口县石江镇供销社服务部主任周玉清,从1972年以来,几十年如一日,诚心诚意地赡养了23位孤寡老人,被老人们称为“孝子”。他也因此荣获全国“敬老好儿女金榜奖”。1972年,刚参加工作的周玉清,被分配到石江区供销社树林分社当营业员。一天,两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步履蹒跚地来买猪肉,当时因肉类供应紧张,两位老人排了半天队还是两手空空,便失望地走了。细心的周玉清看在眼里,一种怜爱之情油然而生。他连忙跑上前去,与老人交谈,得知其中一位老人姓刘,一位姓李,是本乡金塘村的孤寡老人,…  相似文献   

12.
2001年2月28日下午,一位老太太来到衡东县人民法院,将一面绣有“为民作主,秉公执法”的锦旗送到了法官刘湘云手里,一个劲地道谢:“谢谢法院,谢谢刘法官!”老太太叫陈素云,今年84岁,住衡东县良种场堰湾村2组,生有两儿两女,均已分户成家。自老伴去世后,她大多是在几个儿女家“吃轮供”。近两年,老人体弱多病,儿女之间为出钱出力的事便互相推诿,老人无奈,只好常住小儿子家。尽管有了安身之处,但老人的日常生活却得不到应有的照料,吃饭有一餐没一餐,三病两痛也难以保证治疗。到后来,连冷暖也没人过问,冬天无以取暖,夏天无…  相似文献   

13.
王成 《老人世界》2011,(2):12-14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这声威震敌胆的英雄呐喊,依然在人们耳畔回荡,这句跨越时空的经典台词,依然让人难以忘怀。电影《英雄儿女》主人公王成的扮演者刘世龙,如今已是—位80岁的老人。“王成”的光环不仅一直在他身上闪亮,也让他在耄耋之年收获了一份“非常爱情”。  相似文献   

14.
章法 《老年世界》2006,(20):14-16
一曲《常回家看看》不仅唤醒了人们对家、对亲人的爱,更是唱到了无数老人的心坎上。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有不少儿女却很难回趟“家”,很少与老人一块吃顿饭,拉拉家常。一些老人无奈之下走进法院打起“精神赡养”官司,不要儿女钱物,只要儿女常回家看看……  相似文献   

15.
徐莉 《老年世界》2010,(14):6-7
儿女双全在身边,老人却住在养老院——遇上这样的情况,人们除了会叹一声“老无所依”,恐怕还要狠狠地骂一句“儿女不孝”。可是,当眼下越来越多的老人独自在家中守着饭桌,深夜硬撑着等待儿女回家,工作忙碌的儿女为父母精心选择一家养老院,真的还是一桩“不孝”的“罪行”吗?  相似文献   

16.
6号病房里新来一位老妇人,生命已将垂危。儿女们关怀备至,每天一大群人围着床与房间周围伺候着,朋友不少,亲戚们也是络绎不绝。那天傍晚时分,我正好值夜班,在楼梯口,一个年近六旬的老人,包裹地严严实实地,手里捧着一簇鲜花,鲜艳欲滴,问我道:“姑娘,帮我看下6号病房患者的家属是否在身边?”  相似文献   

17.
20多年村干部的她,为创办一所院倾尽全部家财。在家里,她说自己是个“负债、负丈夫、负儿女”的“三负”女人;在敬老院,老人们却把她看成是给自己带来幸福生活的人  相似文献   

18.
宏亮 《老年世界》2008,(10):8-10
近日,杭州市一位老人以无人赡养为由起诉自己的儿子.要求儿子必须每周探望自己一次.对自己进行精神安慰。对此.有关专家表示.老人对“精神赡养”的维权揭示出赡养观念的新变化。如今一些具备自养能力的老年人.在衣食无忧的同时.渴盼儿女们的精神关爱。在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有的老年人已开始寻求法律帮助。  相似文献   

19.
婆婆胜亲娘     
南凉 《老年人》2006,(9):28-28
我的婆婆60多岁,生育了四男二女。为了把几个儿女养大,可以说是什么样的苦都吃过。长年在田间地头劳作,使婆婆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大许多。等到最小的儿媳——我进门后,婆婆就像完成了一桩重大使命一样,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儿女们各自成家了,却很少回家,更谈不上照顾两位老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有4000万老人,低收入者占了一大半,他们每月五六百元退休金不敢奢望去享受敬老院的服务。因而,有专家断言,中国的养老重头还在家庭。然而,家庭近年出现了“动摇”,儿女们下岗、退休、自顾不暇,难以“反哺”,于是渴求社会养老。老年人在期盼—— 96岁的钱彩云老人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没有一分钱退休金,4个儿女中两个去世、两个退休,年龄都在70岁左右无力照料她,如今她竟然住进了居委会办的托老所。靠着儿女从退休金中拿出的400多元,加上政府的救济金和托老所的减免,她生活有保障,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